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交流|成都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

“九天開出一成都”,成都素有“天府之國”美譽,是全國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中國十大古都”,山環水繞浸潤着豐富的曆史内涵和文化韻味。無論是燦爛悠久的古蜀文明,還是文人墨客書寫的詩篇歌賦;無論是意蘊深厚的古街古巷,還是時尚新潮的現代街區,都深深镌刻在成都文脈基因裡。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蜀地文明始終像涓涓溪水,流經成都平原的過去與未來。

交流|成都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

“東亞文化之都”是國際城市品牌,是當選城市和中日韓各國進行國際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今年8月,成都入選“2023年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充分顯示出,成都在文化上的吸引力和競争力。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是成都邁向國際大城的重要契機,是重新梳理成都文旅脈絡,搭建國際交流平台的新管道。

如何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文化是核心。

早在4000多年前,廣袤的成都平原上就已初露文明的曙光。岷江上遊的古蜀人順江而下,翻山越嶺進入成都平原。“蠶叢及魚凫”,開墾了蜀地文明生長的土壤。

距今約3000年前,燦爛的金沙文明開啟了古蜀王朝在成都平原建都立國的先聲,如今已成為揭示成都這座曆史文化名城根脈的耀眼明珠。

秦漢時“列備五都”,隋唐時“揚一益二”,曆史上繁榮發展的“喧然名都會”留下一大批珍貴的文化遺存。

從李冰、文翁、司如相如、揚雄、諸葛亮、李白、杜甫、蘇轼,再到巴金先生;從望帝啼鵑、五丁開山、驷馬橋、支矶石再到如今的華西壩、寬窄巷子、太古裡;從漢賦,到唐詩,再到花間詞;從蜀錦、蜀繡到川劇,接續成為流淌在成都文脈裡的血液,潤澤天府。

交流|成都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

巴蜀文明的輝煌得益于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基因。作為中國三大經濟帶——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的交彙點,成都是古代中國内陸地區對内對外開放的樞紐,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成都“樂容天下”的城市性格,也在異域掀起一陣巴蜀之風。

從秦以後的2000多年間,各類移民、各色人才攜帶着各種先進思想文化技術,源源不斷地進入成都。與此同時,帶有蜀地印記的文化也傳播到海外。《三國演義》裡蜀國的精彩故事、旅居成都多年的唐代“詩聖”杜甫在日本、南韓為人熟知,日、韓兩國僧侶也曾在這裡留下求法修行的足迹。

交流|成都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

在國際化的今天,成都正以更加開放和充滿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成都2035總體規劃的四大定位中,成都将打造一個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由西南内陸走向國際前沿。在蓉外國領事機構增至近20家,國際友城和友好合作城市增至103個,在24個國家設立25個“海外成都”工作站。“最萌外交大使”成都大熊貓多次出訪日、韓等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外群眾喜愛,“熊貓之都”吸引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遊客慕名前來。成都平原地域文化在與世界文化交流、荟萃中綻放着耀眼的光芒。

成都持續不斷地在和諧包容中互相滋養,互相促進,融合發展。這種開放性與包容性催生出“優雅時尚”的文化氣質和美學意趣,自然與人文、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得以自然相融。

文化是成都生長的根脈,基于曆史文化遺址生長出來的文化街區賦予千百年前的文化遺存時代表達;帶有文化特質的“社群美空間”出現在市井巷陌,打造出全新的生活美學體驗;源源不斷進行的文化交流促使自身文化包羅萬象、外來文化枝繁葉茂。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建立東亞文化之都的過程将進一步推動成都城市文化功能發展和完善,在成都開啟國際化生活的新時代。

(圖檔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吳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