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怎樣玩轉冰雪

古人怎樣玩轉冰雪

清朝宮廷畫家金廷标繪制的《冰戲圖》,幾個小孩在冰上滑倒了,另外幾個小孩站在台階上觀望猶豫不決。(圖檔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冬至大如年,節俗凝聚着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大雪已過,冬至将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又與尋常節氣有所不同。冬至在傳統文化中有着更為豐厚的内涵,古語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這一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過了這一天白晝漸長黑夜漸短,在古人看來“陰極之至”便是“陽氣始生”,從此一陽生,春風徐徐來,這從某種程度上稱得上是真正的“萬象更新”,是以古人視冬至為一年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間節點。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雙重底蘊。

先說自然。古人為每個節氣歸納了三種物候,二十四節氣就有七十二候,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七十二候未必科學準确,卻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一種觀念。冬至三候,分别是“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麋的角漸漸退去,山間的泉水也慢慢開始流動了。看,山河湖海、鳥獸魚蟲對氣候是如此敏感,它們用自身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節律脈動。

冬至如同一聲号令,讓人們對天氣冷暖格外關注起來,展現的形式就是數九。數九是中國民間一種計算由冰天雪地到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有的說從冬至這一天數起,有的說從冬至後遇到的第一個壬日算起,“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擡頭看柳……”一直數到“九九楊落地,十九杏花開”,冬天便真正過去,春天就切實來了。

再說人文。古人将冬至看作“大吉之日”,許多重要的活動都放在冬至這天舉行。據說從周代開始,就有在冬至舉行祭祀活動的習俗,祈求免疫消災、國泰民安。到了漢代,冬至已經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了,《後漢書》雲:“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看來漢代冬至前後是一個假期,官員們可以休息,同時,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攜美食互相拜訪,全國上下共同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這也展現了以靜為主、順應時令的“冬藏”理念,可見古人對人與自然協調共生的關系的了解。

唐宋時代,以冬至與歲首并重。在唐人留下的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冬至有互相祝壽的習俗,比如杜牧就有一首淺白的詩《冬至日寄小侄阿宜》:“去歲冬至日,拜我立我旁。祝爾願爾貴,仍且壽命長。”宋人孟元老在追憶北宋都城汴梁風俗的著作《東京夢華錄》中曾說,汴梁人最重視冬至這個節日了,“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短短幾句話,可感覺到撲面而來的熱鬧。宋人過冬至,還有“肥冬瘦年”之俗,這該當何解?宋人金盈之在《醉翁談錄》中說:“俗諺有肥冬瘦年之語,蓋謂冬至人多饋遺,除夜則不然也”,這是由于過冬至已經花去不少錢财,到過年就财力不夠了,看來還是應節儉過節日。

明清時代,既往形成的冬至節俗在官方和民間仍繼續實踐。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幅《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卷》,描繪了雍正帝祭祀先農壇盛大而莊重的場景。永定門内的先農壇,與天壇隔着中軸線相望,它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朝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的重要場所,而祭先農壇的日子,一般是在冬至這一天。遙想千年前的古人,也是在冬至這天舉行祭祀,中華文化的韌性令人動容。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中國地域遼闊,所呈現的風俗也各有特點。在北方家庭裡,總是在“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念叨聲中,把熱騰騰的餃子端上餐桌。而在以米食為主的南方,冬至的美食則與米有關。社會學家林耀華在二十世紀中期,以小說的筆法寫成了一部社會學名著《金翼:一個中國家族的史記》,裡面提到福建人在冬至這天會吃一種用糯米做的湯團,全家一起做這種湯團,“他們愉快地将小面團壓一壓,再放在掌心搓成團。聽說揉得越圓,家就越幸福圓滿。”

中國的節日就是這樣,盤點一番就能把人盤點餓了,充滿着煙火氣、人情味,更有着對過去的珍惜和對未來的希望。

在古人的詩歌中看雪、聽雪、想雪

冬至乃隆冬之至,也是風雪相約而至的時節。

在冰雪世界裡,目光是新奇興奮的,呼吸是清涼順暢的,隻有傾心投入雪的懷抱,才不辜負冬天贈予的這一最盛大的禮物。

看雪,得其形色,更得其情懷。古人在賞雪的同時,吟誦出了無數名篇。宋人李之儀在《蓦山溪·采石值雪》中雲:“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報一陽生,更佳雪、因時呈瑞。勻飛密舞,都是散天花,山不見,水如山,渾在冰壺裡。”他将漫天飛雪寫得如在眼前,精魄似經冰雪洗禮,好一片晶瑩天地。在邊塞,唐人祖詠眺望薊門發出如此铿锵的聲音:“萬裡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無邊寒雪散發着冷冽的清光,激起詩人報國之志,此時不請纓更待何時?杜甫在夔州漂泊之際,面對茫茫白雪覆寫山川,不禁寫道:“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山間偶爾露出的紅岩若雪中紅梅,又勾起他的家國情思。

聽雪,得其聲音,更得其神韻。若置身屋中側耳聽,雪落下的聲音總是溫柔的。“已訝衾枕冷,複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是白居易的《夜雪》,詩人由衾冷窗明知雪已來,但究竟雪下幾何,他從不時聽到的竹折聲中得到了答案。白居易是在被貶江州時寫下此詩的,對于他而言,時下的處境頗為艱難,孤寂的情緒難以排遣,但總算有雪陪伴,也是對徹夜無眠的一種憐撫。唐人劉長卿夜宿芙蓉山終得安歇,忽聽到一陣喧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不隻是犬吠聲,還有風雪聲、柴門開閉聲,這些幽微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即是雪夜最需要的溫暖。

想雪,得其境界,更得其靈魂。雪有一種甯靜的力量,能夠使人身心俱淨,物我兩忘。宋人王令在酷暑難耐時期盼,“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但無法攜天下人同往享受涼爽,自己又何忍獨往呢?蘇轼向來想象力豐富,“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一首清歌能達到一場大雪的效果,真是極盡誇張之能事。清人納蘭容若身為相國公子卻并不快樂,他詠雪道“别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雪花自有“人間富貴花”所不可比拟的高潔之姿。而對于農人來說,大雪是麥苗絕佳的棉被,“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雪不單能夠使天地一色、萬物純白,還激起了人們對來年豐收的向往。

滑雪、滑冰、乘冰槎,古人也愛冰雪運動

冬天雖是潛藏生機的季節,但在冰天雪地中,人們卻總忍不住要走出室内,擁抱冰雪,冰雪運動是以而生,中國古代也誕生了一些冰雪運動項目。

從地理上來說,冬季降雪較多的北方地區适合開展冰雪運動,而較為溫暖的南方地區冰雪運動不發達。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區,冬季漫長,降雪量大,是人類最早開展冰雪運動的地方之一。據報道,考古學者在阿勒泰地區發現了一幅岩畫,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前,“岩畫上有一排7人,其中4人尾随牛馬等動物,3人彎腰撅臀,手持木棍,專家學者稱此為單杆,腳下踩着長條形物件極似滑雪闆,此岩畫就是阿勒泰人單杆滑雪狩獵的場景”,阿勒泰是以也被認為是人類滑雪運動的起源地。

到了隋朝,在白雪皚皚的大興安嶺,一支叫作北室韋的民族在雪地中“騎木而行”,騎着木制的滑雪闆快速行駛在冰雪中,之是以“騎木而行”是因為“地多積雪,懼陷坑阱”。有的文獻還提到了“木馬”,也是滑雪闆,它可長得不像馬,按照《元一統志》的說法,它“形如彈弓,長四尺,闊五寸,一左一右,系于兩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馬”,看來是速度如奔馬一樣快而得名。

宋代宮廷中已經出現了滑冰運動,稱之為“冰嬉”,又名“冰戲”,既然是“嬉戲”,應當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娛樂性,難怪《宋史》中提到皇帝“幸後苑觀花,作冰嬉”。冰嬉是各種冰上觀賞與運動項目的統稱,明朝人提到一種冰嬉項目:“冬至冰凍,可拉拖床,以木作平闆,上加交床或藁薦,一人在前引繩,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飛”,這種冰床還可以互相連接配接,就像龍一樣在冰面上飛騰。

明天啟五年(1625年)正月,後金的努爾哈赤率衆人在渾河上舉行了一場冬季運動會,主要項目是跑冰鞋,這種鞋子最早是用獸皮制成的,鞋底有冰刀,其他項目還有冰球、冰上射箭、冰上國術等,一項叫“雙飛舞”的運動,由兩人在冰上翩翩舞蹈,演繹出各種姿勢,頗似如今的花樣滑冰。

巾帼不讓須眉,女性也參與到了冰雪運動中。有一種叫“冰槎”的項目,用竹竿撐着木筏在冰上滑行,清代晚期著名的《點石齋畫報》記載:“京師近日天氣甚寒,護城河渠積冰厚尺許,冰槎以此均下河,都人士女乘之往來,極如飛梭,風雪中望之,俨然圖畫”,報道又說“阜成門外北河有少女三人,雇之而赴西直門,掣電流星,快利無比”,接下來的場景卻令人大跌眼鏡,她們竟中途“翻車”了,所幸都被救起。

爬梳史料可知,清代的冰上運動更為多樣,難以盡數,它不僅讓人們在冬季運動起來,也給人們以美的享受。“十月冰床遍九城,遊人曳去一毛輕。風和日暖時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這是清代楊靜亭的《都門雜詠》,“疑在琉璃世界行”,這是夏季運動所難以營造的美感。

距離北京冬奧會開幕還有不到五十天,接下來的日子,讓我們帶着對冰雪文化的品味,盡情釋放對冰雪的喜愛吧,一起向未來!(王骁雄 高偉)

更多内容,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