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均田破滅,唐朝經濟積重難返,面對安史之亂,大唐最終盛極而衰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吞并,莫懼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因之侵奪;置牧者惟指山谷,不限多少,愛及口分、永業,違法買賣,或改籍書,或雲典貼,緻令百姓無處安置,乃别停客戶,使其佃食,既奪居人之業,實生浮惰之端。遠近皆然,因循亦久,不有厘革,為弊慮深。”——唐代李隆基《禁官奪百姓口分永業田诏》

均田破滅,唐朝經濟積重難返,面對安史之亂,大唐最終盛極而衰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寶十一年。承平已久的大唐迎來了玄宗皇帝執政的第四十個年頭,唐朝内外,不論平民還是藩屬,似乎都對這個強大的國家充滿了敬畏之心。

但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面對官紳富豪對平民百姓日益加劇的土地兼并活動,已經六十七歲高齡,明顯沒有了年輕時的壯志雄心,隻願沉湎于安逸繁華的長安盛世之中的唐玄宗,依然選擇了釋出一道限制土地兼并的诏書。

但盡管在他這一年頒布的《禁官奪百姓口分永業田诏》裡,明面上阻止官紳們對平民百姓的土地兼并及欺壓行為,但其在這一份诏書中,終究還是無奈的加上了這樣一句話:

“其王公百官蔭勳等家,應置莊田,不得逾於式令。仍更從寬典,務使宏通。其有同籍周期以上親俱有勳蔭者,每人占地頃畝,任其累計。某蔭外有馀,如舊是無勳蔭地合賣者,先用錢買得,不可官收,限敕到百日内,容其轉賣。”

均田破滅,唐朝經濟積重難返,面對安史之亂,大唐最終盛極而衰

所謂寬典與宏通,就是變通可以靈活操作的形式,等于承認了這些官紳對已經兼并土地為合法,即使他在诏書的末尾再次強調了口分、永業田不得違法買賣的行為,但是終究隻能算是一句空話,為唐朝的土地兼并行為,做了一次完美的官方背書,而其帶來的最嚴重後果就是均田制的徹底破滅。

唐朝的強大,在于均田

衆所周知,唐朝的政治及地理版圖大多承襲于隋朝,而唐朝的均田制則是隋朝根據南北朝時期北魏均田制的基礎上改造而來。

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項開創性改革。這一制度對鞏固封建王朝統治,恢複因戰亂而衰敗的國家經濟和農業生産有着極大的積極作用。

均田破滅,唐朝經濟積重難返,面對安史之亂,大唐最終盛極而衰

唐朝軍制則是建立在均田制的農戶基礎之上的府兵制,于大唐各道、州、縣要沖等地設定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稱為折沖府。全盛時期整個大唐更是擁有着六百多府,七十餘萬軍力,常年保持三分之一的常備兵力。

除此以外,大唐中央還另設十六衛将軍衙門專事天下軍馬,諸如左右衛、左右骁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每衛常年維持衛軍兩萬四千人至四萬人不等。

單以保守計算,大唐常年保持的常備兵力就在六十萬左右,更遑論一旦大戰興起,即可征用的非常備兵力,整個唐朝可以輕松發動百萬軍力。這在當時的東亞,乃至全球都無人可以企及。

均田破滅,唐朝經濟積重難返,面對安史之亂,大唐最終盛極而衰

得益于均田制,府兵兵源在唐朝前、中期,處于充沛期,軍士家中有田,并無後顧之憂。而百姓有田,則民富而國強。強大的經濟同時又再次促進軍事的發展,保證了大唐軍械的精良。

正是有着這樣一支裝備精良、戰士勇猛的常備軍力,使得唐朝在公元618年自建立以來,就不斷向四方開拓,不論是南方的原始森林,還是西部的茫茫大漠,亦或是東北的白山黑水,都有着大唐将士開疆拓土的身影。

但諸如各封建王朝的通病一般,承平已久的王朝終究敵不過人心的貪婪。

均田破滅,民無果腹之地,流離失所

承平已久的大唐,終究是官紳們的大唐,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大唐,雖然唐朝據有西域,東聯大海,握有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富有天下。但對于封建統治階級而言,土地才是他們眼中的根本。

但在他們看來熟田才是好田,為此他們将目光盯上了唐朝建立以來授田于民的永業、口分田。

均田破滅,唐朝經濟積重難返,面對安史之亂,大唐最終盛極而衰

為此,大量百姓自有永業、口分田被官紳權貴巧取豪奪,盡管唐朝從建立伊始直到唐玄宗時期,期間釋出過七次限制土地兼并的诏書都無法阻止權貴們對土地兼并的步伐。

這使得玄宗時期,雖然由于商業發展,社會生活較為繁榮、安定,“海内富安,行者雖萬裡不持寸兵”,被稱之為“開元之際,幾緻太平”。即使著名詩人杜甫在《憶昔》中都有描述“開元全盛日”的篇章,但也不曾影響他寫下揭露社會現實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實描述。

唐玄宗在執政前期是一個好皇帝,能夠“留心理道,革去弊訛”,但是後期卻大多沉湎于自己的虛榮繁華之中,“欲高居無為”就是他的後期最好寫照,以緻政事荒怠,豪奢腐朽,成為了曆史上有名的“半明半昏的皇帝”。

均田破滅,唐朝經濟積重難返,面對安史之亂,大唐最終盛極而衰

而看到玄宗如此,自古以來便極易上行下效的封建王公們自然便愈發的窮奢極欲,極盡兼并之能。

于是,民漸無果腹之地,流離失所。

而唐朝經濟的基礎則是均田制所供養的租庸調經濟體制,失去了均田制,國家财政也逐漸陷于崩潰的邊緣。

大唐在上層極度繁榮的情況下,逐漸失去了穩定社會的底部經濟基礎,而這僅是大廈即将崩塌的開始。

均田破滅,軍無供養之所,蕃兵日重

正如前面所說,大唐失去了穩定社會的底部經濟基礎均田制。

同樣的,也使得唐朝強大的軍力失去了持續提供軍力的基礎。

當大唐健兒在外開疆拓土之後,逐漸發現後備軍力開始供給不足,但由于均田制被兼并所破壞,看似強大的唐王朝也無法改變這一現實。

均田破滅,唐朝經濟積重難返,面對安史之亂,大唐最終盛極而衰

于是,便開始在征服之地征用蠻夷充作軍伍的行為。這其中不乏高仙芝(高句麗)、哥舒翰(突騎施)、仆固懷恩(鐵勒仆骨部)、李光弼(契丹)、史思明(突厥)和安祿山(突厥)等将領開始不斷湧現。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随着唐朝均田制的逐漸瓦解,大唐軍力中漢族士兵的比例不斷下降,外族士兵的兵力不斷上升。

這裡面不乏唐朝統治者驅虎吞狼的好算計。

均田破滅,唐朝經濟積重難返,面對安史之亂,大唐最終盛極而衰

但是,驅虎吞狼的前提條件是得自己手裡必須有足夠的實力才能進行。

但由于均田制的破滅,唐朝的府兵制已經陷于崩潰,原有的百萬大軍,僅剩中央十六衛二十萬人,又如何能夠輻射大唐廣闊的國土?

待到唐玄宗在公元752年最後一次下诏限制土地兼并之時,安祿山已然在唐朝無兵将可用的情況下,逐漸成為了大唐河北地區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十數萬,軍力一時無兩,而此時離他發動叛亂的時間已不足三年。

均田破滅,唐朝經濟積重難返,面對安史之亂,大唐最終盛極而衰

結語

唐朝的衰弱,可以說是由安史之亂開啟的。但是安史之亂的發生,卻絕不是安祿山的任性而為,正是安祿山看到了唐朝在空前繁榮之下,所暴露出來的嚴重民生經濟及軍事問題,知道自己一旦發動,失去了均田制支援的唐朝府兵根本無法發揮作用,而建立在府兵基礎之上的中央衛軍更是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僅為儀仗之軍,這才敢于發動這場叛亂。可以說,正是由于唐朝統治者放任均田制的破滅,導緻了唐朝的衰弱,直至滅亡。

參考文獻:

《全唐文》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