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戰争爆發之前,南北雙方其實都在做着準備,隻不過“北方”先完成了這個準備并率先動手。就這樣,金日成宣稱戰争會在三周之内結束戰鬥,于是1950年6月25日淩晨,在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裡,“北方”部隊在一場瓢潑大雨中開始了這次戰争的序幕。
隻不過原本宣稱為3周就能結束的戰争,不但沒有短時間内結束,反而是持續了3年之久。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造就了戰争的曠日持久呢?

當然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美國的因素自然是重中之重。當戰火來臨之前蘇聯曾經是不同意開戰的,并表現出了蘇聯方面的擔憂,理由是美國沒管中國的事那如今一定會管北韓半島的事,言外之意就是不想自身牽扯其中。
但1950年初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将北韓排除在本國遠東防禦圈以外的計劃公布于衆,這個方案直接擺在了世界人民面前。這樣的動作讓金日成再次向斯大林提出了自己“南下”的計劃,而這回蘇聯不得不重新考慮,畢竟美國人已經把話說得很清楚了。南韓的事他們不管,就這樣戰争一觸即發……(參考:《北韓戰争》——王樹增)
雖然戰争的爆發跟美國有着直接的關系,但戰争持續如此之久也跟美國有着直接的關系。因為美國當時的政策使朝、蘇都認為他們不會來管半島上的事,可當北方開始進攻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國在第二天就派出了空軍來助南韓一臂之力,不久陸軍又随即登陸。
很顯然美國失言了,而美軍也成為了第一支登陸半島的外國部隊,也正是美國直接加入戰争的這一點被戰前所忽視,才最終導緻了這場戰争的曠日持久。
首先:
美國的加入不僅打破了“北方”想要在3周之内結束戰争的構想,也直接地拉來了世界其它地區的15支部隊,雖然有的國家出兵很少,但是影響力卻是非常大的。
同時美軍的加入也可以直接預見戰争将以什麼樣的形式繼續展開,畢竟美國财大氣粗是當時乃至如今世界上的首屈一指,這種體量的大國其綜合實力是北韓無法比拟的。雖然美國在戰争之初并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也無法在短時間之内做好加入戰争的一切安排,但隻要有充足的時間給美國來調兵遣将、運輸裝備,那麼,戰争的結局就可想而知。
其次:
就算美國沒有加入,但想要在3周之内就結束一切戰火想必還是有點誇大其詞。雖然南韓部隊節節敗退、無力抵抗,但3周結束戰争這句話看上去更應該是一句口号。
因為随着人民軍的南下,其兵源損失和物資補給都被極大的消耗,補給線也越來越長。要知道北韓半島是一個多山地的國家,很多補給線都建立在山間小路之中,這種補給方式會受到地形等因素的極大限制。即使沒有美國幹預,北方想要勝利也會超出3個星期的時間。
同時我們也知道我國的加入也使這場戰争最終陷入到僵持階段,打打停停,誰都無法徹底戰勝對方,直到1953年7月27日被折騰了三年的半島才迎來了硝煙停息的一天。不過我國加入的時間比美軍較晚,而美國的加入更早地改變了金日成3周結束戰争的構想。是以,戰争爆發之前忽視了美軍是否會加入戰争,成為了這場戰争持續三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麥克阿瑟:中國6萬人微不足道,但不久他卻驚呼中國居然有50萬人
網友:美軍潰逃真是因為志願軍?專家:不,一原因被認為更加緻命
中美首戰結束後,雖然戰果不大但意義重大,一原因成戰勝美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