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傅作义起义后,为何一直对“叛徒”女儿傅冬菊心存芥蒂?

傅作义起义后,为何一直对“叛徒”女儿傅冬菊心存芥蒂?

顾炎武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古至今,这些诗句无一不体现了对国家的担忧,对国家情怀的表达。

热爱这个国家。爱国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在身体力行中去践行和传播。家国一体,有国才有家,在我们的认知中,对于祖国的热爱不仅仅像爱我们的家一样,更是要承担起个人对祖国、对民族的责任。

有时需要奋不顾身,有时需要舍小家为大家,有时则需要承受情感上的不平。历史上,著名将军傅作义和他的女儿傅冬菊,就在历史的洪流中做出了选择。

一心抗日的老革命

出生于1895年的傅作义,是山西荣河人,年仅16岁的时候就参加了辛亥革命,由此中断了仅仅1年的在太原陆军小学的学习。

辛亥革命后,傅作义认识到继续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在1915年进入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

傅作义起义后,为何一直对“叛徒”女儿傅冬菊心存芥蒂?

1918年,从保定军校毕业后,颇有军事天赋和军事实践的傅作义回到山西,参加了阎锡山的晋军,在地方军队里担任了重要职务。

1927年,响应"保卫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号召,积极参加北伐战争,在战场上身先士卒,英勇作战,第二年,担任了第三集团军第五军团的总指挥,同时兼任了天津警备司令。

让傅作义在全国打响名头的是涿州之战。在当时的军阀混战中,傅作义利用奉系军阀换防的机会,从太原连夜奔袭涿州,直接捣入奉系军阀腹地,对奉系军阀产生了致命的威胁。

可是"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在最需要后续支援的时候,晋军其他主力部队却掉了链子,或是不战而逃,或是指挥失误。

一时间纷纷从京汉、京绥两条重要铁路干线撤回,涿州城很快就成了孤悬于奉军包围中唯一据点。

傅作义起义后,为何一直对“叛徒”女儿傅冬菊心存芥蒂?

面对敌强我弱且没有后援的情况,傅作义只能采取固守之策。就这样,傅作义带领这支不足万人的军队,在涿州城坚守了长达百日。

最后在全国各界的劝和下,阎锡山授意傅作义与奉军停战议和。不可否认,虽然都打着革命的大旗,但实质上不过是军阀之间抢夺地盘、势力的混战,最后遭殃的还是普通的百姓和为了生计被迫加入军队的普通士兵。

1930年,傅作义率领部队参加中原大战,不幸战败后退军绥远,第二年出任绥远军第35军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等军政要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傅作义坚定抗日,成为华北地区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军事力量。他曾发起百灵庙战役,肃清了绥远境内的伪军,一举打破了日本侵略者试图绕道绥远,进而南下的阴谋。

傅作义起义后,为何一直对“叛徒”女儿傅冬菊心存芥蒂?

从犹豫不决到坚决起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一方面假意和谈,一方面排兵布阵,准备一举歼灭解放军。

1947年,蒋介石下令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任命傅作义为总司令,统一管理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队,至此,傅作义统领起了总兵力约60万的一支庞大的军队。

此时的战局已基本分出胜负,华北地区陷入了被包围的势态。东北方向,辽沈战役的胜利顺利解放东北,由东北南下畅通无阻。

西南方向,陕北地区一直就是革命的大后方;东南方向,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让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队南下成为妄想。

此时,无论是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都能看出国民党大势已去,军队气势低落,许多士兵出现了明显的厌战情绪。

傅作义起义后,为何一直对“叛徒”女儿傅冬菊心存芥蒂?

作为总司令,傅作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是坚守平津还是放弃华北,始终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此时,各界群众的呼声和请愿接连不断,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也通过各种途径向傅作义表达了"要和平,反内战","保卫北平文物古迹"的心声。

当时华北地区5省2市的参议会,也代表中上阶层向傅作义递交了请求停战、争取和平的倡议书。

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方面,傅作义担心贸然求和,会引起手下将官的情绪波动,毕竟大家都是多年被"反共"洗脑;另一方面,担心无法安置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

要说没有私心,那也是不可能的,从个人角度出发,傅作义担心被暗杀,也担心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地位、军权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自己是否能接受这样的心理落差。

傅作义起义后,为何一直对“叛徒”女儿傅冬菊心存芥蒂?

但最终,傅作义还是迈出了谈判的第一步,虽然还没有下定决心,但在第一次接触后,傅作义内心里有了很大的松动。

从民族、从大义的角度出发,傅作义最终还是冲破了各种障碍和阻挠,率领部下接受了和谈,最终以北平和平解放的形式,结束了华北地区的战争,也为全国的和平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完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49年1月,傅作义正式宣布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按照约定开始率领部队撤离北平,将北平城内约20万人的军队移出北平城,在指定的地点等待改编。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多次受到主席的接见,鼓励他、安慰他,帮助他卸下思想包袱,继续为国家、为民族的事业贡献力量。

虽是父女却心存芥蒂

傅作义的起义,确保了北平的和平过渡,无论是对千百年的民族文化,还是后期的城市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劝说傅作义起义过程中,他的女儿傅冬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傅作义起义后,为何一直对“叛徒”女儿傅冬菊心存芥蒂?

傅作义的女儿名叫傅冬菊,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的傅冬菊自幼衣食无忧,备受家人疼爱和关怀,在学业上也是始终追求接受新思想、新思潮,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民主革命运动。

早在1941年,傅冬菊就在重庆参加了由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担任宣传社编辑,以文字向大众传递革命要义。1947年,傅冬菊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傅作义之所以在后期与女儿傅冬菊心存芥蒂,并不是因为在北平解放时女儿劝他率兵起义,而是因为在国内解放战争焦灼之时,女儿傅冬菊利用亲人关系,获取了重要的军事情报。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正当全国人民准备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的时候,国民党方面单方面撕毁和谈协定,挑起了国内战争。

大批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压来,解放区面临着腹背受敌的险境,继续了解对方的战略部署。当时的傅作义,作为华北地区剿总司令,基本上是直接听命于蒋介石。

傅作义起义后,为何一直对“叛徒”女儿傅冬菊心存芥蒂?

手里掌握着整个华北战区战局的战略部署,如果能够从他这里获取信息,对于解放军的部署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了。

组织上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傅冬菊。当时的傅作义,还不知道傅冬菊一直在从事革命活动,对女儿没有丝毫防备。傅冬菊以探望家人的名义回到家,寻找机会获得情报。

虽然傅作义会把工作带回家,而且对女儿没有防备,但常年的军旅生涯让傅作义形成了极为谨慎的作风,特别是对军事上的事情,可以说每一个部署、每一次调动都关乎每一个官兵的性命安危。

无论是出于专业的军事素养,还是出于对自身肩负的责任的负责态度,傅作义都以非常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傅冬菊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始终没找到机会获得有价值的情报,眼看战事紧迫,任务迫在眉睫,傅冬菊不得以诱骗自己的弟弟。

傅作义起义后,为何一直对“叛徒”女儿傅冬菊心存芥蒂?

在弟弟的帮助下,最终获得了非常有价值的战略情报。由此,我军如虎添翼,势如破竹,非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军事布局,牢牢把握住了战略先机。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从女儿口中得知,其实她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得知了傅冬菊利用弟弟获取战略情报的经过。

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将领,傅作义心中五味杂陈,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女儿,也许更多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

虽然傅作义原谅了女儿,但在傅作义心中,这始终是不愿提及的伤痕。在后期和女儿相处中,不自觉都有些疏远,可能在内心深处,傅作义觉得女儿的行为是一种"背叛"。

古人常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傅冬菊的行为在傅作义看来,深深地伤害了父女间的感情,但从大局来看,从国家和民族利益来看,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傅作义起义后,为何一直对“叛徒”女儿傅冬菊心存芥蒂?

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之情则是放大了的孝心。傅冬菊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她热爱的国家和土地,守护着她信仰的理念,也守护了自己的父亲。

这位金戈铁马一生的将军和他的女儿,他们都在人生的重要节点做出了重要的决断,如果两人都没有民族、国家的大局观,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小情绪、局限于个人对权势的迷恋。

我们无法想象北平会是怎样的结局,民族文化将遭受怎样的劫难。如今,父女二人都已作古,也许他们在相见时,能够更加理解彼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