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東岸,與北方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并稱為波羅的海三國。1989年,法國國家地理研究所測定:歐洲的地理中心就位于立陶宛的首都郊外。立陶宛的面積隻有6.5萬平方公裡,還沒有重慶市的面積大,可以說是一個彈丸小國。但是在曆史上,立陶宛曾經是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稱霸東歐一時。如今,立陶宛成為了彈丸之國,并且全面倒向了西方國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歐洲的地理中心,夾縫中産生的國家
立陶宛在地理上是歐洲的地理中心,這個在民族、文化上也說得過去。立陶宛所處的波羅的海地區,是歐洲三大民族的交彙地:其東是斯拉夫民族,信仰東正教;其北是北歐民族,也就是維京人,他們曾經征服了整個北海沿岸;其西是日耳曼人,他們建立了德意志、法國等國家。北歐、西歐的民族都是信仰天主教的。

是以,波羅的海南岸,就是歐洲民族分布的中心。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讓波羅的海逐漸成為了歐洲的“火藥桶”之一。當然,立陶宛民族的形成,也是多方面融合而形成的。原來的波羅的海民族以漁獵為主,大約在2500年前,歐洲南部的一支農耕民族進入了波羅的海沿岸,加速了該地區的社會進步。到了中世紀初期,哥特人、汪達爾人等遷徙到此地。漁獵、遊牧、農耕三大民族在這裡融合,最終形成了立陶宛民族。
立陶宛國家的形成和外族入侵的壓力有關。9世紀時期,羅斯人入侵到了東歐平原,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基輔羅斯,這是俄羅斯的第一個王朝。立陶宛,也成為了羅斯人攻擊的對象。西歐方面,教皇發動的“十字軍”東征遭到了失敗,許多騎士團被迫轉移到歐洲。這些騎士團在波羅的海南岸不斷擴張,對立陶宛民族産生了嚴重的威脅。
總之,立陶宛處于歐洲民族的交彙中心,同時受到周邊民族的威脅。立陶宛民族本身也是周邊幾大民族融合形成。在周邊民族的壓力下,立陶宛形成了統一的民族,統一的國家。是以,這個國家誕生了戰争之中,生存于夾縫之間。一旦國力衰落,立陶宛就會成為别人瓜分的對象。
二,從巅峰滑落,合并的悲哀
1219年,立陶宛的21位公爵和周邊的5位公爵聯合,為立陶宛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随後,明道加斯逐漸成為了立陶宛的首領。1251年,明道加斯受洗,成立了立陶宛王國。立陶宛建立初期,就在對外戰争中發揮出了巨大的威力,先後在1270年卡魯塞戰役和1279年艾茲克勞克萊戰役中擊敗了利沃尼亞騎士團。
格迪米納斯在位期間,立陶宛進入了快速擴張的時代。他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不斷對外發動戰争。當時,羅斯國家陷入了分裂,蒙古則乘機橫掃了東歐平原,建立了金帳汗國。羅斯公國的分裂和衰落,給立陶宛的擴張提供了機會。1321年,立陶宛攻陷了基輔公國,占據了羅斯的西部地區。此舉對東斯拉夫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立陶宛的影響下,基輔的羅斯人逐漸改信了天主教,其語言也發展為了烏克蘭語,産生了新的民族。
14世紀,莫斯科大公國逐漸崛起,在曆代大公的上司下,莫斯科擊敗了蒙古人,開始統一羅斯國家。莫斯科公國的崛起讓立陶宛和波蘭兩國壓力倍增,為了共同禦敵,兩國又聯合了起來。1385年,立陶宛的維陶塔斯和波蘭簽訂了條約,迎娶了波蘭女王雅德維加。此後,波蘭又劃給了立陶宛一部分土地,使得立陶宛的版圖進一步擴大了。
立陶宛公國版圖
1395年,金帳汗國可汗脫脫迷失被帖木兒擊敗,失去了汗位。于是汗脫脫迷失尋求立陶宛的幫助,并答應會割讓土地給立陶宛。随後,立陶宛開始出兵克裡米亞,并建立了一座城堡。此時,立陶宛的疆域已經北抵波羅的海,南達黑海。随後,立陶宛又組建了“十字軍”,對金帳汗國發動了進攻。然而,在1399年沃爾斯科拉河之戰中,立陶宛遭遇了慘敗。
立陶宛東征失敗後,條頓騎士團就乘機在西邊進攻立陶宛,立陶宛則進一步和波蘭聯合。14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在格倫瓦德之戰中取得了對條頓騎士團的決定性勝利。此後,莫斯科公國的迅速崛起了。1487年,莫斯科吞并了諾夫哥羅德,成為了當時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1492年到1508年,莫斯科伊凡三世又不斷對立陶宛南部發動了進攻,收複了基輔公國的一些土地。
在莫斯科大公國的步步緊逼下,立陶宛和波蘭選擇進一步聯合。1569年,兩國組成了波蘭—立陶宛聯邦,一下子成為了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然而,這次聯合,卻是立陶宛犧牲最大。首先,這次聯合并非完全平等後,而是立陶宛以整體身份加入了波蘭王國;其次,立陶宛大公國的許多土地被劃給了波蘭王國,包括烏克蘭地區;第三,立陶宛也逐漸被波蘭化。是以,這次聯合,使得立陶宛一下子從巅峰跌倒了谷底。
三,俄羅斯和德國争奪的對象
立陶宛的曆史,就是一部德意志和斯拉夫人争奪的曆史。在10世紀到16世紀,主要是條頓騎士團和羅斯公國争奪立陶宛的土地;從16世紀之後,就是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争奪了。
波蘭立陶宛王國成立後,國力一度上升,并開始了領土擴張。16世紀初期,波蘭立陶宛和俄國的伊凡四世進行了長達25年的拉脫維亞戰争,最終擊敗了沙俄。随後,波蘭立陶宛又在在波俄戰争(1605年-1618年)中擊潰了俄瑞聯軍,并且一度攻占了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在世界曆史上,能夠攻占莫斯科的國家并不多。此戰标志着波蘭—立陶宛的國力達到了頂峰。
但是好景不長。波蘭—立陶宛王國在長期的對外戰争中造成了嚴重的消耗,使得國力不斷下降。在波俄戰争中,羅斯人民推翻了莫斯科大公國,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集權統治最終形成了。此後,俄羅斯帝國成為了波蘭立陶宛的噩夢。
1648年,波蘭爆發了哥薩克起義,烏克蘭民族請求俄羅斯幫助,最終烏克蘭并入了俄羅斯。但是烏克蘭貴族很快意識到俄羅斯更加兇狠,又後悔了,請求重回波蘭。此後,波蘭和俄羅斯爆發了幾次争奪烏克蘭的戰争,最終以第聶伯河為界,劃分了疆域。1655年,北方霸主瑞典又入侵波蘭,導緻波蘭國力一落千丈。為了擊敗瑞典,波蘭不得不邀請俄羅斯助戰。邀請俄羅斯,那就是引狼入室,很快,波蘭就成為了俄羅斯的附庸國。
到了18世紀,波蘭周邊的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都非常強盛,自己成為了被瓜分的對象。1772年,俄、普、奧三國第一次瓜分波蘭,波蘭損失了21萬平方公裡土地;1793年,俄國和普魯士第二次瓜分波蘭,這次波蘭損失了30萬平方公裡土地,其中立陶宛被俄羅斯吞并;1795年,三國完全瓜分了波蘭。從此,至此波蘭—立陶宛王國徹底滅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一度占領了立陶宛。德國戰敗後,立陶宛宣布獨立,此時的立陶宛,已經成為了彈丸小國。立陶宛獨立之初,為王國,不久又變成了共和國。到1918年底,又組建轉變為了蘇維埃政權。1919年,立陶宛和白羅斯合并。不久,立陶宛又獨立出來,并轉為了資産階級共和國。
獨立後的立陶宛政局不穩,這給蘇聯的入侵提供了友善。1926年,蘇聯同立陶宛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同年,法西斯政府上台了。1940年,蘇聯為了應對德國法西斯的擴張,直接吞并了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蘇德戰争時期,立陶宛又被德國短暫占據。1944年,蘇聯在反擊德國的過程中再次占領了立陶宛,立陶宛正式成為了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直到1990年,立陶宛才宣布獨立,正式脫離了蘇聯的控制,也脫離了俄羅斯的控制。
立陶宛因為長期遭到俄羅斯的入侵,因而其人們十分痛恨俄羅斯。獨立之後,立陶宛依然面臨着俄羅斯的威脅,尤其是俄羅斯的飛地——加裡甯格勒還在立陶宛的旁邊,這裡有大量的軍事基地。是以,立陶宛選擇“一邊倒”,倒向了西方陣營,2004年,它加入了北約和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