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能源策劃稿五|新能源消納成為時代命題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迫在眉睫

投資要點:

1、南網大幅提升配網投資規模,配網智能化是重點投資方向;

2、“多能互補電源體系+特高壓直流輸電送出通道”,是新型電力系統針對新能源的主流解決方案,2022年上半年可能啟動特高壓招标,下半年特高壓開始投産且供應商開始确認營收;

3、南網和國網均把數字化轉型悄然作為搶占未來制高點的重要戰略;

4、電網數字化轉型的薄弱環節是網絡安全;

财聯社(北京,記者 徐海東)訊,新能源建設如火如荼,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迫在眉睫。月初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湯廣福看來,電力系統是未來能源轉型的核心,“風、光、水、核等能源都必須轉化成電能,儲能、氫能也需要通過電能轉化,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随機性正在給電力系統安全帶來巨大的挑戰。”

今年3月,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指出,要“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建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而業内人士指出,建設“新型電力系統”,需要電力系統進一步向實作電源清潔化、系統柔性化、系統數字化、系統電力電子化方向邁進,而這也将成為2022年A股電力闆塊投資的主線。

配電端:新能源加快接入使配網智能化成為關鍵需求

重構電力系統是大規模發展新能源的必需要求,但新能源發電天生具有随機性、波動性、間歇性,傳統電力系統如何适應高比例的新能源接入?

電網行業資深專家、某核心電力裝備及控制系統集團研究院副院長李總向财聯社記者指出,電網面臨的壓力正在加大。在農村電網,整縣光伏是首當其沖的影響因素,電網将承擔配電網分布式電源消納的義務,改變一些實體網架以及配置功能,包括電壓器、電纜等裝置,此外還需提高智能化水準,邊緣計算在智能化中将發揮較大作用。在城市配網方面,電動汽車充電樁源源不斷地接入電網的配電網,給電網供電能力提出了新挑戰,電網公司的配電網負荷的排程,以及電網的靈活性均需要較大提升,這就需要相應的智能化手段提高其整體的響應速度和供電能力。

民生證券電新首席分析師鄧永康表示,“十四五”期間,南方電網電網已規劃投資約6700億元,其中配電網投資占到約48%,而此前配網投資占比約40%,說明配網及配網智能化已成為重點關注方向。中金公司最新研報也指出,配電網的功能形态将由單向無源網絡向供需互動的有源網絡演變,裝置端應關注一次裝置、一二次融合裝置、二次裝置、智慧能源管理等領域。電力行業人士向财聯社記者表示,配電網需要持續提升一、二次融合裝置、帶電機器人等智能終端大規模應用水準。此外,目前國内已有許多配電網更新的落地示範項目,如220 千伏濱州郭集變電站就通過建設光伏站、儲能站、電動車充電站等新電力系統下的新基礎設施,對配網輻射用電側的融合化場景起到示範作用。

統計顯示,A股有近上百家輸配電氣上市企業,分屬于一次裝置、一二次融合裝置、二次裝置、智慧能源管理等不同細分賽道。今年以來,四方股份(601126.SH)、北京科銳(002350.SZ)、雙傑電氣(300444.SZ)等多家行業内上市公司的前三季度業績顯示,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均取得大幅增長,顯示了配電裝置行業高景氣度。

能源策劃稿五|新能源消納成為時代命題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迫在眉睫
能源策劃稿五|新能源消納成為時代命題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迫在眉睫

輸電端:特高壓柔性直流成電網主網投資重點

對于電網主網的投資機會,上述核心電力裝備集團專家指出,新能源在被較好消納的同時又要保持電網穩定,首先就需要電力鍊條實作更大範圍的消納,即特高壓。“‘十四五’期間,交流特高壓會伴随着整個柔性直流背靠背輸電模式來建設,同時将帶來一些智能化的需求,電網排程從過去以省内平衡擴大到跨省平衡,對電網整體排程的設定和控制邏輯都會有相應變化。”

業内專家進一步指出,“多能互補電源體系+特高壓直流輸電送出通道”,是新型電力系統針對新能源的主流解決方案,國内新一輪特高壓項目建設将大規模開展。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末,國家電網跨省區輸電能力達2.3億千瓦,輸送清潔能源電量比例達43%;南方電網西電東送能力超過5800萬千瓦,輸送清潔能源比例超過80%。而“十四五”期間,電網進行資源配置的規模和強度将明顯增強,中電聯預測,到2025年跨區跨省電力流規模将提高到3.7億千瓦左右,國網能源研究院釋出的《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20》預測,我國跨區輸電通道容量2035年、2060年将進一步達到4億千瓦、5億千瓦以上。

中信建投行業分析師則指出,在特高壓混合直流、柔直背靠背以及深遠海上風電送出三大應用場景共同驅動下,預計“十四五”期間直流輸電工程總投資規模将超4000億元,其中換流閥、IGBT、晶閘管等五年市場總需求在450億元,為相關産業鍊公司帶來充足彈性。

根據目前國網、南網“十四五”規劃情況,目前業界普遍預計,2021-2025年國内将有10條左右的特高壓直流線路開工。特高壓單個項目的總周期在通常在2-2.5年,這意味着2022年上半年将可能開始啟動特高壓招标,下半年特高壓開始投産且供應商開始确認營收。是以,國電南瑞(600406.SH)、許繼電氣(000400.SZ)、平高電氣(600312.SH)、派瑞股份(300831.SZ)等表現值得重點關注。

電網端: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

有電網系統專業人士向财聯社記者表示,傳統電力系統采取的生産組織模式是“源随荷動”,用一個精準可控的發電系統,去比對一個基本可測的用電系統,在實際運作中滾動調節,進而實作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作。但在未來,新能源成為主體,無論是發電側還是使用者側都變得不可控,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模式,而數字化就是其轉型方向。

所謂電網數字化轉型,就是應用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對傳統電網進行數字化改造,發揮資料的生産要素作用,以資料流引領和優化能量流、業務流。根據南方電網釋出的《數字電網白皮書》,電網實作數字化轉型後,以“電力+算力”為核心驅動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協同排程,形成新能源可觀、可測、可控的數字化平台,有利于加大風光水火儲聯合優化排程,最大限度消納清潔能源。

中國工程院院士湯廣福也表示,通過數字技術和實體系統的深度融合,可實作對電力系統的“數字賦能”。電力系統需要提升數字分析水準,加強電網協調控制能力;促進多元使用者供需互動,提升需求側管理水準;加強數字與裝置融合,提升裝置智能化水準。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兩家電網央企均已把數字化轉型悄然作為搶占未來制高點的重要戰略。國家電網提出應用“大雲物移智鍊”新技術,夯實數字化發展基礎,狠抓資料管理,實作核心業務資料統一接入、彙集、存儲,加速向能源網際網路企業邁進。南方電網則從2019年起,投入百億資金啟動“數字南網”建設,建構面向政府、裝置制造商、能源生産商、配售電商、能源增值服務商、能源終端使用者等産業鍊參與方的各類互聯互通平台。

市場人士指出,此前國網信通(600131.SH)已向外界展示了邊緣計算、5G、人工智能等數字前沿技術在電力行業的融合應用,而南網科技(688248.SH)已剛剛完成IPO上市,兩大電網央企核心科技資産均已資本化,有望成為這一賽道的核心标的。行業研究人士對财聯社記者表示,目前電網的數字化轉型總體上處于發展早期階段。數字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經過基礎設施建設、資料采集、資料學習等過程,還需要相應的軟硬體應用到電網中。目前,在資料的采集數量、資料分析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有較大的潛力。

此外,電網數字化轉型的薄弱環節在于網絡安全。上述人士認為,“随着大、雲、物、移、智、鍊等技術在電網領域的應用,大量異構終端被接入電網,使電網的網絡邊界模糊、資料互動多元,同時由于現有的防護體系尚未能夠完全應對逐漸更新的攻擊手段與安全風險,數字化電網的網絡安全問題也将成為未來主要挑戰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