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心理師》先求可信再求新意

《女心理師》先求可信再求新意

《女心理師》的“新意”與“難度”

電視劇《女心理師》引發的關注和讨論,很大程度上源自劇集圍繞“新意”與“難度”所做的種種嘗試。

“新意”與題材有關。心理題材一向是國産影視劇中的稀缺品,相較于犯罪、懸疑、驚悚類作品時有涉及的犯罪心理、變态心理等,展現普通人心理問題和心理咨詢的影視作品更是少之又少。長期以來,心理學總以披着一層朦胧面紗的形象示人,一方面複雜神秘,另一方面又面臨諸多偏見和誤解,與之相關連的心理問題、心理疾病、心理咨詢等則更是如此。改編自畢淑敏同名小說的《女心理師》于此處破題,無論是試水新題材帶來的獵奇性,還是其勾連現實議題形成的親近感,劇集的吸引力不言自明。

“難度”也與題材有關。如編劇朱曆所說,打開心理學的大門,會發現自己要面對一片汪洋大海。好比乘一葉小舟橫渡大洋,既要避免風高浪急把船拍翻,又要竭盡所能一探蔚藍奧秘。對劇集而言,如何真實專業地表現心理咨詢行業,并恰到好處地平衡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間的關系,是首先面臨的難題。

除此之外,将出版于14年前的小說搬上熒屏,在忠于原著的同時如何貼合當下,也頗費思量。原著以心理咨詢師賀頓接觸到的心理咨詢案例為線索,由不同的“來訪者”串聯起故事,形成一幅現代人心理困境的衆生相。影視化改編必然要處理小說中“非常狠”和“灰色地帶”的内容。同時,影視劇想要獲得觀衆認可,就必須緊扣時代脈搏、觀照時代心理、反映時代問題,是以原著中的案例也需要做出更具普适性、當下性的調整。

另外,心理咨詢以咨詢師和來訪者在固定環境中對話為主要方式,一般情況下,心理咨詢師不能在工作環境以外主動接觸來訪者,這對影視化改編也是不小的考驗。

已有一些影視作品嘗試采用一般來講更傾向、适合舞台化呈現的固定場景,通過對白推動劇情發展。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四國共同制作的《審訊室》,即将場景限定在警察審訊室,聚焦警察和嫌疑犯之間激烈的内心攻防。翻拍自以色列劇集《就診》的美劇《扪心問診》更近似心理咨詢現場實錄,幽暗安靜的房間裡,心理醫生與幾位固定的來訪者和自己的督導師交談,揭開内心,梳理生活。

心理學成了襯托男女主的“背景闆”

與之對照,将自身定位為都市暖心療愈劇的《女心理師》走的顯然不是同一條道路。

《女心理師》先求可信再求新意

除了心理咨詢本身,它需要足夠“都市”。劇集開篇,配合着一組有關自殺資料的畫外音,一段三分鐘的長鏡頭對準川流不息的鬧市。形形色色的人物從鏡頭前走過,面對各自一地雞毛的生活,身後是一團團象征不良情緒的彩色霧氣。涉及驚恐障礙、讨好型人格、暴食症、雙相情感障礙等心理疾病的案例,也着重關注親子關系、代際沖突、原生家庭、女性職場困境等都市熱點話題。從場景到故事,都極力尋求與目标閱聽人靠得更近。

還需要足夠“暖心療愈”。視覺效果上,完全不同于《扪心問診》中昏暗的房間、陰雨連綿的天氣,劇集随處可見的是海南滿目綠色、溫暖明媚的景色和極簡設計的房間、開闊明亮的落地窗。賀頓的“救火隊”一次次成功“滅火”,劇中所有的“苦”都能變成“甜”。配合暖心基調,賀頓也必不可少地擁有陽光開朗的男友錢開逸、人美心善的閨蜜湯莉莉,在解決來訪者問題的過程中,她不斷療愈她人,也必将治愈自己。從環境到情緒,都極力讓觀衆感到溫暖舒适。

但如此設定也帶來相應問題。在有限的體量和種種限制中,想要做到“幾手都要抓”,往往很難“幾手都硬”,最後不免淪為“眉毛胡子一把抓”。緊抓熱點話題在某種程度上意味着抓住觀衆稀缺的注意力,但大量鋪陳的案例和大幅壓縮的心理咨詢時間,讓許多問題也隻能停留于點到即止。武能飛車救人、文能譜曲播音的錢開逸,充滿謎團的葉家輝,原生家庭存在問題的湯莉莉,他們各自的故事均有展開空間,再加上來訪者的明線與賀頓自身問題的暗線,線索紛繁零碎,内容過于飽和。盡管主創表示賀頓和錢開逸的情感線隻占全劇的三成,但浪漫化的情節和拍攝手法仍充滿偶像劇質感。叙事上,可視化懸疑風格和“異空間美學”的實際觀感與設想存在差距,有一定的割裂感。

更重要的是,劇集對故事核心的側重有所失衡。挑戰心理學這一“難啃”領域,無疑希望通過藝術化、娛樂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心理學“祛魅”,引導觀衆正确認識心理學,能夠在有需要時尋求更好的解決方式。“人生難免有缺口,但關注心理健康,及時療愈,就宛如在人生缺口處照進一束光。”将男主職業設定為電台主播,并與女主一同開辦心靈談話類節目,廣播成為輸出主題的最直接方式,無疑是扣題“溫暖治愈”的最明顯展現。

劇集還有将人物塑造成所謂“大女主”“大男主”的苗頭。畢淑敏曾說,自己的小說希望塑造一個特别努力、特别好強、特别熱愛學習、不斷成長的女性心理師形象,而劇中的賀頓卻從一開始就像是“女強人”套子裡的人。展現專業性依靠走路帶風、眼神堅決、語氣生硬,還擁有順風耳、記憶力絕佳等“超能力”,仿佛無所不能。錢開逸則不僅對賀頓一見鐘情,鞍前馬後,還文武雙全,顔值不凡。科普心理學知識、撫慰人心與療愈反倒成了襯托男女主的背景闆,劇中鮮見咨詢師與來訪者雙方的心理博弈,變成了一出《賀頓傳》。

觸及普通人的生活褶皺,才能“可信”

現實主義需要的不是紀實性的真實,而是感覺上的可信。當觀衆感覺“可信”,作品才能産生從移情到認同的轉變,讓作品傳遞的觀念有可能内化為觀衆的自我意識。而達成“可信”的充分必要條件并非主角所向披靡、故事噱頭十足、叙事洶湧滿溢,更要緊的是真正觸及普通人的生活褶皺,與現實的殘酷和溫柔同頻共振,同時留有思考的空間和悠長的餘韻。

目前看來,《女心理師》在專業性上基本過關,如第一集中對自殺的危機幹預就被不少從業者認可,對于心理咨詢室布置等細節也細緻考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心理學知識的作用。可以說,不做職業劇而做情感劇的《女心理師》,提供了一種開拓心理學題材影視劇的探索。賀頓和來訪者們的故事還在行進,期待後續劇集能打開更廣闊的空間,如創作者所希望的那樣,讓更多光芒照射進來,照見人性的豐富斑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