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司馬家族和諸葛家族的家風,還真不好說,如果以成王敗寇的理論來說的話,的确是司馬家族取得了成功,而諸葛家族最後失敗。
但是在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孩子成才與否,家風不是主要的,門閥才是最重要的,謹慎一點說的話,在擁有門閥的基礎上,如果還有學識,想要成功自然是錦上添花。而那些不是大門閥家族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學識,想要出人頭地,也是很苦難的。
對不起大家,别人以為這個題目是用來教育孩子的,但是縱橫自己都沒有孩子,自然不懂育兒那一些,作為一個曆史發燒友,那個時代,真是一個看爹的時代.
三國之争,說到底也是門閥之争,在魏蜀吳三方政權你争我奪的背後,是各自地盤上的門閥家族之争,之是以會産生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東漢末年,實行察舉制,官員幾乎被大家族所壟斷,最終形成了甚至決定各自政權的家族勢力。
當時出現很多有影響力的家族,其實力遠比今天我們所了解的那種家族,比如王首富、馬首富那些家族厲害的多,比如袁紹的袁家就是大家族,東漢末年軍閥割據,老袁家自己就出了兩個,假如袁紹與袁術兩兄弟能夠聯合起來,早就吊打曹操,統一中國了。
司馬家族雖然不是當時最頂尖的門閥,但是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将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馬儁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
司馬家族在河内郡有着很大的影響力,曹操任司空的時候,聽說了司馬懿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就想請司馬懿出來做官,司馬懿不想去,結果曹操就強行征召司馬懿,甚至到了司馬懿不出山,就派人去抓捕他的地步。
其實,司馬懿才華肯定是有的,但是絕對不是到了缺司馬懿不可的地步,曹操此舉其實就是為了拉攏在河内的司馬家族。
後來曹操覺察司馬懿“有雄豪志”,又有“狼顧之相”,很早就提醒曹丕,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讓曹丕提防司馬懿。
其實司馬家族相對楊修家族還是差了那麼點意思,楊修家族是号稱中國第一大傳奇性家族的弘農楊氏,楊修祖上楊震就已經官居太尉,到楊修這一代也很厲害。
以前很多人都認為楊修情商低,其實是楊修的門閥背景強悍,有和曹操叫嚣的資本,正因為如此,楊修才敢三番五次的給曹操難堪。
曹操最後殺楊修,也并不是因為楊修情商低,而是因為楊修幫助曹植,讓曹操感到自己在百年之後,曹氏可能出現分裂,為給曹丕掃平道路而搬倒楊修,也不是不可能。
曹操死後,曹丕在面對内外交困的情況下一改曹操扶持寒門的做法,直接與這些門閥士族合作,曹魏政權也得以快速發展。
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後,促進豪門士族形成了更大的門閥壟斷,司馬家族是曹丕改革中獲益最大的家族,最後逐漸将曹氏政權取代。
相對于司馬懿來說,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的名聲更響,熟讀三國的人,也都知道,諸葛家族成員遍布三國政權,諸葛亮在蜀漢擔任丞相這個大家都清楚的。
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政權當中也是具有重大的影響力的,後來擔任南郡太守,在孫權稱帝後,擔任東吳大将軍,領豫州牧。
諸葛家族還有一個小兄弟諸葛誕在曹魏政權當中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漸打拼,最後官至禦史中丞兼任尚書,也是諸葛家族排得上數的人物之一。
但是諸葛家族的實力是無法與其他門閥相提并論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是講諸葛亮在出山之前的狀況,很多人傾向于認為諸葛亮是一個世外高人,其實,當時諸葛亮的處境可能也并不好。
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是逃難到了荊州地界,也有學者考證,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曾經到劉表處獻“隆中對”,結果沒有得到認可。
整體來說,諸葛家族的根基,跟當時的門閥幽州公孫家、颍川荀氏子弟、荊州蔡黃龐蒯、揚州顧陸朱張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是以,才會出現,一個家族扶持三個政權的局面。
按理來說,諸葛家族不論三國誰勝,都會有一個好的結局,不幸的是,諸葛亮死後(死得太早),其子諸葛瞻還未長大,蜀國滅亡後,隻有諸葛瞻的幼子諸葛京幸存下來。
諸葛瑾在東吳時期雖然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到其下一代就被滿門抄斬,幸存的隻有過繼給諸葛亮的次子。
諸葛誕因為反對司馬家族篡位,也被滿門抄斬,下場十分凄慘。
論門閥,諸葛家族不如司馬家族,論勝負,諸葛家族三筆投資全部失敗,又被各種滿門抄斬,想要跟司馬家族相比,自然是無法相提并論的。
至于說家風,在那個時代真的沒啥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