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傅作義起義後,為何一直對“叛徒”女兒傅冬菊心存芥蒂?

傅作義起義後,為何一直對“叛徒”女兒傅冬菊心存芥蒂?

顧炎武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陸遊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範仲淹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古至今,這些詩句無一不展現了對國家的擔憂,對國家情懷的表達。

熱愛這個國家。愛國從來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在身體力行中去踐行和傳播。家國一體,有國才有家,在我們的認知中,對于祖國的熱愛不僅僅像愛我們的家一樣,更是要承擔起個人對祖國、對民族的責任。

有時需要奮不顧身,有時需要舍小家為大家,有時則需要承受情感上的不平。曆史上,著名将軍傅作義和他的女兒傅冬菊,就在曆史的洪流中做出了選擇。

一心抗日的老革命

出生于1895年的傅作義,是山西榮河人,年僅16歲的時候就參加了辛亥革命,由此中斷了僅僅1年的在太原陸軍國小的學習。

辛亥革命後,傅作義認識到繼續學習的重要性,于是在1915年進入保定軍校第五期步兵科學習。

傅作義起義後,為何一直對“叛徒”女兒傅冬菊心存芥蒂?

1918年,從保定軍校畢業後,頗有軍事天賦和軍事實踐的傅作義回到山西,參加了閻錫山的晉軍,在地方軍隊裡擔任了重要職務。

1927年,響應"保衛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号召,積極參加北伐戰争,在戰場上身先士卒,英勇作戰,第二年,擔任了第三集團軍第五軍團的總指揮,同時兼任了天津警備司令。

讓傅作義在全國打響名頭的是涿州之戰。在當時的軍閥混戰中,傅作義利用奉系軍閥換防的機會,從太原連夜奔襲涿州,直接搗入奉系軍閥腹地,對奉系軍閥産生了緻命的威脅。

可是"不怕神一樣的敵人,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在最需要後續支援的時候,晉軍其他主力部隊卻掉了鍊子,或是不戰而逃,或是指揮失誤。

一時間紛紛從京漢、京綏兩條重要鐵路幹線撤回,涿州城很快就成了孤懸于奉軍包圍中唯一據點。

傅作義起義後,為何一直對“叛徒”女兒傅冬菊心存芥蒂?

面對敵強我弱且沒有後援的情況,傅作義隻能采取固守之策。就這樣,傅作義帶領這支不足萬人的軍隊,在涿州城堅守了長達百日。

最後在全國各界的勸和下,閻錫山授意傅作義與奉軍停戰議和。不可否認,雖然都打着革命的大旗,但實質上不過是軍閥之間搶奪地盤、勢力的混戰,最後遭殃的還是普通的百姓和為了生計被迫加入軍隊的普通士兵。

1930年,傅作義率領部隊參加中原大戰,不幸戰敗後退軍綏遠,第二年出任綏遠軍第35軍軍長、綏遠省政府主席等軍政要職。

抗日戰争爆發後,傅作義堅定抗日,成為華北地區抗擊日本侵略的重要軍事力量。他曾發起百靈廟戰役,肅清了綏遠境内的僞軍,一舉打破了日本侵略者試圖繞道綏遠,進而南下的陰謀。

傅作義起義後,為何一直對“叛徒”女兒傅冬菊心存芥蒂?

從猶豫不決到堅決起義

抗日戰争勝利後,國民黨一方面假意和談,一方面排兵布陣,準備一舉殲滅解放軍。

1947年,蔣介石下令成立華北"剿匪"總司令部,任命傅作義為總司令,統一管理華北地區國民黨軍隊,至此,傅作義統領起了總兵力約60萬的一支龐大的軍隊。

此時的戰局已基本分出勝負,華北地區陷入了被包圍的勢态。東北方向,遼沈戰役的勝利順利解放東北,由東北南下暢通無阻。

西南方向,陝北地區一直就是革命的大後方;東南方向,淮海戰役的勝利,也讓華北地區國民黨軍隊南下成為妄想。

此時,無論是進階将領,還是普通士兵,都能看出國民黨大勢已去,軍隊氣勢低落,許多士兵出現了明顯的厭戰情緒。

傅作義起義後,為何一直對“叛徒”女兒傅冬菊心存芥蒂?

作為總司令,傅作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是堅守平津還是放棄華北,始終舉棋不定,猶豫不決。

此時,各界群衆的呼聲和請願接連不斷,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也通過各種途徑向傅作義表達了"要和平,反内戰","保衛北平文物古迹"的心聲。

當時華北地區5省2市的參議會,也代表中上階層向傅作義遞交了請求停戰、争取和平的倡議書。

做出正确的決定并不是那麼容易的,一方面,傅作義擔心貿然求和,會引起手下将官的情緒波動,畢竟大家都是多年被"反共"洗腦;另一方面,擔心無法安置如此龐大的一支軍隊。

要說沒有私心,那也是不可能的,從個人角度出發,傅作義擔心被暗殺,也擔心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地位、軍權一夜之間化為烏有,自己是否能接受這樣的心理落差。

傅作義起義後,為何一直對“叛徒”女兒傅冬菊心存芥蒂?

但最終,傅作義還是邁出了談判的第一步,雖然還沒有下定決心,但在第一次接觸後,傅作義内心裡有了很大的松動。

從民族、從大義的角度出發,傅作義最終還是沖破了各種障礙和阻撓,率領部下接受了和談,最終以北平和平解放的形式,結束了華北地區的戰争,也為全國的和平解放和國家的獨立、完整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1949年1月,傅作義正式宣布了《關于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定》,按照約定開始率領部隊撤離北平,将北平城内約20萬人的軍隊移出北平城,在指定的地點等待改編。

新中國成立後,傅作義多次受到主席的接見,鼓勵他、安慰他,幫助他卸下思想包袱,繼續為國家、為民族的事業貢獻力量。

雖是父女卻心存芥蒂

傅作義的起義,確定了北平的和平過渡,無論是對千百年的民族文化,還是後期的城市發展,都有着重要意義,在勸說傅作義起義過程中,他的女兒傅冬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傅作義起義後,為何一直對“叛徒”女兒傅冬菊心存芥蒂?

傅作義的女兒名叫傅冬菊,出生在鐘鳴鼎食之家的傅冬菊自幼衣食無憂,備受家人疼愛和關懷,在學業上也是始終追求接受新思想、新思潮,積極參與抗日救國民主革命運動。

早在1941年,傅冬菊就在重慶參加了由黨上司的進步青年組織,擔任宣傳社編輯,以文字向大衆傳遞革命要義。1947年,傅冬菊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

傅作義之是以在後期與女兒傅冬菊心存芥蒂,并不是因為在北平解放時女兒勸他率兵起義,而是因為在國内解放戰争焦灼之時,女兒傅冬菊利用親人關系,擷取了重要的軍事情報。

1945年抗日戰争結束,正當全國人民準備慶祝來之不易的勝利的時候,國民黨方面單方面撕毀和談協定,挑起了國内戰争。

大批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壓來,解放區面臨着腹背受敵的險境,繼續了解對方的戰略部署。當時的傅作義,作為華北地區剿總司令,基本上是直接聽命于蔣介石。

傅作義起義後,為何一直對“叛徒”女兒傅冬菊心存芥蒂?

手裡掌握着整個華北戰區戰局的戰略部署,如果能夠從他這裡擷取資訊,對于解放軍的部署可以說是錦上添花了。

組織上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傅冬菊。當時的傅作義,還不知道傅冬菊一直在從事革命活動,對女兒沒有絲毫防備。傅冬菊以探望家人的名義回到家,尋找機會獲得情報。

雖然傅作義會把工作帶回家,而且對女兒沒有防備,但常年的軍旅生涯讓傅作義形成了極為謹慎的作風,特别是對軍事上的事情,可以說每一個部署、每一次調動都關乎每一個官兵的性命安危。

無論是出于專業的軍事素養,還是出于對自身肩負的責任的負責态度,傅作義都以非常認真、嚴謹的态度對待自己的工作。

傅冬菊在家裡呆了一段時間,始終沒找到機會獲得有價值的情報,眼看戰事緊迫,任務迫在眉睫,傅冬菊不得以誘騙自己的弟弟。

傅作義起義後,為何一直對“叛徒”女兒傅冬菊心存芥蒂?

在弟弟的幫助下,最終獲得了非常有價值的戰略情報。由此,我軍如虎添翼,勢如破竹,非常有針對性地開展軍事布局,牢牢把握住了戰略先機。

新中國成立後,傅作義從女兒口中得知,其實她早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也得知了傅冬菊利用弟弟擷取戰略情報的經過。

作為一個父親,作為一個将領,傅作義心中五味雜陳,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女兒,也許更多是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自己。

雖然傅作義原諒了女兒,但在傅作義心中,這始終是不願提及的傷痕。在後期和女兒相處中,不自覺都有些疏遠,可能在内心深處,傅作義覺得女兒的行為是一種"背叛"。

古人常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傅冬菊的行為在傅作義看來,深深地傷害了父女間的感情,但從大局來看,從國家和民族利益來看,無疑是最正确的選擇。

傅作義起義後,為何一直對“叛徒”女兒傅冬菊心存芥蒂?

愛國主義深深紮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之情則是放大了的孝心。傅冬菊用自己的方式守護着她熱愛的國家和土地,守護着她信仰的理念,也守護了自己的父親。

這位金戈鐵馬一生的将軍和他的女兒,他們都在人生的重要節點做出了重要的決斷,如果兩人都沒有民族、國家的大局觀,僅僅局限于個人的小情緒、局限于個人對權勢的迷戀。

我們無法想象北平會是怎樣的結局,民族文化将遭受怎樣的劫難。如今,父女二人都已作古,也許他們在相見時,能夠更加了解彼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