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二戰時德軍占領了蘇聯巴庫油田,能改變戰争程序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石油作為戰争機器運轉最重要的動力來源,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缺乏石油而吃足苦頭的德國人,在二戰前瘋狂儲備原油,并通過從東歐各國進口,開展人造石油等方式,謀求石油自給。

二戰爆發後,德國大規模入侵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蘇聯,目标直指蘇聯重要的巴庫油田,但是如果真的德國人攻占了巴庫油田,就能夠緩解自身國内原油緊缺問題,并最終改變戰争程序嗎?

如果二戰時德軍占領了蘇聯巴庫油田,能改變戰争程式嗎?

德國閃電戰對石油消耗很大

對原油饑渴的帝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德意志的統一,極大促進了德國的工業生産能力,但先天的資源劣勢,使得德國人隻能将90%的能源來源設定為煤炭,而優質原油始終是德國工業生産的緻命短闆。

在戰争前,德國人的石油除了通過貿易方式從西方國家取得外,主要還是考慮兩個來源,一是羅馬尼亞的石油,從1939年起,德國加強了與羅馬尼亞的合作,并強制性的開始将羅馬尼亞的石油産能納入自身需求。二是合成石油,戰前的德國經濟專家提出了運用豐富的煤炭儲備合成石油,到1944年實作石油産量1100萬噸的目标。

如果二戰時德軍占領了蘇聯巴庫油田,能改變戰争程式嗎?

部署在羅馬尼亞油田的德軍防空部隊

在1939年9月二戰爆發後,德國已經有14家氫化廠全速運轉,還有6家建設中,年産能達到220萬噸,合成石油生産到1943年達到巅峰約500萬噸,但始終隻能提供德國石油需求量的40-45%,換而言之,德國人還需要尋找新的石油來源。

蘇德戰争爆發前,蘇聯一度扮演了德國石油來源的重要角色,根據蘇德貿易貸款協定,德國人從1939年開始從蘇聯進口石油,一直到1941年戰争爆發前,蘇聯人一直認真履行着供貨商的角色,1941年半年内向德國提供了28.3萬噸石油,但這一石油通道随着戰争爆發,很快斷絕。

總體而言,二戰爆發前,德國人盡可能地通過擴大進口等方式,建立了大約700萬噸的石油儲備,在閃擊西歐各國之後,通過掠奪擷取了150萬噸石油,但随着英國的海上禁運和國内及占領地區生産生活需要的石油量大增,德國人的石油儲備快速削減,這也和蘇德戰争的形式互相印證。

1941年的德軍在相對充足的石油儲備下,可以三路并進全面進攻,到了1942年随着石油儲備大幅下降,德國人已經開始傾向于在南方前線進行重點進攻,并通過「藍色方案」攻占高加索地區,解決自身的石油危機。

蘇聯人的堅壁清野

巴庫油田是世界上發現和開發較早的油田區域之一,在蘇聯建立之後,伴随着石油開發帶來的巨大收益,巴庫也成為了一座現代化城市。在1940年,巴庫的石油生産達到巅峰,占了蘇聯石油産能的71.5%,其後雖然一直下滑,但一直到1950年,這裡仍是蘇聯第一大油田。

除了石油之外,巴庫所在的高加索地區,也是蘇聯重要的礦産資源區和糧食産區,特别是在1941年災難性地丢掉了烏克蘭富饒的糧倉和稀有礦産區後,這裡的資源對于地大物博的蘇聯來說也是至關重要。

如果二戰時德軍占領了蘇聯巴庫油田,能改變戰争程式嗎?

深入高加索地區的德軍

1942年倉促反擊失敗之後,蘇軍的南方前線再次出現了巨大真空,特别是伴随着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災難性的陷落,德國人在南方草原上快速推進,并在1942年8月,由第13裝甲師攻占了邁科普地區,但對巴庫油田,德軍還是鞭長莫及。

蘇聯人并不是連破壞油田都不會的荷蘭人,他們很早就開始了堅壁清野,在8月初就運走了大量的石油,并填平了油井,破壞了生産設施,甚至連運輸裝置都被摧毀。缺乏重型裝置的德軍技術人員無法短時間内修複邁科普地區油田的油井,一直到1943年初,這裡的油井産量也僅僅恢複到日均80桶,這種産能與德軍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完全無法相比。

如果二戰時德軍占領了蘇聯巴庫油田,能改變戰争程式嗎?

巴庫油田

更糟糕的是,在平原上被一路追殺的蘇軍,在高加索的山區找回了自信,大批建立部隊蜂擁而上開展襲擾,這些人雖然戰鬥經驗堪憂,但對地形熟悉,而且在保衛家鄉時意志頗為堅定。

脆弱漫長的運輸線

德國即使能占領巴庫油田,油井被填埋、裝置被破壞對德國人來說,并非不能解決。然而,遠在高加索山區的石油,怎樣才能運送回德國本土。

德國人向高加索山脈進軍的同時,在斯大林格勒,德軍也在逼迫着守軍逐漸退縮,這裡是蘇聯在南方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但更重要的是,這裡是掩護高加索的屏障,也是蘇聯高加索地區資源外送的重要交通節點,換句話說,德國人要通過占領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聯的經濟血管,同時,也是給自己的高加索攻略提供外送通道。

如果二戰時德軍占領了蘇聯巴庫油田,能改變戰争程式嗎?

高加索地區的蘇軍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結局改變了蘇德戰争乃至二戰的走向,但回過頭來看,正是因為保盧斯堅守不出的頑固,牽制了大量蘇聯軍隊,為在高加索過于深入的德軍後撤提供了機會。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不僅僅是德軍損失了一個重兵叢集,更重要的是在争奪戰争物資運輸的競争中徹底出局,此後德國人已經失去了解決石油問題的可能,這也就意味着在二戰這種總體戰中失去了繼續下去的資本。

如果德國人能夠長期穩定的占領巴庫油田,并且恢複了油田生産,甚至能夠保證石油運輸的安全,那麼德國的石油問題一定能夠解決嗎,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原因在于美英的戰略轟炸,這是對德國戰争潛力傷害最大的一種戰略行動。

作為同一時期的對比,雖然德國人在1942年失去了搶占巴庫油田的可能,但對羅馬尼亞石油資源的掠奪和合成汽油産能的上升,德國人依舊能夠保持一定限度的軍事行動,并依靠石油儲備,在1943年發動了庫爾斯克會戰。

如果二戰時德軍占領了蘇聯巴庫油田,能改變戰争程式嗎?

盟軍轟炸機

在1940年,英法就出于削弱德國戰争潛力的考慮,謀劃過對蘇聯巴庫油田的空襲,這是因為随着蘇聯成為德國越來越重要的石油供給國,摧毀巴庫的石油産能将有助于打擊德國的石油儲備,但是這一計劃還未實施,德國就發動了對西方盟國的入侵。

英國在中東和地中海的軍事基地,提供了遠端打擊的可能性,如果德國人真的占領了巴庫油田,美英依舊可以發起對這一油田的戰略轟炸。這一點,從戰争後期美英對羅馬尼亞油田和德國合成汽油工廠的重點轟炸,就能夠看出端倪。

如果二戰時德軍占領了蘇聯巴庫油田,能改變戰争程式嗎?

羅馬尼亞戰鬥機,在戰争後期更多投入油田防空戰

德國最後的失敗,歸根結底在于擴張到極限後,資源的捉襟見肘和戰争潛力的無以為繼,即使能夠占領巴庫油田,也無法在短時間内訓練出足夠的飛行員去守衛這一資源命脈,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守衛漫長的運輸線。德國人為了擷取石油等資源發動了對蘇聯的戰争,而最終也因為缺乏石油,而在這場消耗戰中拼盡了國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