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通過《俞大猷的隊伍來了!圖解《倭寇圖卷》裡的明朝南軍武器裝備》和《豐臣秀吉遇到的大明精銳騎兵什麼樣的?從《平番得勝圖》看明朝北軍武備》兩篇文章,介紹了明朝南軍和北軍的相關情況,但是文章中引用的畫作都是明朝中後期的。而明朝早期的明軍藝術形象則相對匮乏。目前隻有山西寶甯寺水陸壁畫,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部分參考。該壁畫雖然屬于宗教題材繪畫,但是也反映了一部分現實情況。隻不過由于明代中國畫那“詭異”的畫風,導緻其藝術形象需要再解讀。比如曾有網友吐槽其中的一個明軍形象被畫得穿着“絲襪”。這到底是咋回事?中國古代士兵在盔甲問題上,如何做到保命又不失靈活?雖然沒有完美的做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兼顧還是可以的。那個水陸畫裡被戲稱為穿“絲襪”的明軍士兵,其實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保甯寺壁畫,最左面的那名士兵被戲稱為穿“絲襪”
雖然古代中國沒有列裝闆甲,但是出現過鎖子甲。作為一種軟甲,鎖子甲相對靈活,雖然防穿刺功能欠缺,對鈍器無力,但能防刀砍。而劄甲雖然可以依靠甲片厚度增加防禦,但是不靈活。是以,世界各國的士兵都有混穿的做法,圖中的那位明軍也是如此。我們首先來說說這個士兵的複原。這名士兵帶着頭巾。中國古代士兵戴頭巾很普遍,除了軍隊,民間也非常普遍。關于頭巾的解釋,《三才圖會》是這樣記載的:“以尺帛裹頭,又綴片帛于後,其末下垂,俗又謂之‘紮巾’。結巾制頗相類。”
比如《倭寇圖卷》裡的明軍士兵就帶着頭巾。從其他資料參考來看,頭巾應該是暗紅色的。除了頭巾之外還有圍巾,也是紅色的。古畫裡不少士兵帶着圍巾,新版《水浒》電視劇對此有複原。
然後就是衣服,這名士兵的衣服很厚,像個棉襖。這種像棉襖的衣服也叫戰襖,其長齊膝、窄袖,内實以棉花,利用棉花松軟的特性提供緩沖。而且,如果沒有肥襖作為内襯,穿鐵甲就會硌得慌。在棉襖的外面是鐵劄甲。明代早期的鐵劄甲依然有宋元的遺風。盔甲肩部的連接配接處被圍巾擋住,這名士兵在胸口處紮了一條布帶用來固定,從士兵的腰部可以看出,身甲明顯是分兩片的。其還是類似那種老式兩檔铠,這與後來的對襟款式有很大差別。
除了在胸口處紮了一條布帶,友善固定盔甲,士兵的腰部還有一條皮帶和布帶。皮帶上面有卡榫和銅片裝飾。皮帶的顔色參考《畫說曆代甲胄裡》的複原應為棕褐色。腰部的布帶在明軍其他士兵的畫像上有比較普遍。在胸口和腰部系束甲帶有利于固定盔甲,畢竟盔甲很重,要是固定不牢,會很影響行動。
然後我們看在手臂,從紋樣來看疑似鎖子甲。除了手臂,腿部的盔甲更加明顯。因為在膝蓋和褲腳處有很明顯的捆紮痕迹,說明這是軟甲而不是硬甲。在中國傳統甲胄中,下半身的防護一般依靠甲裙來完成,而這個被戲稱為“絲襪”的甲褲倒是很少見。從防護面積來說,這個“絲襪”把大腿到小腿大部分區域都給護上了。理論上,甲褲在褲腳上應該有兩個束甲帶,既保證牢固又能保證靈活性。
▲腿甲(繪畫人:TIAN)
說到這裡,就得說說中國的鎖子甲了。其也被稱為環鎖铠。之是以這麼叫,是因為這這種甲是一個個鐵環連接配接而成的。在連接配接方式上,其是一個母環連接配接四個子環。關于鎖子甲的防護能力:《晉書》是這樣記載的,“铠如環鎖,射不可入”。說明鎖子甲防禦能力不錯,但是在鎖子甲複原上有個要注意的事情。那就是,很多人在複原鎖子甲的時候,采取連接配接方式大多是對接,包括《畫說中國曆代甲胄》這本書裡還是對接。但是對接的鎖子甲基本上是防砍不防刺。因為對接的鎖子甲,是以經常會被箭頭撐開,以至于隻能抵抗那種玩具木弩和小磅弓。而真正可靠的鎖子甲要鉚接。這種鉚接的,面對60磅弓還有30米安全距離。既然史書記載,穿鎖子甲的士兵很難被射死,是以可以确定實戰鎖子甲并不是像鑰匙鍊那種的對接,而是用鉚釘鉚接的。
▲鎖子甲結構圖
▲本文複原鎖子甲示意圖(繪畫人:TIAN)
▲最終的複原圖(?繪畫人:TIAN)
▲明軍士兵
總之,這個水陸畫裡的明軍形象如圖。要注意,其形象很類似之後《抗倭圖卷》裡的明朝南軍。但裝備要更好一些因為這個兵人的原型是作戰交椅上那個人的護衛,旁邊還有人牽馬類似親兵,是以防護裝備自然好一點。目前,這種中國劄甲和鎖子甲搭配的相關考古證據還是比較少的,以這樣詭異的畫風被保留下來的藝術證據,真是有夠為難複原愛好者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