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朱瞻基他媽張太後在朱瞻基去世後,被孫若微壓制是真的嗎?
作為一部瑪麗蘇電視劇,編劇導演高興就好,想怎麼編都性,胡善祥都黑成了碳,黑一個張氏有啥奇怪的。
《大明風華》越來越像一個大女主劇了,不過這部劇如果在片頭來個大印,刻上四個大字“不是曆史”我覺得更完美了。
朱瞻基他媽張氏,是朱高熾的嫡妃資曆很高。
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被封為燕太子妃,朱棣奪位成功後被封為太子妃:
洪武二十八年封燕世子妃。永樂二年封皇太子妃。
經曆過明初的風雲變幻,燕王奪嫡時,她作為朱家嫡長媳,見證了那段鐵血歲月。
張氏是真正見過大世面的女人。
朱高熾即位後,身體一直不是很好,朝廷大事都是他媳婦張氏幫忙料理,可以說洪熙帝朱高熾在位的九個月,張氏一直是大明王朝半個當家人:
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朱高熾死的很突然,如果朱棣多活一年,大約皇帝能不能落到他家手裡都兩說。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即位九個月的洪熙帝朱高熾去世,皇帝位有其長子朱瞻基繼承,年号宣德史稱明宣宗。
朱瞻基即位之初,帝國還要靠他老媽張太後來撐着:
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禀聽裁決。
張氏這人和慈禧武則天不同,沒有權力欲,把兒子扶上馬送了一程,朱瞻基熟悉朝政,帝國走上正軌後,她也就不再過問政事了。
孫氏皇後之位是宣德帝坐穩皇帝位後,宣德三年,幫她從胡善祥哪兒搶來的,張氏不問政事,對兒子這次婚變雖然不滿,但是也沒說什麼。
宣德對孫氏可謂寵愛有加,但是和他媽比起來,孫氏的排位還得靠後。
宣德對他媽怎樣呢?
套用香港電視劇經常說的一句話,宣德帝朱瞻基是個二十四孝的好兒子。
外面進貢給朝廷什麼好玩的好吃的東西,宣德第一時間都先給老媽送去,外出踏青祭祖時,皇後嫔妃都得圍着太後伺候着,宣德親自給老媽跨轅駕車。
宣德雖然廢了皇後胡善祥,但是張太後對這個兒媳婦感情很深,很心疼她,每次舉辦家宴胡善祥的排位都在孫皇後前面,孫皇後暗自生氣,但是隻能暗自生氣,表面上一聲也不敢吭。
可見張太後完全可以壓着孫皇後打,而不是如電視劇演的,孫若微壓制張太後。
甚至孫氏的兒子明英宗能即位,都是靠張太後的一言定鼎。
朱瞻基死時36歲,朱祁鎮9歲。
對是否立一個小孩子當皇帝,當時朝廷有兩個意見一個是立朱祁鎮,一個是立襄王朱瞻墡。
朱瞻墡也是張太後的嫡子,張太後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朱瞻基,次子越靖王朱瞻墉,三子襄憲王朱瞻墡。
三子朱瞻墡以賢明著稱,群臣總有人覺得朱祁鎮太小,主張兄終弟及立賢王朱瞻墡,如果按照慈禧的尿性大約就會順勢立襄王了,這樣自己可以繼續垂簾聽政。
但是張太後對權利沒有興趣,她直接把衆大臣招到乾清宮,指着九歲的朱祁鎮,哭着說:
“此新天子也。”
以張太後當時的威望,她即使想立襄王,大約也是一句話的事,立了襄王大約孫氏的太後也就沒啥希望了。
朱祁鎮在位的前七年,朝政其實是由奶奶張太後和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這時候孫氏對朝政沒有太大的影響力。
大太監王振,曾經煊赫一時,慫恿明英宗禦駕親征,但是在張太後活着的時候,王振一直都夾着尾巴做人的,不敢造次。
王振雖寵于帝,終太後世不敢專大政。
王振後來權傾一時,恰恰是在張太後死後。
這時候孫皇後已經是孫太後了,她卻無法抑制王振尾巴翹到天上去這事兒。
張太後去世七年後,王振慫恿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瓦剌,因為王振瞎指揮,朱祁鎮沒有戰争經驗,導緻明軍土崩瓦解,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殺死,土木堡之變爆發,大明王朝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如果沒有于謙大約開國隻有81年的大明王朝要提前開啟南明時代了。
孫氏眼睜睜看着自己兒子出征被抓,眼睜睜的看着監國的郕王朱祁钰登基當上皇帝,局勢風雲變幻,不由她掌握。孫氏甚至想讓自己孫子朱見深當太子都不可得,作為一個母親,她隻能給遠在漠北的兒子送去點禦寒的衣服。
那些年在皇宮,她大約也經曆了人情冷暖。
人隻有經曆了事兒,才會成長,經曆大變故後,孫氏逐漸成熟起來,英宗還朝後被囚禁在南宮,孫氏經常去看看他,勸他不必多想保重身體,另一方面孫氏也在暗中培植力量,等待着一個機會。
電視劇中孫氏是主角,編導難免瘋狂給她加戲,把原本屬于張太後的戲份也加諸到孫若微的身上。這才出現了孫若微壓制張太後的故事。
而在真實曆史上,這種事兒是不存在的,英宗即位,前期大明王朝的權利是我在張太後手中的,三楊有啥事都是和張太後商量,孫氏也是太後了,但是實力還是很弱,當時的他根本沒有實力和張太後叫闆,張太後去世後她這個太後才多年媳婦熬成了婆,慢慢變得舉足輕重起來,但是孫氏的真正成熟大約是在土木堡之變前後,土木堡之變後權力更疊,她慢慢懂得權利的玩法,。
這時候張太後已經去世十幾年了,也許在處理一些事情時孫氏會下意識想想自己婆婆當年是怎麼辦的。
文:薛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