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政元年,年僅三十六歲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駕崩,他為自己的後人留下了一個富強穩定的國家。
總體來說,周武帝是一位聖明的君主,他“勞謙接下”、武功赫赫,在557年滅掉了北齊;他性格果斷、自強不息,破齊之後還想“平突厥、定江南”。由此可見,統一南方對周武帝來說,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周武帝劇照
可惜,周武帝出師未捷身先死,國家的前途和宇文氏的命運,被倉促地交到了宇文赟手中。
宇文赟自小就沒有什麼能耐,而且生性頑劣
事實上,宇文赟自小就沒有什麼能耐,品德修為也欠奉。他生性頑劣,周武帝恨鐵不成鋼,經常教導、批評甚至打罵他,遺憾的是,并沒有什麼效果。
那麼,周武帝既然知道嫡長子不堪大用,為何不“廢嫡立幼”呢?因為他的次子宇文贊同樣不争氣,其餘的孩子年齡又實在太小。最終,周武帝堅持立了宇文赟為嗣君,他英明一世,卻鑄下大錯——使一個頑劣的青年在一夜之間主宰了北中國。
剛剛即位的周宣帝宇文赟,貌似還有正經皇帝的樣子:他派遣大使巡遊各州,強調依法行事,順便尋求人才、表彰優秀的百姓。他改元大成之後,大赦天下,對官吏之職位也進行了一番調整。但大臣們剛上任不久,他就又對官職三番五次地改動,毫無成規可言。
周宣帝經常令左右監視群臣,大臣們小有過失,便會被撤職甚至誅殺。皇帝肆意妄為的行為,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是時,君子失勢、小人得志。由此可見,周宣帝“明君”的模樣才維持了幾個月,就原形畢露了。
周宣帝将皇帝的責任和國民生計,全部抛到了腦後
北周朝廷面貌轉變之後,周宣帝變本加厲,從此不理朝政,隻知吃喝玩樂。史書中記載:“宣帝居喪才逾年,辄恣聲樂,魚龍百戲,常陳殿前”,又“多娶美女以實後宮……遊宴沈酒,或旬日不出”。
周宣帝遊戲無常,特别喜歡讓京城少年穿婦人衣飾入殿歌舞,自己與後宮觀賞,以為喜樂。他将皇帝的責任和國民生計,全部抛到了腦後。
大臣楊文祐在周宣帝宴席前以歌諷刺:“朝亦醉,暮亦醉,日日恒常醉,政事日無次。”周宣帝聽後大怒,将楊文祐當場打死。
又有大臣樂運親自陳述周宣帝有“八失”,周宣帝聽後狂怒,大喊要斬樂運,多虧朝中重臣求情,樂運才避免死亡的命運。然而,此後再也沒有人敢勸谏皇帝了。
大權在握的周宣帝随心所欲、無所顧忌,他才當皇帝一年就覺得索然無味了,第二年便把皇位傳給了自己七歲的兒子宇文衍,周宣帝退居幕後,自稱天元皇帝。
楊堅最終代周稱帝,成為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
當時,楊堅以天元皇帝嶽父的身份成為宰相。他常在天元皇帝左右,也曾苦勸皇帝卻不被采納。楊堅于是私下裡與大将軍宇文慶議論:“天元實無積德,恐壽亦不長。”而從此韬光養晦。
楊堅劇照
就在這時,曆史的轉折突然出現,周天元皇帝因酒色縱欲過度,于大象二年一病不起,他想要交代後事,卻已經不能言語。大臣們見周靜帝年幼,而楊堅素有重名,便共同推舉楊堅輔政。
至此,楊堅掌握了北周軍政大權。最終,他代周稱帝,成為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
俗話說“三歲看老”,早在宇文赟剛被立為太子時,年僅13歲的他就曾不顧旁人勸阻,霸占了東宮中一位25歲女囚。宇文赟年紀輕輕就不務正業,他成為昏庸皇帝、留下千古罵名亦是“指日可待”之事。
然而,宇文赟的意外去世卻成就了楊堅。學者曾用“千古一帝”來評價秦始皇,事實上,在許多學者眼中,隋文帝楊堅的貢獻同樣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