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武王滅商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

周武王滅商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

微信公衆号|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28武王克商

上節說到,商王帝辛為了削弱貴族和祭司的權力,重用中小貴族甚至平民,最終殺死比幹、囚禁箕子,迫使微子啟投奔周國。

微子啟的投奔讓周人看到了商王國内部沖突的嚴重,這增加了周人滅商的信心。與此同時,壓制住貴族與祭司、暫時實作王權鞏固的商王帝辛,也在謀劃西進伐商。這個消息傳到周國後,周人驚慌不已,并決定先發制人,于受命11年的秋冬時節,集合軍隊出兵伐商。

這一幕與後世二戰時期蘇德開戰前的格局極為相似。周國吞并豐鎬、河東、上黨,就像蘇德開戰前夕,德國吞并捷奧、波蘭走廊一樣。而同時商王帝辛在國内打壓貴族與祭司,就像蘇聯在國内搞大清洗一樣。還巧的是,商國征讨東夷,就像蘇聯攻打芬蘭一樣。更巧的是,帝辛鞏固王權後計劃伐周,周國是以搶先伐商,就像大清洗結束後,蘇聯也在秘密計劃進攻德國,德國是以搶先進攻蘇聯一樣。

周武王滅商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

但接下來的周伐商之戰,與德蘇戰争的走向就大相徑庭了。

受命11年(帝辛31年/公元前1047年)的秋冬時節,周軍聯通羌、微軍隊,從豐鎬出發,沿着骊山和秦嶺北麓東行,經過華山之北,進入崤函走廊,會合虞芮軍隊,翻越崤山,進入洛陽盆地。

在洛陽盆地,周國大軍稍作休整,又與從江漢北上的庸、彭、盧、濮和從淮上西進的蜀軍會合。其中,髳國的位置難以确定,如果髳國位于崤函走廊的茅津渡一帶,那麼周國的軍隊會在與虞芮會合的同時,與髳軍會合。如果髳國位于江漢一帶,那麼髳軍會與江漢四國一道北上。

周武王滅商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

盟軍在洛陽會師後,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大會。周武王發言的誓詞經過後人的整理潤色,形成「泰誓」,記錄在《尚書》當中。

誓詞内容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講商王帝辛如何昏庸失德。有人把誓詞中關于帝辛的「罪證」簡單整理,形成六條罪狀,一是酗酒,二是不用貴戚舊臣,三是登用小人,四是聽信婦人言,五是信有命在天,六是不留心祭祀。

前面分析過,帝辛培植中小貴族甚至平民來鞏固王權,打壓貴族和祭司,并搶奪占蔔祭祀之權,是以二三五六這4條罪狀,都是商國内的貴族與祭司群體給帝辛羅列的。周武王列舉這4條罪狀,顯然是想争取策反商國貴族與祭司群體。至于酗酒,則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而聽信婦人言這一條,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紅顔禍水的帝辛王妃——蘇妲己。在《封神演義》等小說和影視劇中,她更是被塑造成狐狸精的形象。

周武王滅商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

但在上古時期,并不存在後世強烈的男尊女卑觀念,尤其是在部族政治的商王朝,商王團結周邊方國,多靠聯姻,因而女子在政治活動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武丁時期,王妃婦好可以獨立率軍作戰,估計參與政務也是少不了的。是以聽信婦人之言,是商朝政治中的常态,這條也算不上什麼罪狀。

不過,《泰誓》可不是法律程辭,而是對周人和各個方國、商國内反帝辛勢力的一份統戰宣言。是以,事實是什麼不重要,邏輯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帝辛就是個大壞蛋,大家需要一起幹死他。

是以誓詞的第二方面,就是鼓勵大家群毆帝辛,不過群毆不能一哄而上,得有個主事的,是以上天指令周人帶領大家去幹死帝辛。既然是上天的指令,大家當然得遵循上天,服從周人的上司。

當然了,現在周人的實力最強,拳頭最硬,是以周人說自己是接受天命,大家自然就當作是了。

誓師大會之後,時間已經到了第二年的年初,也就是受命12年(帝辛32年/公元前1046年)。盟軍從邙山北側的盟津渡過黃河,進入河内平原西部,經過已經被周人控制的邘地(今沁陽一帶),向商國副都沫邑(朝歌)急速行軍。

從邘地到朝歌的距離隻有130公裡左右,盟軍隻用了三天左右,就行軍到了朝歌城南幾十裡的地方。由于這裡處在沫邑的郊外,是以稱作「牧野」(牧通沫)。

周武王滅商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

雖然盟軍在河洛會師時就鬧出很大動靜,帝辛獲得情報後便整兵備戰,戰略上沒有問題。但盟軍的急行軍,還是讓帝辛始料不及,商軍沒能在遠離朝歌的河内西部迎戰,而是被迫在副都的南郊迎戰。這一點,給商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

但這點壓力并不能決定戰争的成敗,真正決定成敗的,是雙方的實力,以及戰役過程中的指揮和其他因素。

商國一方的兵力,史書有說法是七十萬,這個不用想也知道是胡扯。甲骨蔔辭顯示,商國征伐四周方國時,多數情況下出動的兵力是三到五千,最大規模的征伐工方之戰,也隻有一萬三千人。

不要小瞧這一萬三千人。上古時期人口稀少,商王國的範圍相當于現在的兩三個省的面積,隻有小幾百萬人口。其中屬于王畿商族人的,可能隻有幾大十萬。這幾大十萬人口中征發出一萬三千人,就相當于從漢朝到明朝五六千萬人口中征發出130多萬軍隊,更相當于從五六億人口中征發出1300多萬軍隊。

是以當時的商王國,能成為中土的超級大國,不是沒有原因的。

從武丁到帝辛有200多年,商族人口當然還會繼續繁衍增加,是以此時帝辛可以征發的兵力,應該可以超過一萬三千人,但頂天了也就兩三萬人,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兵力需要布置在太行山的關口,防止上黨高原的周軍東出夾擊朝歌。

那麼此時盟軍的兵力呢?周人在周文王後期就建成了「六師」(六支軍隊),總計約1.8萬人,周武王的老丈人太公望(姜子牙),就擔任六師的總司令——太師。

除了周人外,八個盟國每家也能湊出一兩千軍隊,合計可以達到萬人。兩相總和,盟軍兵力也可以達到兩三萬人,與商國的軍隊實力持平。

實力持平,勝率各半,由于是客場作戰,勞師遠征,盟軍似乎并不占優勢。不過别急,盟軍還有另外兩個優勢。

第一個是武器優勢。在當時的中土地區,最常用的兵器是戈、矛、弓箭,商周都不例外。但周人由于地處西陲,可以率先接觸到從中亞經過新疆、河西走廊傳入西北的新技術。周人在這個時代,搶在商人之前獲得的技術,是青銅鑄劍技術。剛傳入中原的劍,周人稱之為「輕呂」,後世逐漸演化為「劍」的發音。

周武王滅商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

在中遠端作戰中,劍自然毫無優勢,但是一旦短兵相接,持長短戈的商人就完全被周人中持劍的劍盾兵碾壓了。

那麼怎麼保證短兵相接呢?盟軍的辦法是,用犬戎貢獻的戎車(馬拉戰車)擾亂商軍的陣型,周人劍盾兵趁機與商軍短兵相接。《詩經·大雅·大明》中記載,太公望駕車沖擊商軍陣型,如同飛翔的雄鷹,就是這一戰術的展現。原文為: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驷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周武王滅商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

但劍的優勢并不是代差級的,是以盟軍更重要的優勢,是政治優勢。

由于帝辛超前于時代的玩王權集中,使得貴族、祭司站到了他的對立面,沖突激化後,微子啟出逃奔周,暗中聯絡國内反帝辛勢力,相與周國裡應外合幹掉帝辛。

這也是商周兩國在總兵力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周人敢勞師遠征、孤軍深入商王畿的原因。

有了這個兩個優勢,牧野之戰的結果,就是反帝辛的貴族勢力倒戈易向,可能坐山觀虎鬥,也可能幫着周人來攻打帝辛的軍隊。

而戰術運用得當的盟軍,則重創那些堅持抵抗的商軍,以至于鮮血混合冬季的雨水,都能将杵(一種木制武器)漂浮起來,也就留下了「血流漂杵」這個成語。

這場戰争除了《詩經》《尚書》《竹書紀年》《逸周書》《左傳》等史書有記載外,周初的青銅器「利簋」中的銘文也有記錄。銘文為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彜」

周武王滅商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
周武王滅商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

相比史書記載來說,利簋銘文就相當于現場直播,更具有可信度。如今,學界正是根據這個銘文中的「歲鼎」(歲星當空)這一天文現象,加上甲子日這一時間,推導出武王克商的年份是在公元前1046年的。

周武王滅商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

牧野之戰獲勝後,帝辛逃回沫邑,自焚殉國,反帝辛的商國貴族随即帶領周武王入城。武王進行了一系列戰後的善後行動,比如處罰帝辛的屍首,舉行祭天儀式,訓示商人貴族等等。

不過真正關鍵的是,如何處置商王國這份遺産。

由于商王畿面積較關中更大,人口也比周人還多,而且有大批貴族率部投誠,嚴格來說,周人隻是滅掉了商王帝辛以及他的直屬實力,而并不是滅掉了商國。是以周人并不能像吞并豐、鎬、黎、崇那樣,直接吞并商國。

吞并雖然是不可能了,但分而治之卻是可以的。

周武王把商王畿一分為三。

商王畿的北部,也就是河内平原東北部、河北平原南部,商國的兩個王都周邊,仍然保留商國,君主由貴族推舉出的王族近支來擔任。新即位的君主史書記載為「祿父」,日名為「武庚」,青銅銘文記載為「錄子聖」。有說法認為,武庚是商王帝辛的兒子,也有說法認為,武庚隻是商王帝辛的族侄。

商王畿的東南部,也就是現在的開封商丘一帶,則拆分出來,交給商國内最大的貴族、同時也是幫助周人滅掉商王帝辛的大功臣——微子啟,由微子啟建立宋國,周武王冊封其「公」的尊号。

商王畿的南部,也即是現在的焦作、鄭州一帶,分别分封給周王室貴族,建立姬姓諸侯國。

分封在鄭州一帶的是叔鮮,周文王的第三子,周武王最大的弟弟。由于鄭州一帶在當時稱作管地,是以叔鮮的封國稱作管國,叔鮮也被稱為管叔鮮。

分封在焦作修武一帶的是叔度,周文王的第五子。由于修武一帶在當時稱作蔡地,是以叔度的封國稱作蔡國,叔度也改稱蔡叔度。

周武王滅商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

管蔡兩國的位置,恰好介于洛陽盆地與商王都之間,也處在周王畿的最東端。這個用意,一是拆分商王畿,二是讓管蔡兩國監視商國,三則是以管蔡兩國守護商王畿的最東端。這其中,尤其是管叔鮮的管國,與虢叔的虢國分别位于周王畿的東西兩端,地位極為重要,可見武王對他這位最大弟弟的信任。

将商王國的遺産瓜分為三份,其中兩份都是親周或周人直接控制,保留的商王國隻剩下三分之一的王畿領地,實力已經嚴重削弱,由最早的超級大國降為商末時與周國持平的兩強之一,再經牧野之戰,降為普通的二流方國。

經過這個布局,商國似乎再難逆襲,周人的天下共主之位,似乎已經穩定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這樣穩定的格局,在幾年之後還是打破了。

為什麼這個格局會被打破,又是怎樣被打破的呢?這些問題,下節繼續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