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時光記者 孫偉
8月,詩人徐志摩也趕上了這種時尚。
邀請一群朋友,從杭州和上海,分成兩條路到海甯斜橋,然後乘着預先訂好的船,一路說話又笑,到鹽官那裡。
那是近100年前的事了——1923年9月28日,農曆8月18日。

海甯錢塘江潮(約1906-1909)攝影:Ernst Bershiman,來自中國現代圖像圖書館
那天的潮汐有多大?
徐志摩記下了自己吃過的標頭魚粉和豆腐卷心菜,卻沒有注意到當天的潮汐。
當時,徐志摩回國一年,他與張有義的婚姻陷入僵局,林輝因為需求,而胡石,在西湖的霧霾洞中,和表弟曹培生悄悄地打開了一段愛情。
而且,每個人心中的潮汐就足夠了。然後,在中秋節期間,晝夜海浪拍打錢塘江岸邊的潮汐也就不足為奇了。
許志墨給胡石的簽名照來自徐志摩的故居
本來,徐志摩還想邀請大家看夜潮,"看完船到子石,早上吃金霞亭羊面,再到橋上看楓葉,再坐早班車開始南北。"
不過,也有朋友決心回到上海,他們會在下午的紅霞,一半往南,一半向北。徐志摩跟着胡适一行人到杭州"找樂"("西湖"),住在新旅館裡,在湖裡遊泳,吃螃蟹,找月桂樹。
【1】
對于長期生活在杭州的人來說,看潮并不少見,但徐志摩這未完成的《看潮的夜》,卻一直吸引着我去探索的結局。
那個"Candu"星期六晚上襲擊了,說去吧,我和我的家人直接去了海甯。想想許志摩去過的鹽官可能就是山上的人,我們晚上住在錢塘江邊的梁家軒村。然而,一夜之間下大雨,不僅潮水看不見,連河水也看不清。
第二天一早,這次觀潮之旅變成了徐志摩的尋覓之旅。
徐志摩故居
徐志摩故居建于1926年秋天,無需再說了,從中可以看出徐志摩的創作、旅行和婚姻。這位詩人的名聲如此突出,以至于在他故居的展示及其背後的故事對那些認識徐志摩的人來說都很熟悉。
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幹河街上最引人注目的中西洋大廈住了一個多月。徐志摩在西河街豪宅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該豪宅于2001年被拆除。
屋内
其實,我還是想找一點關于徐志摩的特别的痕迹,而不是去參觀這個故居。
然而,老房子并不存在,而徐的産業——電燈、電話、錢、交通、絲綢業......它早已被淹沒在曆史的潮流中。
聽說徐家還有一個醬園叫"玉峰",在我回杭州的路上——長安鎮杏花村77号。不過,原裕豐已成為海甯裕豐釀酒有限公司。
和徐志摩有什麼關系?
【2】
随着導航,我找到了醬菜園。
它真的是一個醬菜園,一座老建築高大的粉牆,清楚地寫着"醬菜園"字。
裕豐釀造區老建築
而工廠門口那句"江南170年名言,詩人的酒和香料家族",回答了我最初的問題。
事實上,這個口号是"老的"。
俯瞰裕豐啤酒廠的入口
徐志摩的祖父徐星軒于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創立了徐玉峰醬園,現年185歲。
徐氏原産于河南開封,明代正德時期,徐志摩的祖先徐松廷到宥石商戶定居,開始繁育紫石徐氏。
或許,一個醬園,是徐家緻富的産業基礎。
對于徐志摩的父親徐申茹來說,徐家實業已經涉足了各個領域。
徐志摩的父母從徐志摩的故居拍攝
1907年至1935年,徐神如擔任總理、會長、燕市商會會長近30年。徐志摩後來成了徐志摩,父親的生意關系是巨大的,包括物質豐富,還有廣闊的人脈。
在他的書中,"徐志摩的孫子徐山寫道。
如果你也有一個詩意的祖父,你想追随他的腳步,即使你對什麼是"影響焦慮"有深刻的體驗。但是我們四個兄弟姐妹在與祖父完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是以我們能夠逃脫這種"焦慮"。我們不像我們的祖父那樣幸運地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他們可以追求藝術創作而沒有食物或衣服的風險。
正因為如此,徐志摩的孫子們再也沒有一個走上過他爺爺的路。正如徐山曾經說過的那樣:"在美國,我們的四個兄弟姐妹都是移民,是以我們必須務實。為了畢業後盡快賺錢,我們隻能選擇理工科或者金融等容易找的工作。"
而許志墨的一生,大概最不缺的就是"享受追求",可以說許志摩的醬菜園,是這一生的起點。
【3】
徐玉峰醬園的記錄并不多。
成立時,其店位于紫石的跨港大橋外,後來搬到了魯石北街。很多文章隻寫許神如,說他經營的徐玉鳳醬園在民國時期,是海甯最偉大的。但它更像是一個樂隊,沒有太多的細節。
在劉培良先生的《徐神如:詩人徐志摩之父》中,有一段我看過的關于徐玉峰醬園的文字是最翔實的。
書中刊登了當時海甯報的一則廣告,稱北街玉峰醬園為"玉石醬業的領軍人物"。
徐雨峰的廣告來自徐神如:詩人徐志摩的父親
"上司者"這個名字不是假的。除了《海甯Max》,在上海,它也有一定的影響力,當然,這與徐神如在商界的号召力有很大的關系。
徐玉峰醬菜園也帶動了行業的發展,《徐神如:詩人徐志摩的父親》一書中提到:"除了徐玉峰醬菜園,在兖石還開設了宜昌台、振豐恒、萬豐盛、香香等著名醬油作坊。"
看看潮季,無論是從海甯的任何一個村莊和田野,再到達錢塘江,總能看到一塊大豆,它們開始湧出滿是豆莢的,在田野、溝渠或池塘上茁壯成長。
大豆在長安鎮無處不在
有豆子,有醬汁。江南的味道,發酵總是那麼自然。
然而,徐志摩的醬園是怎麼從紫石來到長安的杏花村的呢?
通過《燕市鎮志》《長安鎮志》《海甯糧油志》等方志記錄,大緻可以得出一條線索。
1949年海甯解放時,較大的醬菜園有徐玉峰、振峰恒、萬豐盛、香祥、宜昌台、長安龍新、恒豐、元華鼎心涼、恒大、斜橋王相茂、徐村元峰等10餘家。
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作後,海甯調味品釀造業的生産集中在海甯啤酒有限公司,以原來徐玉峰醬園為主址(1958年更名)和長安鎮長安啤酒廠為主。後來,長安啤酒廠轉向生産味精,并于1979年更名為海甯味精廠。
此外,海甯啤酒有限公司,1994年10月,改制為海甯玉峰釀酒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從紫石遷至長安鎮杏仁花村。2008年更名為"海甯裕豐釀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裕豐釀造"),至今仍在營運。
玉峰釀造廠
1985年11月開刊的《浙江省海甯縣地名》,在"杏花村"下有條目:村裡有海甯味精廠。
也就是說,一百多年前,由徐玉峰醬園、海甯酒醬釀造業領銜,在今天的杏花村77實作了一種聚合,它始于185年前,即名終于真正回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4】
那天,周青也在工廠裡。
如果不是裕豐釀造的名字,相信很多人對周青也不會陌生。
作為中國第一代廣告媒體人,周青擁有許多令人眼花缭亂的頭銜。他是我們生活中許多常見品牌的策劃者,如娃哈哈、青春寶、康貝等。而杭州人與他有着更密切的"接觸"——你能去喝桃子咖啡嗎?周青是其創始人。
然而,這兩年的周青,往往沉浸在這一小時車程的杭州醬園裡。
跟随周青在工廠周圍,像釀造企業遍布浙江各地,整個廠區,醬汁豐富,有的一些原來用于生産的舊圓筒有序堆成無尖錐塔。"以前,工廠裡有一個非遺傳的繼承人,"他補充說,以免我們不了解,"那就是一個修理破損醬罐的工匠。
然而,現在,那些醬碗或罐子已經成為一種景觀。
不再經常使用的圓柱形罐
在這裡,現代營運已經取代了舊的釀造技術。但周青強調,徐志摩家的味道還在。
醬菜園在江南的生活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每個醬菜園,味道都不一樣,對于一個地理上出生和成長的人來說,味道在骨子裡已經長出來了。
當我在網上搜尋"徐玉峰醬菜園"時,看到一位網友在2008年發帖時,Ta說:我同學的爺爺曾經喜歡用"志摩醬油"做飯,他想知道"徐玉峰醬菜園"今天還嗎?
這個詢問被标記為2,603個讀數,對于亨甯的本地互動論壇來說,這個數字并不低,并且釋出了一些相同的問題和懷舊情緒。
從玉峰釀造過去和現在的梳理可以猜到,許志摩的醬油"統治"了很多海甯人的味蕾。
徐志摩的醬油真的保留了原有的味道嗎?周青說:是的。
因為今天的裕豐釀造仍然遵循着老公式,即所謂的配方,即在釀造過程中,各種原料比例、溫度和濕度條件,都是不變的。
而且,機械化生産,除了更加衛生外,還實作了發酵等工藝的恒定。
當然,機械化并不全是好事。
原來醬碗可以在180天内生産出醬油,使用機械模拟太陽會延長到210天。當然,成本會增加。
【5】
人們心目中的"芝莫醬油",如今有了新的名字"徐家",是裕豐釀造的高端釀造系列。
推出這麼多知名品牌的周青,為什麼在一瓶醬油中,站在"旭大廈"品牌創始人的隊列中?
這是我想知道的問題之一。
工廠的宣傳頁面
周青說,江南菜,當然需要江南風味,這讓他這幾年無法停止一種探索。
恰逢我最近研究中國菜20年,傅霞鄧祿普的新書《魚飯之國》,這一次,她讓自己陷入了江南菜。
江南的飲食文化應該如何描述?
該書序言的陳立說:各種比例,都讓江南的飲食代表了江南獨特的文化:不極端,不宣傳,不和諧共榮,可以容忍自己内涵中蘊含的無關緊要的對立面。這不僅是江南文化的魅力,也是整個中國文化的魅力。
這一段,也讓我更好地了解了現在的周青,"徐府"并不是他對自己诠釋的。
《徐氏大廈》,有着185年的根基,也是以當下的叙事為主。
它的文字來自書法家陸大東。參觀玉峰啤酒後不久,我在杭州小鳳書屋聽了書法家王冬玲先生的演講,陸大東是演講者之一。陸大東說,他是王冬玲的後續,他說他"都是關于現代書法的,都是來自王冬齡老師的"。"
書法家陸大東所著《徐家》
"徐府"瓶身圖檔,出自山西插畫家牛江——周青說,他是個陌生男人。江南的菜肴,或紅燒或新鮮混合的菜肴,都覆寫着牛江的著作。它讓人聯想到,也許是因為一滴醬油下來,滿桌頓時活出的香味。
插圖來自山西畫家牛江
我想,98年前徐志摩8月18日看到潮水上吃菜,大概也有醬油參加吧。否則,那些"大白肉、標頭魚粉、豆腐卷心菜、芋頭"怎麼能讓"大家吃得很快活起來"。
玉峰釀造河,如果從入口一直到工廠的盡頭,打開那扇門就是河。
周青說,在河運發達的時代,這扇門打開的是碼頭,早年的"徐玉峰"帶領那些醬菜園是通過碼頭的大小送到各地。
這種情況與1938年在嘉定市西門外的香花橋南頤醬菜園的廣告相似,該廣告來自中國現代圖像庫。
周末工廠相對安靜,但繁忙的流水線和高額的成品清單落後,是輕盈而不乏豐富品味的生活潮,也是潮流的潮流。
錢塘江上的八月潮
參觀完裕豐釀造後,沿着與河水準行的翁津線,找到錢塘江的入口,甚至趕上了3便.m潮,雖然不怪異,但味道卻不高。
好吧,應該到來的潮流仍然會到來。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編輯、重寫和網絡傳播所有作品著作權使用,否則本報将依據司法管道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