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項目品質管理包含的過程
項目品質管理包括執行組織确定品質政策,目标與職責的各個過程和活動,進而使項目滿足其預定的需求
已執行組織的名義支援過程的持續改進活動
規劃品質管理:識别品質标準,描述如何達到
品質管理:把組織的品質政策用于項目,并将品質管理計劃轉化為可執行的品質活動的過程
控制品質:為了評估績效,確定項目輸出完整、正确,并滿足客戶期望,而監督和記錄品質管理活動的執行結果的過程
現代品質管理概念
五個基本理念:客戶滿意,預防勝于檢查,持續改進管理層的責任,與供應商的互利合作關系
一個根本前提:項目品質管理需要兼顧項目管理與項目産品兩個項目
品質和等級,精确和準确
品質(ISO9000):一系列内在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
等級:對用途相同但技術特性不同的産品或服務的級别分類
精确:重複測量的結果非常聚合,離散度很小
準确:測量值非常接近實際值
五種品質管理水準
按有效性遞增排列的物種品質管理水準如下:
讓客戶發現缺陷:這種方法可能會導緻擔保問題、召回、商譽受損和返工成本
先通過控制品質和糾正缺陷:再将可傳遞成果發送給客戶,該過程會帶來相關成本,主要是評估成本和内部失敗成本
通過品質保證檢查并糾正過程本身:不僅僅是特殊缺陷
将品質融入項目和産品的規劃和設計中
在整個組織内創作一種關注并緻力于實作過程和産品品質的文化
裁剪考慮的因素
政策合規與審計:組織有哪些品質政策和程式?組織使用哪些品質共組、技術和模闆?
标準與法規合規性:是否存在必須遵守的行業品質标準?需要考慮哪些政府、法律或法規方面的制約因素?
持續改進:如何管理項目中的品質改進?是在組織層還是在單個項目層面進行管理?
相關方參與:項目環境是否有利于相關方及供應商合作?
關于靈活/适應型環境的考慮因素
靈活方法要求多個品質與稽核步驟貫穿整個項目,而不是在面臨項目結束時才執行
循環回顧,定期檢查品質過程的效果;尋找問題的根本原因,然後建議實施新的品質改進方法;後續回顧會議評估實驗過程,确定是否可行,是否應繼續,或做出調整,或者直接棄用
為促進頻繁的增量傳遞,靈活方法關注于小批量工作,納入盡可能多的項目可傳遞成果的要素;小批量系統的目的是在項目生命周期早期(整體變更成本較低)發現不一緻的品質問題
品質政策policy
由進階管理層頒布的,确定組織品質工作方向的品質政策;執行組織的産品品質政策經常可“原樣”照搬到項目中使用;如果執行組織沒有正式的品質政策,或項目涉及多個執行組織(如合資項目),項目管理團隊就需要為項目制定品質政策;
無論品質政策源自何處,項目管理團隊必須通過适當的資訊釋出,確定相關方完全了解項目所使用的品質政策
專有的品質管理方法
六西格瑪:沒100萬個機會中隻有3.4個錯誤,Minitab
精益六西格瑪:精益生産與六西格瑪管理的結合,其本質是消除浪費
品質功能部署:把顧客對産品的需求進行多層次演繹分析,轉化為設計和工藝要求等
CMMI: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內建,目的是幫助軟體企業對軟體工程過程進行管理和改進,增強開發與改進能力
全面品質管理:鼓勵全公司及所有員工共同緻力于持續改進其本職工作品質以提高産品品質
8.1 規劃品質管理
定義:識别/制定品質标準(品質政策,品質測量标準);記錄如何達到(品質管理計劃)
作用:在整個項目期間如何管理和核實品質提供指南和方向
發生時間:僅開展一次或僅在項目得預定義點開展
規劃品質管理
輸入:
1,項目章程
2,項目管理計劃
--需求管理計劃
--風險管理計劃
--相關方參與計劃
--範圍基準
3,項目檔案
--假設日志
--需求檔案
--需求跟蹤矩陣
--風險登記冊
--相關方登記冊
4,事業環境因素
5,組織過程資産
工具與技術:
1,專家判斷
2,資料收集
--标杆對照
--頭腦風暴
--訪談
3,資料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概念:對每個品質活動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商業論證),比較可能成本與預期效益;投入=品質,品質免費
--品質成本(COQ cost of quality)
品質成本(COQ)是指在整個産品生命周期中得,評價産品或服務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因未達到要求而發生得所有成本
品質成本(COQ cost of quality)=一緻性成本(cost of conformance)+非一緻性成本(cost of nonconformance)
一緻性成本(cost of conformance)=預防成本(prevention costs)+評估成本(apprasisal onsts)
非一緻性成本(cost of nonconformance)=内部失效成本(internal failure costs)+外部失效成本(external failure costs)
預防成本:選擇在正确得時間做事情;教育訓練;供應商調查
評價成本:破壞性測試導緻得損失
内部失效成本:廢品;庫存
外部失效成本:業務流失;保修
4,決策
--多标準決策分析
5,資料表現
--流程圖
也叫過程圖;基本要素:活動,決策點,分支,并行,處理程式;是對一個過程的圖像化描述
四點用途:
了解和估算一個過程;追溯過往步驟(向上)查找原因;對未來(向下)做預測;制作SIPOC模型是品質大師戴明提出來的組織系統模型
Supplie人供應者;Input 輸入;Process過程;Output輸出;Customer客戶
--邏輯資料模型
--矩陣圖
矩陣圖在行列交叉的位置展示因素,原因和目标之間的關系強弱;根據可用來比較因素的數量,項目經理可使用不同形狀的矩陣圖,如L型,T型,Y型,X型,C型和屋頂型矩陣
在本過程中,他們有助于識别對項目成果至關重要的品質測量名額
--思維導圖
6,測試與檢查得規劃
在規劃階段,項目經理和項目團隊決定如何測試或檢查産品,可傳遞成果後服務,以滿足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如何滿足産品的績效和可靠性目标
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測試方法:
軟體項目:
建築項目:強度測試;制造和實地測試的檢查,工程的無損傷測試
7,會議
輸出:
1,品質管理計劃
描述如何實施執行組織的品質政策;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非常詳細或高度概括;在項目早期進行評審,以確定決策是基于準确資訊的(更加關注項目的價值定位,減少返工)
包括:項目采用的品質标準;項目的品質目标;品質的角色與職責;需要品質審查的項目可傳遞成果和過程;為項目規劃的品質控制和品質管理活動;項目使用的品質工具;與項目有關的主要程式
2,品質測量名額
是一種操作性定義;用非常具體的語言,描述項目或産品屬性以及控制品質過程将如何驗證符合程度
品質測量名額的例子包括:按時完成的任務百分比,以CPI測量的成本績效,故障率,識别的日缺陷數量,每月總停機時間,每個代碼的錯誤,客戶滿意度分數,測試計劃所涵蓋的需求百分比(即測試覆寫度)
測量名額可允許的變動的範圍叫公差
3,項目管理計劃更新
4,項目檔案更新
--經驗教訓登記冊
8.2 管理品質
定義:把組織的品質政策用于項目,并将品質管理計劃轉化為可執行的品質活動
作用:提高實作品質目标的可能性,以及識别無效過程和導緻品質低劣的原因(審計)
發生時間:在整個項目期間開展
管理品質有時被稱為“品質保證”,但“管理品質”的定義比“品質保證”更廣,因其可用于非項目工作;管理品質包括所有品質保證活動,還與産品設計和過程改進有關
管理品質的工作有助于品質成本架構中的一緻性工作
管理品質是所有人的共同職責,包括:項目經理、項目團隊、項目發起人、執行組織的管理層、甚至是客戶
在靈活項目中,整個項目期間的品質管理有所有團隊成員執行,在傳統項目中,品質管理通常是特定團隊成員的職責
品質管理過程的作用:
做出合格品質;建立資訊;滿足特定的需求和希望;審計品質要求和品質控制測量結果(確定使用合理标準);改進生産過程(提高過程和活動的效率與效果,獲得更好的成果和成績,提高相關方的滿意程度)
管理品質
1,項目管理計劃
--品質管理計劃
2,項目檔案
--品質控制測量結果
--品質測量名額
--風險報告
3,組織過程資産
工具與技術:
1,資料收集
--核對單 checklists
2,資料分析
--備選方案分析
--檔案分析、過程分析
--根本原因分析
3,決策
4,資料表現
--親和圖、因果圖
因果圖
1953年日本管理大師石川馨先生一種極友善又有效的原因分析法;又稱魚骨圖、why-why分析圖、石川圖、ISHIKAWA圖
直覺的顯示各種因素如何與潛在問題或結果相聯系,找出産生問題的根本原因;用于找出控制圖中産生特殊偏差的非随機原因,來消除特殊偏差;因果圖還可以用于風險識别(識别風險起因)
--流程圖、直方圖
直方圖
概念:描述集中趨勢,分散程度,統計分布形狀;利用數字和柱形的相對高度,隻管表示引發問題最普遍的原因,不考慮時間因素影響(非過程監控)
執行個體:橫軸是問題各個原因,縱軸是各個原因的發生次數
帕累托圖
按發生頻率排序的特殊直方圖,顯示每種已識别的原因分别導緻了多少缺陷;80/20原則,排序的目的是為了有重點的采取糾正措施
降序排列,涵蓋100%的可觀察結果;項目團隊首先要處理哪些導緻最多缺陷的原因;關鍵詞:排序,最重要
--矩陣圖、散點圖
散點圖
又稱相關圖;顯示2個變量間的關系;找到引起2個變量問題的共同原因;需要在散點圖上标出因标量和自變量
資料點越接近對角線,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就越密切;相關性:正比例(正相關),負比例(負相關),不存在(零相關)
5,審計
獨立的結構化審查;通常由項目外部團隊開展,如組織内部審計部門,項目管理辦公室(PMO)或組織内部或外部的審計師,可确認項目活動是否遵循了組織和項目的政策;
作用:識别全部正在實施的良好及最佳實踐;識别所有違規做法,差距及不足;分享所在組織和/或行業中類似項目的良好實踐,進而幫助團隊提高生産效率;強調每次審計都應組織經驗教訓知識庫的累計做出貢獻
品質審計還可以确認已準許的變更請求
6,面向X的設計
面向X的設計(DfX)是産品設計期間可采用的一系列技術指南,旨在優化設計的特定方面,可以控制或提高産品的最終特性
DfX中的X可以是産品開發的不同方面,例如可靠性、調配、制造、成本、服務、可用性、安全性和品質
使用DfX可以降低成本,改進品質,提高績效和客戶滿意度
7,問題解決
發現解決問題或應對挑戰的解決方案;它包括收集其他資訊,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創造性的,量化的和/或邏輯性的解決方法;有效和系統化地解決問題是管理品質和品質改進的基本要素
問題可能在控制品質過程或品質審計中發現;使用結構化的問題解決方法有助于消除問題和制定長久有效的解決方案
問題解決方法通常包括以下要素:
定義問題;識别根本原因;生成可能的解決方案;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執行解決方案;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8,品質改進方法
品質改進的開展,可基于品質控制過程的發現和建議,品質審計的發現,或管理品質過程的問題解決
計劃-----實施-----檢查-----行動(PDCA)和六西格瑪是最常用于分析和評估改進機會的兩種品質改進工具
1,品質報告
品質報告可能是圖形,資料或定性檔案;其中包含的資訊可幫助其他過程和部門采取糾正措施,以實作項目品質期望
品質報告的資訊可以包含團隊上報的品質管理問題,針對過程,項目和産品的改善意見,糾正措施建議(包括返工,缺陷/漏洞補救,100%檢查等)以及在控制品質過程中發現的情況概述
2,測試與評估檔案
3,變更請求
4,項目管理計劃更新
--進度基準
--成本基準
5,項目檔案更新
--問題日志
8.3 控制品質
定義:為了評估績效,確定項目輸出完整,正确且滿足客戶期望,而監督和記錄品質管理活動執行結果
作用:核實項目可傳遞成果和工作以達到主要相關方的品質要求,可供最終驗收
控制品質過程确定項目輸出是否達到預期目的,這些輸出需要滿足所有适用标準,要求,法規和規範
控制品質過程的目的是在使用者驗收和最終傳遞之前測量産品或服務的完整性、合規性和适用性
控制品質的努力程度和執行程度可能會因所在行業和項目管理風格而不同
預防prevention、檢查inspection、屬性抽樣 attribute sampling :合格or不合格;變量抽樣 variables sampling 合格的程度(具體數字)
公差tolerance:衡量結果的可接受範圍;控制界限 control limits :顯示過程知否失控的臨界值
品質控制
輸入:
1,項目管理計劃
--測試與評估檔案
3,準許的變更請求
4,可傳遞成果
5,工作績效資料
6,事業環境因素
7,組織過程資産
--核對單checklists
結構化工具;用于品質控制過程;基于項目的不同要求和實踐,核對表可簡而繁;應該涵蓋範圍基準中的驗收标準;核對單可能會不夠全面
--檢查表checksheets
也叫計數表(tally sheets);實時記錄結果;用一些圖案,符号表示核查的結果;有效收集潛在品質問題的有用資料;收集屬性資料比較擅長;核查表+帕累托圖
--統計抽樣
關鍵:确定抽樣的頻率和規模,選取的樣本可以代表全局
思考:最大的好處:是節約成本?
使用場景:樣本多,機率統計
--問卷調查
2,資料分析
--績效審查
3,檢查
T檢查:思考用到的檢查的過程;差別和聯系
O核實的傳遞成果:經檢驗,正确的可傳遞成果
4,測試/産品評估
測試是一種有組織,結構化的調查,旨在根據項目需求提供有關被測産品或服務品質的客觀資訊;測試的目的是找出産品或服務中存在的錯誤、缺陷、漏洞、或其他不合規問題
用于評估各項需求的測試的類型,數量和程度是項目品質計劃的一部分,具體取決于項目的性質,時間,預算和其他制約因素
測試可以貫穿整個項目,可以随着項目的不同組成部分變得可用時進行,也可以在項目結束時(即最終可可傳遞的項目成果)時進行
早期測試有助于識别不合規問題,幫助減少修補不合規元件的成本
不同應用領域需要不同測試
軟體項目測試:單元測試,內建測試,黑盒測試,白盒測試,接口測試,回歸測試
建築項目測試:水泥強度測試,混凝土和易性測試
硬體開發測試:環境應力篩選,老化測試。系統測試等
--因果圖、控制圖
控制圖
主要作用:控制圖用來确定一個過程時穩定;是否具有可預測的績效
具體功能
查明何時發生了特殊原因引起的變化,導緻該過程失控;評價過程變更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改進效果;提醒人們在還有時間解決問題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
兩對概念
規格的上限和下限:反映了可允許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根據協定要求而制定
控制上限和下限:反映了必須采取糾正措施的位置,有項目經理和相關的相關方設定
經驗總結
控制界限通常設在+3西格瑪的位置;控制線外異常;7點原則(7點同側,或7點同勢,過程算異常,需要糾正);當過程被認為獅子啊控制之内不應調整,可以進行品質改進
--直方圖、散點圖
6,會議
1,品質控制測量結果
2,核實的可傳遞成果
3,工作績效資訊
4,變更請求
5,項目管理計劃更新
6,項目檔案更新
品質責任
項目經理:制定項目品質計劃;對單個項目品質負有最終責任
上層管理層:制定組織品質政策
項目管理團隊:将品質政策告知相關方;确定和傳達所需等級标準水準
項目工程師:負責具體設計與規範
供貨商:提供符合品質要求的配件
客戶:制定驗收的品質标準
品質大師:
戴明Deming:持續改進 PDCA 預防勝于檢查
朱蘭Juran:适用性,品質/等級的差別,品質三元論(計劃+控制+改進)
克魯斯比crosby:與需求一緻性,零缺陷,非一緻成本衡量品質
田口玄一Taguchi:直角表,統計技術,實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