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祿勳是三國時期的常見官職,位列九卿之中。西漢初期之前,該職名為“郎中令”,自漢武帝劉徹時期更名為“光祿勳”,此後延續至漢末三國時期未再做更改。光祿勳主要負責宮殿宿衛,兼管朝中郎官的典選與調補,并為朝廷選拔、儲備人才。由于擔任該職的官員居于禁中,與皇帝非常接近,且職權又大,是以,一般都由皇帝器重和信任的重臣擔任。蜀漢集團中,曾有四人擔任過該職務。

第一位:黃柱。史料中對于黃柱的記載語焉不詳,其主要事迹也不得而知。不過,據《三國志》中的記載,大緻可以得到如下幾點資訊。首先,黃柱是荊州南陽郡人,是漢末名士。劉備占領荊州數郡後,黃柱加入劉備集團;其次,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時,對黃柱非常信任和器重,任命其為蜀漢集團的第一任光祿勳。不過,史料中對于黃柱的記載太少,不但對其生平事迹沒有介紹,就連他的卒年也沒有交代。
第二位:李嚴。李嚴早年曾經加入劉表集團,并在荊州多個縣裡任職,具有豐富的地方治理經驗。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占領荊州,李嚴逃到益州,又被劉璋看中,任職成都縣令。益州争奪戰期間,李嚴在綿竹投降了劉備。戰後,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
李嚴對于地方治理經驗豐富,政績突出。當時,犍為爆發了以馬秦、高勝、高定為首的叛亂。李嚴當機立斷,僅僅率領郡兵便迅速平定叛亂,穩定了當地局勢。此後,李嚴又率領吏民鑿山鋪路,整修城池,使得地方交通便利,面貌煥然一新。由此足見李嚴的智略與才幹,他也是憑着這樣的政績博得了劉備的器重與信任。
不過,雖然李嚴才智兼備,但身上的缺點也異常明顯。李嚴性情孤傲、自視甚高,為官期間很難與同僚及下屬和睦相處。李嚴擔任犍為太守期間,曾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豪宅,以此來滿足一己私欲。此後,他又因犍為治所遷徙而功曹楊洪發生争執,迫使楊洪辭官不做。李嚴督陣江州時,又因瑣事與牙門将王沖發生争執。王沖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竟然投降了曹操。不過,李嚴的種種劣迹并沒有引起劉備的重視,劉備依舊對李嚴十分器重與信任,重病之時還将其加官進爵,召入朝廷委以重任。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後主劉禅繼位後晉升其為光祿勳。不過,李嚴此後卻成了諸葛亮的政敵,最終遭諸葛亮罷黜。
第三位:向朗。向朗是漢末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高徒之一,在劉備控制荊州時期加入了蜀漢集團。向朗的能力得到了劉備、諸葛亮的器重與信任,早期曆任三郡太守,在地方上的政績非常突出,諸葛亮開府後,将向朗召至身邊任長史,又讓向朗與自己一起出兵南征,平定了南中豪強叛亂。諸葛亮北伐期間,向朗緊随左右,出謀劃策,也是以成為諸葛亮的心腹。
向朗仕途的轉折點出現在諸葛亮“一出祁山”期間。馬谡慘敗街亭後,不但沒有主動向諸葛亮請罪,反而在益州躲藏起來。之前就與馬谡關系密切的向朗不但沒有将馬谡的藏身之處告訴諸葛亮,還私自對馬谡進行協助。諸葛亮發覺此事後,非常氣憤,在處死馬谡的同時,将向朗罷官為民,向朗也是以在成都賦閑多年。
到了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李嚴奉諸葛亮之命坐鎮漢中期間,向朗被諸葛亮重新啟用,此後官至光祿勳一職。到了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向朗被晉升為左将軍,光祿勳一職由裴俊繼任。
第四位:裴俊。裴俊是蜀漢集團的最後一任光祿勳。關于裴俊的事迹,史料之中記載不多,通過《三國志》中的記載,大緻可以明确以下幾點資訊:一、裴俊出身于河東郡的世家大族,其父裴茂曾任東漢朝廷的尚書,其兄、弟都在曹魏集團官居要職;二、裴俊幼年時護送姐夫進入益州任職時,各地烽煙驟起、道路阻隔,自此跟随姐夫一家留在了益州;三、裴俊自幼聰慧過人,少年時以才學出衆、為人謙虛而聞名蜀地;四、加入蜀漢集團後官至光祿勳,并最終病逝于任上。裴俊病逝時,蜀漢集團已經進入了末期,内有宦官亂政,朝局動蕩,外有強兵壓境,局勢不安。是以,自裴俊病逝之後,蜀漢集團未再設定光祿勳一職。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