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川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 背後的故事催人淚下

四川人王建堂有一件值得他榮耀一世的事,那就是他父親王者成授予他的一面“死字旗”。

“七七”事變爆發,舉國上下群情激憤,地處四川偏遠山區的曲山鎮也沸騰了,日本鬼子欺人太甚,國軍節節敗退,前線戰況讓鎮上的一幫年青人心急如焚。王建堂就是其中的一個。

建川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 背後的故事催人淚下

熱血沸騰的王建堂串連了百十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向縣長成雲章請纓殺敵。縣長将他們編入“安縣特征義勇隊”,納入縣府的“特征”任務中。

就在“義勇隊”即将出發前,縣長成雲章收到了一個包裹,寄件人是曲山鎮王者誠,收件人是他的兒子王建堂。

包裹裡是一塊大白布做成的旗幟,旗的正中寫着一個鬥大的“死”字。

建川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 背後的故事催人淚下

縣長驚呆了,天底下哪有父親這樣給兒子送行的?他迫不及待的仔細端詳這面奇怪的“死字旗”,在“死”字右側寫着這樣的一行小字: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隻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

“死”字左邊寫着: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随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落款:父手谕。

縣長也是人父,是以他完全能夠了解書者王者誠的心境,可以體味出王建堂那白發老父書寫這面“死”字大旗時的一身豪氣,甚至能夠想像得出老者那隻飽經滄桑的手握着鬥筆在顫抖……

建川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 背後的故事催人淚下

幾天後,四川軍管區給王家送來了一道光榮匾,匾上題着“父義子忠”四個大字,上款:義民王者誠送子出征光榮,下款:四川省軍管區司令贈。

國難當頭,有不計其數的父親送子參軍,但是以這樣悲壯的方式将兒子送上戰場的,在四川僅此一例,在全國也無出其右者。

王建堂就這樣背着“死字旗”,謹尊老父的“手谕”殺入了抗日戰場。

建川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 背後的故事催人淚下

1940年,王建堂已經升任排長,他奉命帶領全排趁黑夜摸入湖南茶陵縣城,成功襲擊了駐守縣城的日軍一個中隊。日軍迅速派來援軍反攻奪城,于是團部增派一個連前來支援,并統一交由王建堂指揮。

雙方激戰了一晝夜,最後王建堂部僅有兩人負傷,日軍則傷亡過百,王建堂部完勝。鑒于王建堂機智頑強、指揮有方,王建堂榮獲甲級勳章一枚。

建川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 背後的故事催人淚下

時刻把“死字旗”揣在懷裡的王建堂好似有神靈庇佑,在與日軍頻繁的交戰中,王建堂有兩次遭遇險境,最後卻都逢兇化吉,幸運地與死神擦肩而過。

建川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 背後的故事催人淚下

第一次遇險,王建堂時任連副,有一天,連裡發饷時剩下一枚破銀元,官兵們都不想要,王建堂便自己留了下來。他順手把它放在了上衣口袋,時間久了也就忘了這事。

又一場戰鬥打響了,王建堂在帶兵沖鋒的時候突然中彈,他感到小腹右側一陣巨痛,他第一反應便是:這下完了,肯定沒命了。

但是,倔強的他仍堅持着往前沖,直到他的連隊占領了陣地,他才一屁股癱在地上······

建川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 背後的故事催人淚下

王建堂這時才感覺到,負傷的部位居然不再滲血了,他低頭一看,上衣右下口袋被子彈打了個洞,估計子彈頭就是從這裡穿過去,最後擊中自己的。

王建堂叫來醫務兵,解開衣服才發現,那顆子彈打穿了他棉衣和内衣,卻被口袋裡的那枚殘破銀元擋了一道,子彈強大的沖擊力把銀元表面打凹變了型,還陷在了皮膚淺表層。

王建堂暗暗慶幸,多虧了那枚殘破的銀元擋住了子彈。同時,他也想起了那面“死字旗”,難道是……

不久後,王建堂升任連長,有一股日軍突然進犯,團部指令王建堂連阻擊日寇,阻擊陣地設在日軍必經的一個馬鞍形的山脊上,據我軍營地約二十多華裡,這裡地勢險要,我軍隻要占領了這裡,日軍根本不可能從這裡通過。

建川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 背後的故事催人淚下

據情報分析,日軍距預設阻擊陣地較遠,是以,王建堂他們有充裕的時間趕往設伏地。

烈日當頭,酷暑難耐,王建堂他們熱得大汗淋漓,眼看着就要到達目的地,王建堂心裡在想,日軍估計一時半會還到不了,可以讓大家歇歇,喘口氣再準備迎敵。

建川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 背後的故事催人淚下

部隊終于到達山凹,王建堂一路在前帶隊向山脊爬去。他的前腳剛踏上山脊,對面突然冒出三個頭戴鋼盔的日軍來,雙方都被對方吓了一跳,但日軍先于王建堂做出了反應,三支上着刺刀的槍同時向王建堂刺來。

王建堂也反應過來,他下意識地喊了聲:“鬼子!”,伸手去掏槍,卻沒想到躲避鬼子的刺刀。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緊跟在王建堂身後的機槍手急中生智,飛起左腳猛的一個“掃堂腿”向王建堂掃去,王建堂立即向左倒地。

這麼一來,兩個日軍的刺刀便刺了個空,可還是沒有避開第三把日軍的刺刀,刺刀正巧偏離心髒,刺進了王建堂的右肋。

王建堂一倒地,三個鬼子就完全暴露在了機槍手的槍口下,他狠狠的一摟闆機,三個鬼子頓時被打成了篩子。

建川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 背後的故事催人淚下

部隊迅速在馬鞍山脊展開,構築簡易工事,王建堂被送往戰地醫院搶救。但奇怪的是,除了已經被消滅的三個鬼子外,部隊守了一天一夜,卻未見到一個鬼子。

原來那三個鬼子是日軍的“尖兵”,他們與王建堂分别從山脊的兩邊往上爬,幾乎同步登上的山脊,日軍的後續部隊聽到槍聲,知道馬鞍山脊已被對方占領,原定的襲擊計劃已經無望實作,于是便撤了回去。

建川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 背後的故事催人淚下

抗戰勝利後,王建堂活着回到了家鄉,他遺憾地告訴父親,那面沾滿鮮血、寫有父親“手谕”的“死字旗”在戰場上丢失了。

王軍堂依稀記得,“死字旗”一直珍藏在自己的軍用包挎裡,那次在馬鞍山凹負傷後,他昏昏沉沉的被送到了戰地救援隊搶救,等他術後清醒過來時,那個從不離身的挎包就不見了。

王建堂解甲歸田後,仍念念不忘那面寫着父親“手谕”的“死字旗”,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建堂憑着記憶,找人複制了一面“死字旗”。

如今,這面“死字旗”珍藏在建川博物館,接受着後人緻敬和敬仰,她背後的故事将作為四川人的驕傲,被一代一代的後人傳頌、緬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