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國皇帝論功行賞,為何把一個沒打過仗的文人,排在了首位?

有句話說得好:打天下難,坐天下更難。在古代,作為開國君主,能在馬背上打天下,但不能在馬背上治天下。

而治天下的第一步,就是皇帝要兌現自己創業時候的承諾,對功臣們論功行賞。而這件事,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難度的。

一旦皇帝的承諾最終打了折扣,必将引起功臣們的不滿,引起動亂;如果皇帝對功臣們的冊封和賞賜不公平,也會引發不小的風波。是以,論功行賞,看似簡單,實則是門大學問。而在漢朝初年,被稱為是偉大政治家的劉邦,為何不讓立下赫赫戰功的武将位列第一,而讓一個文弱書生坐了功臣的“頭把交椅”呢?

開國皇帝論功行賞,為何把一個沒打過仗的文人,排在了首位?

這個被劉邦捧為“MVP”的書生,就是他的丞相蕭何。蕭何出生于江蘇豐縣,早年在沛縣做一名主吏。沒錯,他和劉邦曾在一個縣裡同僚,而且,任亭長的劉邦,還得稱呼蕭何為“上司”。

在那個時候,蕭何還有一個同僚,叫曹參,二人在鄉裡遠近聞名。他們和劉邦,經常到一個叫樊哙的家夥家裡吃狗肉,喝得爛醉,還口無遮攔的談論天下大事。當時還有一個叫周勃的,以在人家喪事上吹拉彈唱為生,也經常湊個熱鬧,讨幾口酒喝。

劉邦出身地痞,當亭長時小錯誤不斷,幸好有好哥們蕭何罩着,他才能保住這個官。蕭何也十分仗義,不僅對這幾個窮兄弟特别照顧,就連朝廷征召他入朝為官的機會,他也給放棄了。

開國皇帝論功行賞,為何把一個沒打過仗的文人,排在了首位?

不過,後來劉邦因私放囚犯而犯下了事,蕭何再也罩不住了。當時陳勝、吳廣起兵反秦,各地風雲突變,蕭何與曹參、樊哙等人也聚衆商議,是否相應。沛縣縣令本來同意蕭何、曹參的意見,但不久又反悔,準備将蕭何等人抓去獻給朝廷。恰好劉邦來攻打沛縣,與蕭何等人裡應外合,一起殺了縣令。蕭何、曹參地位較高,本來應被推舉為首領,但二人有所顧忌,反而讓地痞出身的劉邦為首,于是,他們之間的君臣關系也就此确定了下來。

劉邦後來被封為漢王,蕭何任丞相。蕭何很認可韓信的才幹,力薦韓信為将,為了挽留他,還上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開國皇帝論功行賞,為何把一個沒打過仗的文人,排在了首位?

楚漢戰争中,蕭何為劉邦守衛關中,雖然沒有出現在最前線,但每每為劉邦及時提供士兵、糧饷,支援前線作戰,為劉邦戰勝項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公元前202年,劉邦平定了天下,開始論功行賞。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封他為侯,位次第一。

許多功臣對此有意見,向劉邦抱怨:“我們如同狗馬,把腦袋拴到褲腰帶上,為您在戰場上出生入死,蕭何一個文弱書生,拿着筆、動動嘴,就能功居第一,這是什麼道理!”

開國皇帝論功行賞,為何把一個沒打過仗的文人,排在了首位?

劉邦解釋說:“你們懂得打獵的道理嗎?諸位就好像是追蹤的獵犬,但是發現獵物的蹤迹,并指揮獵犬追殺的人是蕭何!”

又有人說拿跟蕭何相同資曆的曹參說事:“曹參出生入死,身受70多傷,功勞最多,應該排在第一。”這時,一個叫鄂千秋的人站了出來,他說:“陛下與項羽相持五年,多次打光軍隊隻身而走,每到危急時刻,都是蕭何。”

劉邦聽後很開心,最終确定蕭何功居第一位,還特許他可以帶着佩劍、穿鞋上殿,并且可以不按小步快走的禮儀上朝,就連給蕭何說好話的鄂千秋也被加封為了安平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