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經:一個被“曆史”刻意掩埋的“強者”

編者導讀:

自清朝伊始,人們對于鄭經的評價始終停留在衆說紛纭的地步。一部分人認為他功高蓋世,在統治期間,為促進當時台灣的經濟、文化和軍事發展做出過不可小觑的貢獻;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其“不務宏遠,偏隘器小且好博弈漁色”。具體史料記載如下:

深耕種,通魚鹽,安撫土番,貿易外國,向之憚行者,今喜為樂土焉。——阮旻錫:《海上見聞錄》

為人不務宏遠,偏隘器小,不能和輯諸将,好博弈漁色,下多叛者。——鄭達:《野史無文》

那麼曆史上的鄭經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該站在一個什麼樣的角度對他作出一個什麼樣的評價?以及如上所述的“不務宏遠,偏隘器小且好博弈漁色”等負面評價強加在其頭上是否有失公允?有鑒于此,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充分運用曆史文獻分析法,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來對鄭經本人做一個全面的、客觀的研究。

鄭經:一個被“曆史”刻意掩埋的“強者”

鄭成功畫像

本文的研究内容:

01、嗣位之争

自古以來,每逢權力授受之際,往往會爆發内亂。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五月,被後人譽為“民族英雄”的鄭成功在台灣不幸病逝。鄭成功的離去,讓偏于一隅的“明鄭政權”再度陷入一層厚厚的陰霾之中。統治地位該向何發展、延平王之位該落入誰之手等一系列丞待解決事務牢牢地纏繞在這一仍奉故明王朝為正朔的年輕政權身上。

史料記載,參與延平王位之争的人員主要有兩大黨派,其一乃鄭成功之弟鄭襲,黨羽主要為後沖鎮黃昭等人;其二乃鄭成功之子鄭經,黨羽主要為左沖鎮黃安、忠振侯洪旭等人。其餘諸臣則基本處于依違觀望的狀态。起初,“擁叔派”借鄭經“亂倫”、“拒父”等罪名,僞造鄭成功遺言,擁鄭襲護理王位,同時秘密聯絡駐鎮于金門的鄭泰并與其結為同盟。除此以外,滿清統治者在得知“明鄭政權”爆發内亂之後也趁機發起一波猛烈的攻勢欲求誘降鄭經。顯然,這一時期的鄭經不僅面臨着“王權”旁落的艱難處境,還需要以一種恰為其當的方式去應對清政府發起的攻勢。毫不誇張地講,這兩道“關卡”中隻要出現任何一處差池都有可能葬送了鄭經及其黨羽,甚至葬送了整個“明鄭政權”。

好在鄭成功沒有看錯自己的兒子,年僅20歲的鄭經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完成了這一曆史使命,不僅順利剪除了鄭襲及其黨羽勢力,還巧妙地擺脫了清政府發動的攻勢,為發展自身實力抵禦清廷創造了短暫的時機。

鄭經:一個被“曆史”刻意掩埋的“強者”

鄭經畫像

02、鏟除鄭泰

縱觀整個嗣位之争,還有一人不可忽視,即曾與鄭襲有過一絲勾結的鄭泰。至于鄭經在剪除鄭襲一黨勢力之後為何遲遲沒有對鄭泰下手,在筆者看來,鄭泰在整個“明鄭政權”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是一個相當大的幹擾因素。在經濟上,此人于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接替洪旭任職戶官,掌管整個鄭氏集團的财政貿易大權,史料記載此人:

積資百餘萬,别以四十萬寄日本國。

從上述事實足以見得此人的經濟實力。除此以外,在軍事上鄭泰同樣有着令人畏懼的實力(鄭泰死後,鄭泰之弟、之子率官員四百餘名、大小船隻一百八十餘号、人員上萬以及鄭泰遺留下來的百萬家财赴泉州降清,使“明鄭政權”的實力損失慘重)。一個各方面實力都如此強悍的人,在“明鄭政權”的繼承問題上曾與鄭經相向而馳,必然是很容易招緻鄭經猜忌的。是以,就鄭經本人乃至整個鄭氏集團日後的利益而言,鏟除鄭泰也是鄭經作為“明鄭政權”最高統治者必不可走的一步棋。

鄭經:一個被“曆史”刻意掩埋的“強者”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三月,在謀臣陳永華的輔助下,鄭經成功誘擒鄭泰。此後,鄭泰之弟、之子率衆降清,得知逃生無望的鄭泰最終自缢而死。至此,鄭泰勢力被一舉剪除。鄭泰勢力的泯滅,從某種意義上即意味着鄭經在整個“明鄭政權”中的地位真正被确立。

時至境遷,有人說鄭經此舉雖然将鄭泰勢力的野心扼殺在搖籃之中,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可謂是得不償失。那麼,鄭經誘擒鄭泰的做法真的是錯誤的嗎?在筆者看來,就整個“明鄭政權”目前所面臨的大環境(荷蘭殖民者正企圖勾結清政府對台灣發動攻擊)而言,鄭經此舉自然是不合時宜的,因為鄭泰雖然在延平王之位的繼承問題上與鄭經有所分歧,但終究他還是屬于整個“鄭氏集團”的重要一員,在對外反清問題上始終是與鄭經站在一個陣營的。但長遠來看,鄭經此舉也并沒有什麼不妥,畢竟鄭泰的自立門戶之心已然是昭然若揭,如若不盡快鏟除,對整個“明鄭政權”的未來發展來說必然是會産生阻礙作用的。綜上所述,與其說鄭經此舉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如說是“壯士斷腕”。

鄭經:一個被“曆史”刻意掩埋的“強者”

03、大力發展經濟、文化及軍事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六月,荷蘭總督在獲悉鄭成功的死訊之後派出12艘夾闆船、1284人組成的渡海遠征艦隊由時任荷蘭東印度公司海軍提督的巴爾塔沙·波特率領駛向福州,欲求與清政府組成攻鄭聯軍。而此時的清政府海軍方面建設較弱,想要攻克鄭氏集團不得不倚靠外來力量的輔助,就這樣清、荷二者在聯合攻鄭方面的意見達成一緻。十月,清荷聯軍猛撲金廈,盡管在周全斌的率領下于烏沙港重挫清軍,但最終金廈盡失。翌年,鄭經率衆全線退守台灣,“鄭氏集團”在内地的抗清基地徹底不複存在。在經過數次的摩擦之後,海上形勢暫時歸于平靜。

鄭經:一個被“曆史”刻意掩埋的“強者”

作為“明鄭政權”的最高統治者,鄭經則利用此刻相對平穩的形勢,着手于發展台灣經濟、文化以及軍事等,以求進一步的生存。在此期間,重用謀臣陳永華在整個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下面筆者分别就經濟、文化以及軍事這三方面做一個具體的闡述:

經濟上,鄭經和陳永華二人重視農業的發展。他們繼承鄭成功生前所制定的政策,

“課耕積粟”,“配置設定諸鎮荒地,寓兵于農”

,平時在各地駐地屯耕,積累糧食,戰時則利用平時積累的糧食資源維持戰鬥。客觀上講,此舉在很大程度上即是所謂的“屯田制”,表面上看這一制度在17世紀時期顯得有所落伍,但實際上對于發展當時台灣的經濟來說是十分适宜的。事實證明,這一舉措不僅擴大了台灣當地的耕地面積,而且還為當時的統治政權分擔了相當可觀的财政壓力。除此以外,鄭經等人又大力提倡當地手工業的發展、開展跨國貿易等良性政策。其具體史料記載如下:

遣商船去各港采購船料,“裝白糖、鹿皮等物上通日本,制造銅熕、倭刀盔甲并鑄永曆錢下販暹羅、交趾、東京各處以富國。從此台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内地。”

鄭經:一個被“曆史”刻意掩埋的“強者”

文化上,陳永華向鄭經建議速建聖廟,立學校,以納有用之才。此後不久,台灣成功開始了類似于内地科舉制的興辦。

軍事上,鄭經也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将原有的23鎮系統(即五鎮系統5鎮、衛鋒系統5鎮、援剿系統4鎮、宣毅系統3鎮、五兵系統5鎮及五常系統1鎮,共計23鎮)進行改進,将部分兵鎮編入親軍,以增強親軍的實力,同時又仿效明朝的侍衛親軍制度組建了侍衛、勇衛二鎮。除此以外,為了集中火器優勢,鄭經又單獨組建了一支西洋火器兵鎮,即護衛鎮。其具體軍隊駐防如下:

鄭經:一個被“曆史”刻意掩埋的“強者”

從以上三方面所述,可大緻的推出這麼一個結論:将“不務宏遠,偏隘器小且好博弈漁色”等這類負面評價強加于鄭經頭上确實是否有失公允的,曆史上的鄭經也絕不會是電視劇上所演繹的那般平庸無能。(聲明一下,筆者并沒有想通過此文來給鄭經“洗白”,隻是站在曆史真實的層面,以一個較為客觀、公正的态度去盡可能地還原曆史、研究曆史,更何況清王朝已化為灰燼。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讀者朋友海涵。)

參考文獻:

黃玉齋:《明延平王三世》、《鄭成功與台灣》

陳昕:《鄭經研究》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