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在明、清時期是一項長期國策,實行了數百年,這項國策會鞏固王朝的統治,但也給沿海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困擾,也嚴重阻礙了中國和海外的交流,使晚清落後于時代卻不自知,導緻洋人在華作威作福了百餘年。
那清朝為何會閉關鎖國呢?這裡我們舉出5點原因,前面4點還有情可原,但最後一點實在是讓廣大網友們無法接受!甚至感到羞恥難當!

第一點:中國物産豐饒
清朝疆域達到1000多萬平方公裡,民族衆多、地大物博,可以自給自足,統治者認為不需要和外國進行貿易,内地依舊可以過得很好,這種帶有局限性的世界觀限制了中國的對外發展和自我認知。
第二點:打擊海盜
早在明朝時期東南沿海的海盜就很猖獗,早期的日本浪人和沿海海盜相勾結,經常在山東、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地區騷擾百姓,直到嘉靖年間才被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掃平,兩人也被合稱為“俞龍戚虎”。
但好景不長到了明朝晚期海盜再次于東南沿海興起,并和西方商船相勾結,損害了明朝的利益,國姓爺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當時著名的海盜,後來效命于“南明小朝廷,”還投降了清朝卻沒有獲得好的結果。
海盜的猖獗讓清朝同明朝一樣開始閉關鎖國。
第三點:防範間諜
由于西方國家海洋權益的興起,他們開始對亞、非、拉各大洲不懷好意,到處建立殖民地,商隊就成為了西方國家刺探情報的工具,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拜見乾隆皇帝就有搜集中國軍事、經濟、文化、政治等情報的任務。
第四點:防止外國勢力和沿海地區的反清力量互相勾結
衆所周知清朝政權來自關外,人口少,軍隊少,文化弱勢,其統治基礎很不自信。在對待旗人的政策上清朝大力提倡關外舊俗,要求八旗子弟習滿語、穿滿服、練習騎射、保留舊俗,希望不被同化。
在對内關系上“反清複明”成為了清廷不得不重視的因素,在有清一代打着明朝旗号的起義和叛亂層出不窮,如果有不臣之人在東南沿海借助外來勢力振臂一呼,難免讓清廷統治者睡不着覺。
要知道洋人可都是習火器的,雖說清朝當時對火器不屑一顧,但仍然要将這種想要推翻自己統治的小火苗扼殺在萌芽階段,是以實行“閉關鎖國”就會大大杜絕這種現象的出現。
第五點:“貴中華、賤夷狄”的傳統觀念
如果說上述四點還比較客觀,那麼這一點就是“天朝上國”的盲目自大了,中國皇帝自古以來就有“貴中華、賤夷狄”的觀念,早在春秋時期就認為中原四周的少數民族和小國是“蠻、戎、夷、狄“,這些地區處于華夏文化的輻射下,是中原王朝的附庸,長期以往使中原王朝養成了“天朝上國”的優越感。
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隻有中國一家是獨一無二的,其他國家不懂禮、義、廉、恥,那就都是蠻夷,這種觀念如今看來非常不合時宜,羞愧難當,在國際大背景下西方已經超越了東方,還抱有這種觀念就是抱殘守缺、閉目塞聽。
是以用乾隆皇帝的一句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天朝物産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物以通有無。”
結論:清朝沒有外交政策,沒有國與國平等的觀念,平等的外交是不存在的,這就意味着在中國領土上建立領事館也是不可容忍的,而這一點在如今看來是很正常不過的外交平等關系,在當時卻不然。
當時的文臣武将不懂外交,皇帝也不懂,懂得隻是不聽話的剿殺,聽話的安撫,這個邏輯觀念就是建立在中國是“天朝上國”的基礎上,要麼你聽話,給你點好處,要麼你不聽話那就打到你聽話,或者不理你。
是以前四條原因還有客觀的因素,而最後一條就很自以為是、目空一切了,當如今的人們看到這些閉關鎖國的原因後,會有很多網友對此難以接受,無不痛心疾首。
認為搪塞、固執到不接受先進制度的泱泱大國才更沒有自信、更加的丢臉,晚清統治者錯過了和世界接觸的大好機會,本可以向日本那樣在最初遭到不平等待遇時虛心學習西方,奮發圖強,改變命運,卻最終因固有的“天朝上國、唯我獨尊”的觀念,喪失了重新振作的機會,反不如“東洋區區數島,”僅用30年時間通過變法加入到了列強的行列,而反觀晚清其落後的觀念誤國誤民,真是讓人羞恥至極,顔面掃地……
1911年武昌起義舊照:留給大清的時間不多了!這照片真是第一次見
八路軍老照片,狼牙山五壯士幸存者和救命恩人道士的合影讓人心酸
一張圖看懂二戰時期德國黨衛軍和國防軍差別!請仔細看那敬禮姿勢
感歎!志願軍寫了一個紙條讓美國傷兵不敢想象,看後卻感動落淚
抗戰1941那些事,3點原因說明1941是日本最猖狂中國最艱難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