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霸陵考古公開的新聞照片中,有一張銅滴漏出土的照片,它是我國古代的“鐘表”。看來帝王即便長眠地下,也沒有忘了時間的流逝。
一高一低兩件銅滴漏 分别出自于兩個外藏坑
近日,華商報記者在白鹿原考古基地修複室看到,銅滴漏已被擺在修複室台面上,且有一高一低兩件。已釋出照片上的銅滴漏是低的那一件,參照照片比例尺看有十幾厘米高。另一件銅滴漏高度是這件矮的銅滴漏三倍左右。兩件銅滴漏盡管高度不同,但結構大緻相同,下面都有滴水嘴,上面的蓋子中間和提梁中間都有對應的扁孔。
據了解,矮的銅滴漏出土自江村大墓(霸陵)西南角38号外藏坑,高的這件出土自東北角19号外藏坑。
距今3000年的周代 古人己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壺
古代沒有鐘表,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呢?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漢陵考古隊副隊長曹龍介紹,古人計時方法很多。比如,圭表和日晷是通過捕捉測量太陽的位置來計時,但晚上或陰雨天不能用。而沙漏、水鐘、熏香可以獨立提供時間标尺,可以和天文時間相映射,持續呈報目前時刻。而漏刻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工具。
漏水壺的關鍵在于“漏”。古人在用陶器取水、儲水時,因陶器質地疏松難免出現漏水現象。人們通過長期觀察,注意到水面下降高低和時間的對應關系,進而制成了專門用于計時的漏水壺。
發明漏水壺計時器的年代目前尚不能作出準确的回答。我國曆史文獻中曾說:“漏刻之作蓋肇于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若據此說,則産生在黃帝時代,也就是說史前時期就已有此計時方法,到夏商時己普遍使用,但目前尚缺實物證據。據《周禮》記載,西周時己有專門掌管漏壺計時的官員——擎壺氏,這說明最晚在距今3000年的時候,我國古人己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壺了。
我國多地曾出土過漏壺 興平出土銅漏壺筒壁還有雲母片
據了解,此前我國多地曾出土過漏壺。比如1958年在陝西省興平縣東門外約1公裡許一西漢空心磚墓内、1968年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陵山之上的滿城漢墓(即漢景帝劉啟之子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窦绾之墓)内、1976年在内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阿門其日格公社一沙丘上、2011年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張安世家族墓内,均曾出土過銅漏壺。
另據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從業人員介紹,在漢陽陵曾出土過陶質漏壺,該漏壺呈圓筒形、平底,底部有一長筒形孔道,與興平出土的銅制漏壺外形極其相似。
據資料介紹,興平出土的銅漏壺現收藏于茂陵博物館,年代為西漢中期。該銅漏壺外形完整,為圓筒形,素面,上有提梁蓋,下有三足,壺底端突出一個出水咀,通高32.3厘米,壺蓋直徑11.1厘米、蓋沿高1.7厘米;提梁梁高6厘米;蓋和梁的中央有正相對應的長方形插尺孔各一個,長1.75厘米、寬0.5厘米,用以穿插有時辰的标尺。壺身口徑10.6厘米、高23.8厘米。壺咀長3.8、口徑0.25匣米,其内徑為圓筒形,外為圓柱形,與壺壁連接配接,呈漏鬥狀,水就是從這個咀水準流出。此外在筒内出水咀處,還有一緊貼在筒壁上的雲母片,直徑約4厘米,呈不規則的圓形,這是否屬控制漏水的裝置殘片有待研究。
從這些描述來看,它們和漢文帝霸陵外藏坑出土的銅滴漏都非常相似。但從年代來看,霸陵出土的這兩件銅滴漏的年代可能更早些。
從沉箭式漏壺到浮箭式漏壺,計時越來越準确
銅滴漏如何滴水計時?據了解,漏壺有沉箭式和浮箭式兩種。通過水位降低記錄時間的是洩水型,由上浮箭漏高度來表示時間的就是受水型。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隻銅壺盛水,接近壺底部有一個小洞,壺中豎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塊船形木塊上,使其浮在水面上,當水從小洞滴出後,人們根據水位降低後标杆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
由于漏壺中水多時和水少時滴水速度不同,為提高計時精确度,漏壺由單隻逐漸發展成為多隻一套的漏壺,同時由沉箭式漏壺改為浮箭式漏壺。漏壺的級數越多計時越準确。在浮箭式漏壺系列中,壺數最多的是4壺一套,這種4壺一套漏壺僅有兩套存世:一套是清代制造的,現陳設在故宮博物院的保和殿;另一套制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十二月十日,現藏于國家博物館。
古人把一天分百刻,明末清初以後才改為九十六刻制
在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一件“獸耳八卦銅壺滴漏”。這件器物高51厘米,上口徑32厘米,箭尺長48厘米,寬2.3厘米,形似腰鼓,壺外分别有八卦圖、洛書圖、海水江崖、篆刻銘文等紋飾。壺肩下方設兩獸耳式提柄。壺内主體為播水壺、受水壺、箭尺,此外還有與箭尺相連的浮舟、滴漏管、靈氣管、虹吸管、長柄活塞、唧筒、寒暑盒等部件。它采用西方傳入的有關唧筒原理,利用活塞抽水功能将受水壺内的水重新抽到播水壺中,使壺中的水循環往複使用,進而将傳統的多級漏壺改變成隻用兩隻壺并融為一體。箭尺上镌刻的是96時刻法,取代中國傳統的一日百刻。
據了解,大約西周之前,古人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漢代除使用百刻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隋唐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并用,夜間還使用獨特的計時方法,這就是“更”。直到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表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緻,我國古老的百刻制演變為九十六刻制,一小時内分為四刻,一刻15分鐘,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計時法相一緻。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
來源: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