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在一次采訪中楊紫親口說:“因為從小就是開心果,而我自己也非常願意把歡樂帶給大家。但每次卻把自己搞得很累。”我們誰能想到從小站在聚光燈下享受鮮花與掌聲的“國民閨女”,居然也曾被“讨好型人格”影響。

如今的楊紫擺脫了“讨好型人格”,主演了一部身為心理咨詢師為他人解決心理困擾的電視劇《女心理師》,咨詢者小莫是職場中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完全不懂得拒絕同僚的請求,但并沒有是以變成公司的“團寵”,反而被大家孤立。比如:新同僚請全公司的人吃飯,結果臨時更換吃飯地點,卻不通知他,具有“讨好型人格”的小莫,不覺得是同僚的問題,反而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總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讨好型人格”在職場非常常見,甚至很多人有意識和無意識中,就成為其中一員,這也是當下現實生活中比較尖銳的問題了。
最近,一個朋友剛換了新工作,找我來訴苦:
剛入職和大家都不熟,是以點了奶茶送給部門同僚,當時大家都很開心,可是過後又不理我了,很多人見到我也裝作沒看見,中午吃飯也不叫我,好像孤立我了,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要不要再買點什麼送大家?
我聽了有些無語,更心疼這個朋友。
我跟這個朋友說:
你太在乎别人對你的評價,當你收到正面回報時,你覺得舒服、滿足、有安全感;當你收不到回報時,你就心裡打鼓,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是不是别人讨厭自己了。
比如别人見到你沒有打招呼,可能是人家跟你還不熟,沒有記住,又或者根本沒看到你,一次兩次根本沒必要在意;如果你發現對方是故意的,也沒必要這麼在意,隻要不影響你工作就行了,為什麼要試圖去讨好所有人呢?
這個朋友,上學時就是一個非常會“察言觀色”的孩子。幾個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她從來沒表達過反對意見,即便她很喜歡手裡正在做的事情,但隻要别人打斷,要求她去做别的,她總是會乖乖答應。
小組合作時出現錯誤,老師批評整個團隊,她總是第一個道歉的人,即便責任并不在她。誠然,這種品質十分高貴,但往往被他人視作理所當然,甚至會有人把錯誤直接推到她身上。
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多時候會以犧牲自我個性和幸福為代價,去換取别人的“肯定”,而這樣的心态,往往和童年的成長經曆有關。
“讨好型人格”可能有哪些表現?
1、不會拒絕:讨好型人格的人不太會拒絕别人,因為他們想被所有人接納和喜歡,而拒絕有可能讓對方不高興,對自己留下壞印象。
2、對别人的看法感到焦慮:害怕别人不喜歡自己,或是總擔心别人背後說自己的壞話。
3、配置設定給自己的時間很少:總是随時随地滿足别人的要求,很少有自己的獨處時間,即便有,也會輕易分出來滿足别人的邀請或要求。
4、沒有邊界感:總是接受别人的請求,從來不設定邊界,以此為恥。
5、為與自己無關的事情道歉:總是為任何事負責,尤其當别人不高興時,自己會對其他人的情緒買單。
6、缺乏主見:讨好型人格很少有自己的主見,總是想詢問他人,以擷取認可。
讨好型人格的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别人的拒絕和疏離,這對他們意味着失敗。而這種情況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一種情況,即父母對孩子是“有條件的愛”,孩子必須努力達到父母的要求才能收獲肯定,這個過程中,孩子漸漸失去了自尊和對自我需求的重視;另一種情況,可能是父母的忽視,孩子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必須靠讨好父母來擷取對自己的關注。
“讨好型”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在六星父母測評中,根據教養方式可以分出五種類型的家長。其中強權型家長是最容易養出“讨好型”孩子的。
強權型父母喜歡用嚴厲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少征求孩子的意見,喜歡大包大攬,即便孩子不喜歡,也會用“我是為了你好”去裹挾親子關系。
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孩子的自尊感很低,唯一能獲得自我價值的方式就是讨好父母,讓父母高興,這樣才能得到表揚。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隻有自己單方面的付出和犧牲才能換取父母對自己的愛。
這種有條件的愛,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也讓他們習慣于犧牲自我來滿足他人的需求。
除此之外,不良的人際關系也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了解“讨好者”渴望親密關系的需求,相反,一些人會利用孩子不善拒絕、犧牲自我的特點去無限索取,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和思維模式。
“共情”和“讨好”的差別
以往我們總說,要培養一個有同理心的孩子,要學會和人共情。你可能會問了,這難道不就是讨好别人的表現嗎?其實不然。
同理心強、會關心他人的表現,是在迎合别人的同時,自己也很開心;而單純的讨好行為,是在迎合别人的同時,自己内心掙紮、不情願、不開心。
在家長講座中,我們經常強調一個“三不傷”概念: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
而讨好行為,本身就違背了三不傷原則裡的第一條,傷害了自己的感受。
是以,我們不能單純通過孩子的一些舉動就判斷他是“讨好型人格”,關鍵在于他有沒有違背三不傷原則。
如何避免孩子養成“讨好型人格”?
作為家長,首先我們不要輕易下結論、給孩子貼标簽。比如,有時孩子和同齡小夥伴玩耍,孩子可能承擔更多的工作,家長就開始擔心:他是不是讨好型人格啊,是不是被人占便宜啦?
可以參考上文中共情與讨好的差別,如果孩子樂在其中,且沒有損傷到自身,那說明孩子隻是更容易了解他人,更愛樂于助人。家長如果盲目幹涉,反而會适得其反。
其次,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什麼叫無條件的愛?就是你愛孩子,不是因為他多聰明,也不是因為他會多少技能、考試考了多少分,而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僅僅因為是你的孩子,是以你愛他。
幼兒的安全感幾乎全部來自于照顧他的人,也就是父母。當孩子能體會到父母是愛自己的,他才會更加自信、自愛。
另外,父母也不要忘記培養孩子人際交往的技能,教會孩子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别人提出的事情會傷害到自己、或者讓自己不舒服時,一定要勇敢說出來;還要幫助孩子客觀分析他的優點缺點,讓孩子樹立信心:
即便我不是完美的,即便我不能被所有人喜愛,但我是有價值的,仍然有人是愛我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