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達醫曉護的第3537篇文章
迷茫與探索
我叫郭志恒,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重症監護室的一名男護士。畢業于安徽中醫藥大學,作為一名學習護理專業的男生,我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我們學校一年有40多位男護士畢業,大多數除了走向全國各省市的醫院,還有的就是出國留學,也有一部分離開了護理崗位,走出了醫療行業。究其原因,有人說:“我是專業調劑,本身不想學護理”。有人說:“護士地位低,錢少事多伺候人,我是大老爺們不願意幹”。我也是專業調劑的一員,很多人像我一樣,可能就是畢業迷茫,因為學了這個專業性極強的專業,畢業了發現自己對護理最了解,而沒有放棄護理崗位,亦或是實習時的體驗頗佳,認為是一份好的職業,獲得了很強的職業榮譽感。對于我來說,實習時所體會到的臨床工作遠沒有書本上的高大上,但是卻不缺乏驚心動魄,尤其是搶救時自己隻能呆呆的站在一旁,心裡想着幫忙搶救,但又手足無措失了分寸,隻能幫老師拿拿東西,每次搶救後都會感到失落與迷茫,反思自己是否适合這份救死扶傷的工作。正是這份反思,才讓我不斷學習,積極探索。
畢業了,東奔西走找醫院工作,發現并沒有想象中的輕松,剛好趕上四年制與五年制大學護理同時畢業,就業壓力劇增,最後幸運地進入了上海市同仁醫院,并定科在急診,繁忙緊張的工作氛圍,各種機器的報警聲、病患與家屬的交談與醫生下達的各個醫囑充斥着你的耳朵,工作中和高年資護士學習各種儀器、藥物的使用及注意事項,搶救之後認真梳理搶救流程,調整自己的工作節奏,也在護理部的支援下多次外出學習,讓我很快地适應了急診的工作,但是遇到很多因為不懂或不會急救而耽誤了最佳搶救時間的患者,看着病人家屬的自責與失去親人的痛苦,我們隻能事後和家屬訴說如果怎樣怎樣,可能病人還可以搶救回來,但是這并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隻會徒增家屬的自責,我覺得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減少這種遺憾,增強公衆的健康和急救意識。
适應與發展
2018年,借着上海市護理學會首屆科普教育基地在我院落戶的契機,在護理部的牽頭下,我們成立了一支34人的男護士急救科普團隊,在長甯區有計劃地下社群、進學校、上公司進行一系列的急救科普活動,希望可以提高公衆的自救互救意識,幫助公衆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識和基礎的急救技能,得到了醫院及公衆的認可。作為急救科普團隊的急診組長,聯合其餘組長群組員,根據不同人群制作了不同的課件,并采取了各種喜聞樂見的教育訓練方法,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改善了群眾心中的男護士形象。急救科普活動讓男護士走出醫院的日常護理工作,讓我們有了新的發展與嘗試,心中的職業獲益感大大增強。在2018-2019年度,我們開展了近30次科普教育訓練,輻射人群兩千餘人,被青春上海、青年報及上海電台多家媒體報道,也獲得了中華護理學會首屆男護士組織優秀公益活動、長甯區标杆青年突擊隊、長甯區創新醫療服務品牌等榮譽,展現了同仁男護士的風貌。
奉獻與抗擊
抗擊疫情排頭兵,同仁男護勇擔當。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我院接診了上海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打響了上海市抗擊新冠疫情的第一槍,在發熱預檢、隔離病房、機場海關中都有男護士的身影,疫情伊始,我主動要求進入急診發熱預檢一線,在物資短缺、疫情緊張的情況下工作近半年,直到國際航班複航,為外防輸入,醫院接到通知需要選派數名護士支援浦東國際機場,我又主動申請前往支援,與各區支援的護理同仁們每日工作12小時,核酸采樣工作忙碌而緊張,但又害怕家人擔心,一直未告知家人近況,直至支援隔離結束,家人得知之後,心疼中又顯露出自豪,讓我倍感溫暖與值得。2020年11月5日,第三屆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召開,我院作為定點保障醫院,也是最近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在進博會籌備之初,我又進入了醫療保障隊伍中,在院24小時待命,同時做好防疫工作及醫療保障,順利完成了進博會保障工作。2020年一整年都是與疫情相伴,在不同的崗位上與新冠病毒抗争,新冠病毒給群眾的生活、國家的發展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作為一名團員,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奉獻一份力量,讓我感到自豪,也希望自己能加入中國共産黨,為黨的事業、國家發展、人民幸福奉獻自己的青春。
作為新時代青年、新時代男護士,我們應與時俱進,展現社會擔當,不僅需要做好本職工作,也應為社會發展、人民健康奉獻自己的力量。健康中國,科普先行,将自己的知識傳播出去,提高公衆自救互救技能。疫情國家困難之際,敢于擔當,有力有序有智慧地去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克時艱。祝願各位男護士同仁工作順利,前程似錦!
作者簡介:
郭志恒,大學,男,畢業于安徽中醫藥大學護理專業,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監護室副護士長,護理部教學督導,男護士團隊急診科組長,上海交通大學優秀團員,台灣護理學會護理資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