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北崇陽:擦亮提琴文化名片,讓老百姓唱好“非遺”大戲

極目新聞記者 成昱勳

通訊員 饒青才 汪佳

提琴一響,喉嚨就癢。這是流傳于湖北崇陽的一句諺語。喉嚨癢不癢,别人看不見,遍布城鄉的戲台,卻是有目共睹。

湖北崇陽:擦亮提琴文化名片,讓老百姓唱好“非遺”大戲

崇陽提琴戲由湖南臨湘琵琴戲發展而來,琵琴戲藝人在崇陽組班賣藝,帶班授徒,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吸收崇陽本土山歌、田歌、孝歌等民歌的句式處理、行腔終止和曲體結構等手法,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基本唱腔曲調。

一百多年來,提琴戲在崇陽有着深厚的群衆根基。誰家有個嫁娶祝壽、科考入伍、祠堂落成、白喪之事等等,都要請個戲班子,生兒以提琴戲迎接,送葬以提琴戲緻哀。

政府來搭台,百年傳承越唱越“響”

“到現在,我們已經辦了11屆崇陽提琴戲劇節了。”崇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聯黨組書記熊毅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從1992年開始,崇陽縣委縣政府決定,每兩到三年在縣城舉辦一屆提琴戲劇節,為期一周。晴天戲台搭在人民廣場,觀衆人山人海,為了占個好位置,不少老人上午就搬來闆凳在前面坐着,晚飯由家人送到廣場吃,送飯的人便也坐在凳上看戲。

湖北崇陽:擦亮提琴文化名片,讓老百姓唱好“非遺”大戲

看戲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自帶凳子,懷裡抱着孫子,口袋裡揣着20元、50元、100元不等的票子,當劇情進入凄慘哀婉處,就到了“打彩”的環節。所謂“打彩”,就是台上的演員遭遇了人生大難,身無分文,跪在一塊布上哭得悲悲切切,求觀衆支助,台下的觀衆則紛紛上前,把口袋裡的票子放在那塊布上。一場戲演下來,“打彩”的收入能有3000到5000元不等。

此外,幾乎每年,崇陽縣提琴戲協會都要組織鄉村劇團在城鄉結合部的中津洲廣場舉辦提琴戲義演活動,為期一周,約20個劇團參加義演。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盛夏酷暑,隻要有戲看,台下必是人頭攢動,水洩不通。

湖北崇陽:擦亮提琴文化名片,讓老百姓唱好“非遺”大戲

“崇陽一出提琴戲,藝苑薪傳兩百年。”崇陽縣提琴戲協會會長程日新介紹,正是有這樣經久不衰的提琴戲,崇陽才成為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提琴戲才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創辦特色學校,讓提琴戲後繼有人

“學習提琴戲已經快一年了,越學越喜歡!”練功房裡,高二在讀的崇陽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沈德超,在提琴戲專業演員王中平老師的指導下,練習格外認真。12月9日下午,極目新聞記者來到該校探訪,隻見近40名學生圍坐在老師身旁,從身法到唱詞,同學們個個學得有模有樣。

湖北崇陽:擦亮提琴文化名片,讓老百姓唱好“非遺”大戲

11月2日,教育部公示第三批全國中國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認定結果,崇陽職業技術學校榜上有名,而該校上榜的傳承項目正是提琴戲。據了解,自2016年開始,該校便開始探索戲曲進校園、戲曲進課堂的藝術教學之路,開展崇陽提琴戲特色教學。

在崇陽,提琴戲的培養是從娃娃抓起的,除崇陽職校外,部分國小也開設了特色興趣班,從小培養孩子對提琴戲的熱愛。2019年,崇陽縣委縣政府為讓部分特别優秀的提琴戲演員能夠安心創作,特地為他們設立編制、解決“身份”,崇陽縣提琴戲傳承發展中心演員龐勇正是其中之一。在去年總台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推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節目上,龐勇還現場演繹了一段經典的崇陽提琴戲,讓崇陽提琴文化閃耀全國。

湖北崇陽:擦亮提琴文化名片,讓老百姓唱好“非遺”大戲

“我們開設特色班,就是要把崇陽提琴戲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崇陽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吳雨金告訴極目新聞記者,該校專門聘請了12位兼職教師,編寫《崇陽提琴戲》鄉土教材,專門培養提琴戲後備人才。該校創作的《雙合蓮》等優秀傳統劇目,多次在省、市演出獲獎。去年11月,該校還被崇陽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縣提琴協會授牌“崇陽提琴戲特色學校”。

湖北崇陽:擦亮提琴文化名片,讓老百姓唱好“非遺”大戲

專家點評:

崇陽提琴戲何以有旺盛的生命力?

栗建偉 博士 湖北科技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

在城鎮化、娛樂化、資訊化的現代社會,崇陽提琴戲為何能長久不衰?這既與提琴戲本身的藝術魅力有關,也與包括崇陽在内的鄂南鄉村社會結構有關。

湖北崇陽:擦亮提琴文化名片,讓老百姓唱好“非遺”大戲

崇陽提琴戲在語言、唱腔、伴奏、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明顯地域性、獨特性和簡捷性,既符合當地群眾的欣賞趣味與演繹能力,滿足了當地社會的娛樂需求,又增強了崇陽人民的文化自豪感。這一系列原因,使提琴戲在民間自然傳承過程中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龐大的群衆基礎。

崇陽提琴戲音樂設計有固定統一且簡單明了的程式規範性,便于人們了解與重複利用。如樂句結構中的腔詞關系、唱腔伴奏關系有固定的格式規範,唱腔多為上下句結構,兩句多由過門将其分開。

崇陽提琴戲屬于中國戲曲聲腔中的梁山調系統,唱腔包括正腔與小調,正腔是其标志性唱腔,有[正調]、[哀調]、[一字調]、[夢調]、[陰調]五種腔調。每個腔調都對應着固定的情緒,具有明顯程式性,便于編創、演繹與欣賞。

崇陽提琴戲有明顯地域獨特性,其最大特點在于演唱方法,正腔每句落音大多以突然翻高八度的小音假嗓結束,當地俗稱“殺雞調”。此唱法是提琴戲标志性的聲音符号,也是當地百姓津津樂道、判斷劇團演出純正與否的主要依據。

提琴戲以提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是全國以主樂器命名的劇種之一。以提琴戲為紐帶,鄂南崇陽、通城與湘北嶽陽之間有着共有的音樂形式,使提琴戲具有地方獨特性與區域一體性相統一的特征。

崇陽提琴戲的發展,與鄂南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活躍的民間音樂活動及聚族而居的鄉村社會結構密不可分。崇陽各家族婚喪嫁娶中的音樂活動,也為提琴戲提供了巨大的社會需求與演出市場。

總之,崇陽提琴戲自身藝術魅力與崇陽地方市場需求,在當代非遺保護、文旅發展、地方文化品牌打造等合力作用下,使其依然保持着較為旺盛的生命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