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五十):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冬瓜,自能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勢必潛消。
民國九年八月四日,“保定王”曹锟與“東北王”張作霖兩位“倒皖功臣”相約入京,徐世昌這位北洋大總統竟以“黃土疊路”這樣的皇家之禮相迎。武夫當國,這樣的亂象頻發,被稱為群魔亂舞也不過分,但也有一些角兒,堅守着人之初的那份“性本善”,而最基本的善惡觀,更是冷若冰霜般執拗。曹锟的部将吳佩孚,就是擁有這樣執念的角兒。同樣執拗性格的“段芝老”曾通電斥責“吳佩孚以曹锟部将,仍敢妄肆诋諆,稱大總統曰‘五朝元老’,至就任後,仍稱‘東海先生’,未嘗一盡敬上之禮”。按理說吳佩孚作為北洋軍閥中鳳毛麟角的“儒将”,應該對于孔孟之道的禮義更為看重。

但是,吳佩孚之是以瞧不上身為北洋元老的徐世昌,是因為這位“水晶狐狸”還是逃不掉“文人好名”的俗套。在吳佩孚眼中,徐世昌就是一位思想迂腐的遺老,善于投機,毫無原則,喜歡沽名釣譽,期望面面俱到,能夠坐上北洋的頭把交椅,全是徐樹铮的安福系一手操辦。張勳自導自演的鬧劇中,曾經力邀這位“徐相國”出山,徐世昌開出的價碼,連張勳這樣的老頑固都不能接受,原來徐世昌打算将其女許配給溥儀,“國丈”和“攝政王”兩手抓。眼見着張勳成為衆矢之的,徐世昌連忙撇清關系:“張紹軒以魯莽滅裂行之,方事之殷,早知無濟,目前要義,則為保護聖躬。”
其後,曾經放言不仕新朝的徐世昌,不僅做了北洋大總統,而且還上演了一出問道溥儀“得其恩準”的橋段。這種僞善的作秀,看似有守有據,直性子的吳佩孚自然心生厭惡,是以從不稱其職位,而均以“東海先生”相代,以示不待見這種圓滑的處世之道。對于部下的溜須拍馬,吳佩孚也有自己的好惡準則。民國十二年,五十大壽的吳佩孚,先期登示“謝絕祝壽”,駐節之地的河南督軍張福來左右為難。吳佩孚是他一直以來的老上司,駐節洛陽練兵近在咫尺,斷無其他督軍們山高路遠的托詞,隻好抱着碰運氣的态度前去祝壽。到達吳佩孚的府上後,自然對“吳大帥”是一番奉承,吳佩孚卻面帶愠色,問他為何前來,張福來唯諾地回答:“特來恭祝大帥千秋!”
最終,沒想到吳佩孚轉而聲色俱厲地罵道:你有時間來祝壽,為什麼不抽出功夫管教你家兄弟,你的兄弟比趙傑有什麼兩樣?”當時在座有很多河南的文武官員,吳佩孚罵得這位堂堂河南督軍坐如針氈,窘迫不堪。灰頭土臉的張福來退下來之後,找到吳佩孚的參謀李濟臣,哭訴說:“大帥不給我留一點面子,我沒臉再幹下去了。”不懂政略的吳佩孚,對于善惡觀的态度,是眼裡揉不得丁點沙子,這也是一種剛直不阿的操守,與袁克文和袁世凱談心時,為其父解惑的那句話水火不容:“宦海無是非,沒有所謂的好人與壞人,隻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