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愛因斯坦的母親學習: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愛因斯坦的成長故事

向愛因斯坦的母親學習: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學生。在愛因斯坦國小畢業時,校長對他的父母說:你們的孩子将來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一樣沒有出息。

有一次,愛因斯坦的母親帶他到郊外玩。親友家的孩,子個個活蹦亂,跳有的爬山,有的遊泳,唯有愛因斯坦默默的坐在小河邊,久久地凝視水面。這時,親友們悄悄地走到他母親旁邊,不安的問:“小愛因斯坦總是一個人對着小河發呆,是不是有點抑郁啊?應該帶他到醫院看看。”

愛因斯坦的母親自信地對他們說:“我兒子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他不是在發呆,而是在沉思,在想問題。他将來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從此,愛因斯坦時常拿媽媽的話審視和鞭策自己,并不斷地進行自我暗示:我一定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向愛因斯坦的母親學習: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愛因斯坦的母親堅信自己的孩子未來一定會“了不起”,這種堅定的信念被愛因斯坦接收到了,給他帶來無限的力量。

羅森塔爾效應:他們是未來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

了解一點兒心理學的人,都知道這個名詞: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個實驗,主題是:研究老師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向愛因斯坦的母親學習: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來到一所國小,聲稱要進行一項最先進、最科學的“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後,他們煞有其事地拿出一份名單,告訴校長和相關老師:名單上的學生都是未來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并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準确性。事實上,羅森塔爾說了謊,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随機挑選出來的,并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然而,八個月之後,卻出現了奇迹:

名單上所有學生,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

不僅學習上,運動等各方面都表現得比之前更優秀;

不僅成績提高,還表現出更強的學習能力和求知欲。

顯然,羅森塔爾的謊言發生了作用,因為這個謊言對老師産生了暗示:

老師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名單上的孩子都會很有前途,

對名單上的孩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日常教學中,對他們投入了更多的熱情,加倍的信任和鼓勵他們。

這份名單,左右了老師對學生能力的評價,而老師又将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感情、語言和行為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強烈的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和期望,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得到增強,因而比其他學生更努力,進步得更快。

向愛因斯坦的母親學習: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這一效應表明:

一個孩子能否成為天才,取決于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愛他、教育他。

孩子的自我認知很容易被外在評價影響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簡單的心理暗示,其實背後卻隐藏着深刻的道理。很多事實證明,能力、性格的形成,相當一部分取決于周圍環境和他人的期望。

孩子更是如此!由于他的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控制能力較弱,受暗示性較強,是以容易被大人的期望所左右。

他們很容易相信和接受别人的判斷,會把外來的評價内化成對自己的預期和判斷。

例如,當孩子覺得某科老師器重他,他就會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優勢,會在這一科表現出很強的學習欲望;而當他發現某個老師讨厭他,他就容易在這一科有消極的表現。

同樣的道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态度一樣會影響孩子。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天才,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孩子就會全力以赴地提高自己。

相反,如果父母天天挑孩子的毛病,總把缺點拿出來說,就很容易讓孩子的心中産生一種錯覺:我不是好孩子,我們有不會有出息,爸爸媽媽不喜歡我。當孩子長期處于這種惡性循環的環境中,即使他振翅欲飛,卻也難以相信自己會飛。

是以,家長積極的期望和心理暗示,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向愛因斯坦的母親學習: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積極的心理暗示帶給孩子是積極的認知和體驗。與說服教育相比,暗示教育更能協調家長與孩子間的關系,更能避免說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抑感。暗示教育,能使孩子在無形中擁有良好的道德意識、得體的行為舉止以及堅強的情感意志。

愛因斯坦的母親就是利用積極的心理暗示,促成了天才的誕生。

如何運用積極心理暗示,引領孩子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積極的心理暗示,會給孩子積極的影響。父母教育孩子時,切忌用消極的心理暗示,不要總是挑剔指責孩子,那樣會讓孩子失去信心上是克服困難的勇氣。

小時候有一句話叫“長大後我成了你”。實際上不是“我成了你”,而是我成了“我所看到的、你賦予我的樣子”。我還是成了我自己。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如何做才讓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敏感期,獲得正确的資訊和認知?

永遠在我們自己的内在世界中,相信我們的孩子都是很優秀的,他們是可以自己解決自己問題的。

随時發現并且發自内心地欣賞孩子的閃光點,并表現出欽佩,也可以有意識地告訴孩子:我看到的你是多麼優秀和美好。隻要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的那份認知,就能激發出無限的力量,就會在認知自己的基礎之上得出新的認知。

我們的表達要足夠真實。當你對孩子說自己内心的他時,眼神、表情一定要足夠真摯。

讓孩子感受到被當做大人的那種平等待遇。你把他當成孩子,他就是個孩子。你把他當成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大人,他就會讓自己努力去解決問題。

向愛因斯坦的母親學習: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溫馨提示:要發自内心地相信他很優秀

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以下四點:

第一,表達要自然。當你想把你對孩子的認知表達給孩子的時候不要着急,你一着急就失去了自然。失去自然就讓孩子感受不到它的本來面目,他的本來面目是真實可愛,吸收力強,是以你表現出自然不要着急。

第二個,要持續。不是說今天我對你有這樣的認知明天我就改變了,我今天用這樣一種感覺表達給你明天你犯了一個錯誤,或者你惹了個禍,我也依然是這樣。接下來

第三點,要無比的真實。這就要求你要發自内心地相信,孩子未來一定是很優秀。

向愛因斯坦的母親學習: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小結語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

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深處的深處,孩子是什麼樣子的人,未來他往往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