天天看點

曆史的另類臉譜:放槍不瞄準,清軍不堪一擊,北洋軍戰損很低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一百六十七):逢場作戲。

清朝末年的淮軍,雖說為清廷力挽狂瀾,但是在專業的英軍軍官看來,士卒們放槍的姿勢卻很奇怪,雖說他們朝前放槍,但是眼睛卻盯着别的地方,沒有任何射擊瞄準的概念。在同時代的北洋艦隊,雖說全軍覆滅,但是在硬碰硬的交戰中卻并非完全處于下風,但是以淮軍為主的清軍陸軍則在外戰中不堪一擊,逢戰必敗北,從半島一路退回山海關,經營多年的旅順要塞守了兩周,在堆積如山的軍械中狼狽逃竄,以至于日軍發現交戰中的清軍陸軍,每次交火都是争先恐後地一頓放槍,一發接着一發,等到子彈打完了,也就是清軍撤退的時候到了,至于瞄準殺傷敵人,似乎并沒有考慮在内。三十餘年後,清廷數支新軍嶄露頭角,但是當年放槍不瞄準的毛病,依然沒有多大改觀。

曆史的另類臉譜:放槍不瞄準,清軍不堪一擊,北洋軍戰損很低

庚子大亂中,一開始進攻館區的是董祥福麾下的“甘軍”,一萬餘人馬氣勢如虹,裝備絕對不是印象中的大刀長矛,而是絲毫不遜于聯軍的近代火器,加上助戰的數萬拳民将館區圍得像鐵桶一般,但是熬戰幾個月,仍然是久攻不克,這些士卒們身上帶着充足的子彈,可是在戰鬥激烈的階段,天空中飛彈如雨,卻很少能傷到對陣的敵人,至于瞄準的要求,早就被抛諸腦後。甘軍作為清廷幾支主力部隊之一尚且如此,别的清軍也差不了多少,至于德式操法的北洋新軍,瞄準當然是士卒們的必修課,但是在實戰中的具體運用,則是大打折扣令人哭笑不得。

曆史的另類臉譜:放槍不瞄準,清軍不堪一擊,北洋軍戰損很低

其後随着士卒們剪了辮子,按照普魯士軍人的标準一套流程走下來,北洋新軍也算是像模像樣的近代士兵,可是打仗不瞄準的毛病,依然是我行我素。張勳複辟之後,馬廠起兵的段祺瑞,麾下近三個師的人馬全是北洋軍閥的勁旅,對戰五千餘人負隅頑抗的辮子軍,本應該是一場慘烈的攻堅戰,但是現實卻是“戰火最為熾熱的地方,沒有一隻飛鳥能夠安全飛過天空,因為射擊的方向,似乎都是天空。”作為皖系軍閥人馬主攻的張勳公館方向,槍聲從淩晨五點一直持續到下午三點,大批層層排列的士卒用機關槍、步槍連續射擊,相距不足一百五十米,中間高聳的城牆,盡管雙方發射了百萬發的槍彈,似乎打到城牆的連一顆都沒有。激烈交戰的受害者卻是無意中經過的路人。以至于洋人略帶諷刺地向北洋中樞建議:“恢複使用弓箭,不僅能減少軍械浪費,還能對亂兵造成真正的威脅。”

曆史的另類臉譜:放槍不瞄準,清軍不堪一擊,北洋軍戰損很低

最終,不難發現清朝末年直至北洋時期裝備精良的軍隊,面對的都是處于落後狀态的敵人,才能在一頓炮轟槍擊之後将其擊潰,但是真正碰上也使用同等水準的洋槍洋炮時,曾經不需瞄準,随便放槍的戰法則直接歇菜,開戰也成了一種過家家式的湊熱鬧,像讨伐張勳複辟,雙方耗費百萬發彈藥,最終戰損數十人。直皖戰争更是二十餘萬人之間的對決,然而戰損兩三百,更不用說像四川軍閥混戰時,還會有閑人出來圍觀,就像看川戲一樣惬意。不過自己人之間打着打着,終于開始側重強調槍法和瞄準,在成王敗寇的教訓中,像模像樣的戰争開始爆發,當然也更加冷血與殘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