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二百六十九):耗子鑽風箱。
北洋後期能打硬仗的骁将,非一代玉帥吳佩孚莫屬,麾下第三師也是北洋軍最精銳的部隊之一,即使北洋王朝日薄西山之際,仍然能打出十不存在,卻有死無退的戰績。但是在北洋七年的初秋,段祺瑞雄心勃勃的南征計劃中,後起新秀而且應執弟子禮的吳秀才卻臨陣倒戈,本應秋風掃落葉之勢席卷西南,卻聯名西南軍閥發出停戰議和的通電,将段祺瑞涮了一個透心涼。雖說吳佩孚确實是此時北洋軍在前線的穹天木,但是之前段芝老也以閣臣之首的身份,親自對話嘉勉僅是一師之長的吳子玉,雖然給足了名頭,卻将吳佩孚本應收入囊中的湖南督軍之位轉贈了與自己更親近的張敬堯。

其後,這段梁子算是真正結下。吳佩孚在這次公然停戰議和之前的諸次通電表态,其實已經有太多不滿的苗頭。早在是年八月就曾電附時任江蘇督軍李純号召南北議和的電報。後來又曾自比于“争子”,不惜與師者段祺瑞電報攻伐,聲稱通電主和乃是仿照段祺瑞在孝感時的做法。與段祺瑞丢了面子相比,曹锟當時作為吳佩孚的頂頭上司,其實處境也很難堪。一方面身處天津,奉軍虎視眈眈,還有一個殺伐果斷的小扇子徐樹峥,這些都是切實的威脅。為此曹锟先是通電表态對吳佩孚一番斥責,接着迅速南下前往保定,畢竟這裡是他的大學營,安全才能得到保證。
但是,這一次吳佩孚已經不再局限于通電表态,而是已經自作主張地與西南軍閥停戰。在與西南軍閥的聯名通電内容中,将北洋廟堂與西南并列,而且吳佩孚領銜北洋軍諸多将領赫然在列,這也是南北開戰以來,第一次出現南北方将領一起聯名。段祺瑞驚詫之後是憤怒,氣得半晌說不出話,但是最難堪的人其實是曹锟。吳佩孚的這一次動作,捅的簍子足夠大,直接讓其置身無地,即使别人諒解不是他指使的,但是作為一手提拔的恩公,作為上司卻不能限制自己的下屬,威望掃地是小事,對于其他部下也沒法服衆,這個大哥實在不好當。為此曹锟一連拍了兩道電報,一封是告誡吳佩孚行事必須向自己彙報,一道是向北方群雄表态,與此事劃清界限。
最終,段祺瑞是強壓着怒火不敢讨伐,意氣用事不是一個廟堂強人的正确選擇,現實擺在那裡,畢竟皖系軍閥已無可用之兵,沒有人願意自告奮勇,而且即使有人願意,戰勝這個常勝将軍也是個未知數,隻會将吳佩孚逼上梁山,徹底投向西南軍閥陣營,北洋軍閥會更加分崩離析。而吳佩孚作為北洋軍閥中不多的文化人,自然更加愛惜羽毛,在北洋群雄中的聲望上,對其進行孤立是最好的手段,段祺瑞為此拉上與皖系軍閥站在一起的北洋群雄通電駁斥,上演了一場苦口婆心其實暗藏殺機的勸說,倒是最難堪的曹锟,隻有夾在中間兩頭受氣的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