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嗎?他為何還要去輔佐劉備?

導語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曹操奉天子坐擁朝廷,孫權擁兵占據東吳,大漢已是名存實亡。漢室宗親劉備在徐庶和司馬徽的建議下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被其感動決定下山輔佐劉備完成匡扶漢室的抱負。

諸葛亮之是以執意輔佐劉備複興漢室。是因為諸葛亮對漢朝是有情節的,天下很多人也同樣對漢室有感情,亡國之際拯救國家于危難之間,重塑王朝正是像諸葛亮這種有志之士最想做的,是以複興漢室同樣是諸葛亮的理想,而這個理想在當時隻有劉備能完成。

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嗎?他為何還要去輔佐劉備?

一、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複興漢室”同樣是諸葛亮的心願

諸葛亮出生于181年(

漢靈帝光和四年

),他是官吏之家出身,諸葛家族是當時的望族。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曾經在西漢時期做過司隸校尉,他的父親諸葛珪也在東漢末年時期做過泰山郡丞。也就是說諸葛家曾是漢臣受過漢朝的俸祿,是以諸葛亮對漢朝是有很深的情節的。

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嗎?他為何還要去輔佐劉備?

諸葛亮是個文人,他深受傳統文化思想的熏陶。這些思想在諸葛亮的奮鬥生涯中便可以看出:

忠義——儒家思想倡導“

忠君愛國

”,極其注重忠義。而諸葛亮就是個極其忠義的人,《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之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勝曹丕十倍,必安國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嗎?他為何還要去輔佐劉備?

可見諸葛亮當時權力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是軍政大權集于一身。如果他想取代劉禅的帝位,那是輕而易舉的,而且名正言順。然而,諸葛亮心裡卻從未有過半點非分之想。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完成對先主劉備的承諾:内修法度、外伐曹魏,數次北伐,屢敗屢戰。即便最後勞累而死,也不曾有半句怨言。

仁政民本——“

仁政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以民為本,而諸葛亮在治理蜀國的理念中,一直滲透着仁政民本的思想。諸葛亮深知: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僅帶頭廉政還将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這一政策對蜀漢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都起到了正面的影響。

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嗎?他為何還要去輔佐劉備?

禮——“

”也是傳統儒家思想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古代出身是很重要的,國家的治亂,取決于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劉備是漢室後裔,一直都以“

仁義

”著稱,有打的又是“

匡扶漢室

”的旗幟。他的思想跟諸葛亮完全契合,對于像諸葛亮這類人來說,展示平生所學輔佐明主、平定中原是畢生的心願,而劉備剛好跟他自己的理想一緻。

二、隻有劉備是真的想“複興漢室”

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嗎?他為何還要去輔佐劉備?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當時獨霸一方的有曹操、孫權等人,而劉備當時雖打響了名聲但連一塊自己的領地都還沒有。但他有一個别人沒有的武器那就是皇室身份。

《三國志》中記載: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從身份背景來看,劉備是漢室後裔。諸葛亮一直以來都有匡扶漢室的心願,既然是複漢那必須得是正統,但在這些諸侯中隻有劉備是漢室宗親,而且他的身份已被皇帝認可,并且昭告了天下。

從複漢的志向上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上朝配劍,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是;而東吳本來就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偏安于一方,已然沒有複興漢室之心;三方之中隻有劉備一心想匡扶漢室。

是以不管是從出身背景還是從複興漢室的志向上看,三方之中隻有劉備真的想複興漢室的,如果是曹操或孫權統一天下可能就是改朝換代了,這樣的話有背諸葛亮的理想,曹操身邊的重要謀士荀彧就是死于這一點。

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嗎?他為何還要去輔佐劉備?

三、隻有劉備能給予諸葛亮最大的信任,讓諸葛亮才華得以施展

諸葛亮還在茅廬中時,平時裡非常喜歡吟誦《梁甫吟》。常常拿管仲、樂毅來自比。凡是有才華之人,身上難免會有一些傲氣。諸葛亦是如此,他既然将自己比作管仲、樂毅那必然不想于屈居人下。

就當時的背景而言,曹操早已下了招才令,廣招天下名士,此時他身邊已是謀士如雲。如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賈诩等。諸葛亮雖然有才但太年輕,不了解他的人并不知道他的才能,也隻有徐庶、司馬徽這些與他接觸過的人才了解。是以如果諸葛亮投奔了曹操,他對于曹操而言也隻是衆多謀臣之一罷了,曹操不會特别重視他。

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嗎?他為何還要去輔佐劉備?

孫權也是一樣,他身邊已經有了魯肅、張昭、周瑜等,如果諸葛亮過去地位也一定在這三人之下。諸葛亮曾經出使東吳聯劉抗曹時張昭曾勸他為孫權效力。諸葛亮是這樣回答的:

據裴松之注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原話:''孫将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嗎?他為何還要去輔佐劉備?

意思就是孫權确實是個明主,如果自己投奔孫權,孫權一定會受到孫權的禮遇,但不一定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張昭聽完後就沒再勸諸葛亮。因為就東吳内部局勢來講,孫策将江東交到孫權手裡的時,内部政權基本已經穩定。孫權手下的得力幹将基本都是長兄留給他的。

孫策離世時,曾交代孫權:

“内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基本已經決定了周瑜和張昭在東吳的地位。除了他們倆還有魯肅這樣的大士族也是孫權的依靠。諸葛亮來基本就是往後排了。

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嗎?他為何還要去輔佐劉備?

但劉備不一樣,劉備身邊唯一的謀士徐庶也被曹操設計引走了,他急需要一位有才能的謀士與他共謀天下。劉備三請諸葛亮,足見他對諸葛亮的重視。

裴松之在注引《三國志》的時強調了一點:

原話是:“觀亮君臣相遇,可謂希世一時,終始以分,誰能間之?”

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嗎?他為何還要去輔佐劉備?

意思就是諸葛亮與劉備不是一般的君臣關系,他們的關系在當時都很罕見。足以見得劉備是多麼重視諸葛亮。而在後來劉備白帝托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表現中我們也能看到,他們的關系不是一般人可以離間的。

諸葛亮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最終沒有完成心中的抱負,但他為了心中的大義、理想奮鬥一生,不管身處什麼樣的險境都從未放棄,從未妥協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