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斷舍離心理學:當你放棄了四樣東西,你的内心會變得異常強大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近些年開始流行起“斷舍離”,最初的斷舍離概念是來自于日本的著名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一書,是說人們生活中,在家裡的整理中,需要及時将沒用的或者不喜歡的東西清理出去,将自己的房間打造的更加整潔舒适,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而現在的斷舍離被人們用到了心理上,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如果能夠斷舍離這四樣東西,自己的内心就會變得更加強大。一個内心不強大的人,無法放棄這4樣東西。

斷舍離心理學:當你放棄了四樣東西,你的内心會變得異常強大

拖延

中國社科院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通過對國内的大學生和上班族群體的問卷得出,目前國内大學生上班族超過80%以上都有一定的拖延症。

目前看來拖延症占據如此高的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

著名心理學家在研究中指出,人們是否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人類的意志力。

如果習慣性拖延,就會影響這個人步入優秀人群。如果你患有拖延症,可以嘗試以下方式改變自己的現狀。

斷舍離心理學:當你放棄了四樣東西,你的内心會變得異常強大

找到動力。著名心理學家麥克麗蘭(Doreen McClelland)曾經提出一個人的行動受到内心動力的影響。如果人們找到自己的動力,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做事,效率也會提高。

制定詳細的計劃。人們拖延就是因為沒有目标和計劃,是以針對這些人,可以讓自己制定一個詳細的時間計劃表,按照時間表一項項的去做,可以極大的改變現狀,讓自己不再因為拖延而錯過很多事情和機會。

自卑

一個人一旦自卑就會不能客觀理智地認識自己,無法看到自己的優點。做事之前先懷疑自己,擔心自己做不好。

斷舍離心理學:當你放棄了四樣東西,你的内心會變得異常強大

這樣的心理會給自己在生活中帶來很多麻煩,做事畏畏縮縮,不能展示出最真實的自己。如果想要放棄這種自卑的心理。可以相信心理暗示帶來的力量,

曾經Amy在演講中提到心理暗示的力量,她認為人們可以先假裝自己是成功的,在不斷的心理暗示中讓自己不斷的努力直到可真正的成功。

她在之前做過一個實驗,兩組人分别用畏畏縮縮和充滿自信的兩種不同的姿勢接受實驗,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充滿自信的一組人員各方面狀态都非常好。

證明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夠引導人們放下自卑變得越來越自信。

斷舍離心理學:當你放棄了四樣東西,你的内心會變得異常強大

讨好

有許多内心敏感或者自卑的人,會從心理上主動謙讓别人,甚至可以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能夠敏銳地發現對方的情緒變化,有問題都先從自身找原因,這樣一來事事都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讓别人不滿意。

這樣活着也非常辛苦,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别人的認同獲得滿足感。

他們會主動擔當活躍氣氛的人,在交流中願意第一個打破沉默,在社交中把讓周圍人舒适成為自己的責任,這也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斷舍離心理學:當你放棄了四樣東西,你的内心會變得異常強大

許多時候,這樣人格的人們過得并不快樂,甚至會覺得十分辛苦。這樣的人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制定明确的邊界感,是對彼此的一種尊重,也是對自己内心的一種保護。

一個内心強大的人能夠更好的關注自己内心需求,他們知道隻有讓自己處于最舒适的狀态,才能更好地照顧别人,如果不顧及周圍人的感受,将自己的喜怒哀樂建立在别人的感受之上,這樣不僅對别人不夠尊重,對自己也不負責任。

舒适區

斷舍離心理學:當你放棄了四樣東西,你的内心會變得異常強大

每個人在成長中都需要脫離舒适區,這樣才能突破自我,提升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潛力。每天都要嘗試走出舒适區,一步步的擴充視野,離開原本适應的區域才能變得更好。

心理學中有一種花盆效應(flowerpots effect),指的是人們如果長期待在讓自己待在自己認為安逸的“花園”裡,在舒緩的環境中變得懈怠,失去了進步的動力。

最終自己的意志也會消磨殆盡,意志力最容易在貪圖享樂中慢慢消磨。一旦放縱自己,就會讓自己不再努力進步,浪費了自己的時光。

一個人想要從平凡變得優秀,就要一天天經曆一點痛苦,讓自己勇敢地跳出舒适區。這也是人們能夠成功的必要條件。

斷舍離心理學:當你放棄了四樣東西,你的内心會變得異常強大

人們的時間放在那裡就能在哪裡得到收獲,能夠放棄這四樣東西,會讓自己更加珍惜寶貴的時間,他們會變得更加自信。

不用刻意讨好任何人,可以勇敢地做自己。這樣才能讓自己感到更加舒适,跳出原來的舒适圈,找到真實自己,向他人證明自己的優秀。

隻有放下了這四種東西,人們才能在社會生活中活得更開心,展現最真實的内心,讓自己成為心目中更好的自己。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