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建川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 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四川人王建堂有一件值得他荣耀一世的事,那就是他父亲王者成授予他的一面“死字旗”。

“七七”事变爆发,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地处四川偏远山区的曲山镇也沸腾了,日本鬼子欺人太甚,国军节节败退,前线战况让镇上的一帮年青人心急如焚。王建堂就是其中的一个。

建川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 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热血沸腾的王建堂串连了百十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向县长成云章请缨杀敌。县长将他们编入“安县特征义勇队”,纳入县府的“特征”任务中。

就在“义勇队”即将出发前,县长成云章收到了一个包裹,寄件人是曲山镇王者诚,收件人是他的儿子王建堂。

包裹里是一块大白布做成的旗帜,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

建川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 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县长惊呆了,天底下哪有父亲这样给儿子送行的?他迫不及待的仔细端详这面奇怪的“死字旗”,在“死”字右侧写着这样的一行小字: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死”字左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落款:父手谕。

县长也是人父,所以他完全能够理解书者王者诚的心境,可以体味出王建堂那白发老父书写这面“死”字大旗时的一身豪气,甚至能够想像得出老者那只饱经沧桑的手握着斗笔在颤抖……

建川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 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几天后,四川军管区给王家送来了一道光荣匾,匾上题着“父义子忠”四个大字,上款:义民王者诚送子出征光荣,下款:四川省军管区司令赠。

国难当头,有不计其数的父亲送子参军,但是以这样悲壮的方式将儿子送上战场的,在四川仅此一例,在全国也无出其右者。

王建堂就这样背着“死字旗”,谨尊老父的“手谕”杀入了抗日战场。

建川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 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1940年,王建堂已经升任排长,他奉命带领全排趁黑夜摸入湖南茶陵县城,成功袭击了驻守县城的日军一个中队。日军迅速派来援军反攻夺城,于是团部增派一个连前来支援,并统一交由王建堂指挥。

双方激战了一昼夜,最后王建堂部仅有两人负伤,日军则伤亡过百,王建堂部完胜。鉴于王建堂机智顽强、指挥有方,王建堂荣获甲级勋章一枚。

建川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 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时刻把“死字旗”揣在怀里的王建堂好似有神灵庇佑,在与日军频繁的交战中,王建堂有两次遭遇险境,最后却都逢凶化吉,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

建川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 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第一次遇险,王建堂时任连副,有一天,连里发饷时剩下一枚破银元,官兵们都不想要,王建堂便自己留了下来。他顺手把它放在了上衣口袋,时间久了也就忘了这事。

又一场战斗打响了,王建堂在带兵冲锋的时候突然中弹,他感到小腹右侧一阵巨痛,他第一反应便是:这下完了,肯定没命了。

但是,倔强的他仍坚持着往前冲,直到他的连队占领了阵地,他才一屁股瘫在地上······

建川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 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王建堂这时才感觉到,负伤的部位居然不再渗血了,他低头一看,上衣右下口袋被子弹打了个洞,估计子弹头就是从这里穿过去,最后击中自己的。

王建堂叫来医务兵,解开衣服才发现,那颗子弹打穿了他棉衣和内衣,却被口袋里的那枚残破银元挡了一道,子弹强大的冲击力把银元表面打凹变了型,还陷在了皮肤浅表层。

王建堂暗暗庆幸,多亏了那枚残破的银元挡住了子弹。同时,他也想起了那面“死字旗”,难道是……

不久后,王建堂升任连长,有一股日军突然进犯,团部命令王建堂连阻击日寇,阻击阵地设在日军必经的一个马鞍形的山脊上,据我军营地约二十多华里,这里地势险要,我军只要占领了这里,日军根本不可能从这里通过。

建川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 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据情报分析,日军距预设阻击阵地较远,因此,王建堂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赶往设伏地。

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王建堂他们热得大汗淋漓,眼看着就要到达目的地,王建堂心里在想,日军估计一时半会还到不了,可以让大家歇歇,喘口气再准备迎敌。

建川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 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部队终于到达山凹,王建堂一路在前带队向山脊爬去。他的前脚刚踏上山脊,对面突然冒出三个头戴钢盔的日军来,双方都被对方吓了一跳,但日军先于王建堂做出了反应,三支上着刺刀的枪同时向王建堂刺来。

王建堂也反应过来,他下意识地喊了声:“鬼子!”,伸手去掏枪,却没想到躲避鬼子的刺刀。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紧跟在王建堂身后的机枪手急中生智,飞起左脚猛的一个“扫堂腿”向王建堂扫去,王建堂立即向左倒地。

这么一来,两个日军的刺刀便刺了个空,可还是没有避开第三把日军的刺刀,刺刀正巧偏离心脏,刺进了王建堂的右肋。

王建堂一倒地,三个鬼子就完全暴露在了机枪手的枪口下,他狠狠的一搂板机,三个鬼子顿时被打成了筛子。

建川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 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部队迅速在马鞍山脊展开,构筑简易工事,王建堂被送往战地医院抢救。但奇怪的是,除了已经被消灭的三个鬼子外,部队守了一天一夜,却未见到一个鬼子。

原来那三个鬼子是日军的“尖兵”,他们与王建堂分别从山脊的两边往上爬,几乎同步登上的山脊,日军的后续部队听到枪声,知道马鞍山脊已被对方占领,原定的袭击计划已经无望实现,于是便撤了回去。

建川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 背后的故事催人泪下

抗战胜利后,王建堂活着回到了家乡,他遗憾地告诉父亲,那面沾满鲜血、写有父亲“手谕”的“死字旗”在战场上丢失了。

王军堂依稀记得,“死字旗”一直珍藏在自己的军用包挎里,那次在马鞍山凹负伤后,他昏昏沉沉的被送到了战地救援队抢救,等他术后清醒过来时,那个从不离身的挎包就不见了。

王建堂解甲归田后,仍念念不忘那面写着父亲“手谕”的“死字旗”,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建堂凭着记忆,找人复制了一面“死字旗”。

如今,这面“死字旗”珍藏在建川博物馆,接受着后人致敬和敬仰,她背后的故事将作为四川人的骄傲,被一代一代的后人传颂、缅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