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天下三分,戰亂不斷,但後期因為各方勢力的平衡,是以這個時期的仗打得并沒有那麼頻繁。并且不同勢力之間,為了謀求平衡,還會派使臣去其他國家聯絡感情。

可國家之間的鬥争雖然少了,國家内部之間的鬥争卻沒少,其中諸葛亮所在的蜀國,就是因為内鬥而走向了滅國。諸葛亮和劉備還在的時候,蜀國還算是有主心骨,即使劉備走了,衆人也都聽從諸葛亮的指令,可當諸葛亮去世之後,偌大的蜀國就變成了群龍無首的一鍋粥。
之是以說他們變成了一鍋粥,是因為沒有強硬上司人的蜀國内部已經完全亂了。他們因為沒有服從的上司者,是以人人想上位,再加上劉禅昏庸,是以内鬥成了每一個蜀國臣将必備技能,而拉開蜀國内鬥序幕的就是魏延之死。
一、孫權預言楊魏之争
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孫權就派人去蜀國聯絡感情以及打探消息。經過打探,他得知了諸葛亮身邊有兩個不可或缺的能臣,一個是文臣楊儀,一個是武将魏延。兩個人各有所長,非常受諸葛亮的器重,即使他們犯了錯,諸葛亮也不會怪罪。
聽聞這個消息之後,孫權便趁着酒醉說道,這兩個人本質上都是小人,等到日後諸葛亮去世,這二人必會争鬥。這算是孫權對這二人日後的一個預言,而這個預言很快就變成了現實。諸葛亮剛剛去世,這二人之間發生了争鬥,最後以魏延被誅結束。
可他預言對了,就代表他說的話一定是對的嗎?或許楊儀是小人,但魏延或許不是,因為劉備在的時候,非常信任這位自己提拔上來的大将軍。雖然他做事莽撞,但是劉備和諸葛亮都從來沒有怪罪過他。如果他真的是小人,又怎麼會同時讓劉備和諸葛亮都對其多番忍讓呢?
魏延不是小人,可楊儀卻不一定。楊儀作為謀士,他的目标就是在諸葛亮死後,取代諸葛亮的位置。他這個目标并不是憑空妄想,而是有一定依據的,畢竟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擔當的是其左右手,而其死後,他也完美地完成了諸葛亮交代的任務。
後來經過内鬥,他最大的競争對手魏延也死了,可他卻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标,劉禅并不重用他。失落的楊儀,竟然了,早知道這樣,當年還不如帶兵去了曹魏之地!這句話為他帶來了殺身之禍的同時,也暴露了他的内心,在蜀國多年,他竟然對蜀國沒有一絲忠心。
一個臣子,效力多年竟然隻是為了權勢,如果沒有給他權勢,他竟然想要轉投他國,這樣的行徑實在不算是君子。與他對比,魏延的人品實在是好太多了。即使被蜀國追殺,他想到的也是在蜀國境内逃竄,不過也正是因為選擇了這樣的逃亡路線,他才會被追兵追上。
二、面對小人不可語争
魏延是一個坦坦蕩蕩的武将,之是以鬥不過不忠不義的楊儀,主要是因為他犯了與小人交往的忌諱。與小人交往的守則有兩個很重要的一點,其中一點就是不可語争。如果用現在的語言,去形容小人,那麼可以找到的形容詞無非是“白蓮花”“綠茶”“戲精”等。
這些詞在現代雖然多用在女性身上,但是其含義在男子身上也同樣适用,小人就是用各種手段隐藏自己的真面目,然後暗戳戳地對敵人出手。楊儀就是這樣,他為人并不磊落,即使讨厭魏延,也不直說,而是想辦法讓魏延先對他動手。
他的具體操作方式就是,在隻有兩個人的時候,與其發生沖突,然後魏延因為是武将,是以即使和他争論,也吵不過他。可魏延性子直,怎麼可能咽下這口氣,是以發現吵不過之後,他就會要動手,一旦動手,楊儀就會哭唧唧地到諸葛亮和其他人面前告狀。
魏延性子剛直不愛解釋,再加上就算解釋也不會有人聽,長此以往,魏延就會在衆人心中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進而沒有了人緣。是以在面對小人的時候,一定不要和他們争論,因為他們在争論之前已經想好了下一步的操作,而你一旦被他激怒,就會落入他的圈套。
三、面對小人學會隐藏
在小人交往的時候,還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要在他們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實意圖。魏延在與楊儀交往的時候,就犯了這個忌諱。魏延和楊儀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目标,就是取代諸葛亮。
楊儀的這一目标在前文中已經提到過了,但要清楚他是在諸葛亮死後仍取代無望的情況下提出的,也就是說他将自己的真實意圖一直掩藏到了最後。可具有同樣意圖的魏延卻在諸葛亮還在的時候,就将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諸葛亮在蜀國人眼裡那就是依賴,他的一個個妙計,讓其早就在蜀國臣民眼中成了神,即使他也會有失誤,可畢竟人們對他帶有濾鏡,是以即使他犯了錯誤,臣民也不會想要找更合适的人将其替下來。可魏延不同,他在發現諸葛亮的失誤之後,立刻發表了要取代他的言論。
這個言論是在諸葛亮在的時候發表的,是以雖然有效忠于諸葛亮的人不滿他的這番話,但是因為有諸葛亮護着,是以很多人也并沒有對其表示強烈的不滿。可他的這一目标因為過早暴露出來,給楊儀提供了一個攻陷他的緻命弱點。
楊儀在得知他的真實意圖之後,并沒有立刻采取意圖,而是在諸葛亮剛死之後,找人試探他是否還有這樣的意圖。而魏延根本不知道他人的試探之意,直言諸葛亮雖然死了,但是他還在,蜀國不會亂!諸葛亮屍骨未寒,你就發表這言論,那些諸葛亮的“粉絲”能同意?
四、結語
小人之是以被稱為小人,就是因為他們永遠躲在暗處,在你還沒有察覺的時候,給你緻命一擊。他們不在乎手段,隻在乎過程,是以沒有他們的心機城府,就不能與其争鬥。很多人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後,可能會覺得魏延死于楊儀之手,可兇手實際上另有其人。
雖然說魏延死的過程中,有很多看不上他的蜀國人都出了力,但其中孫權的出的力也不少。在一開始的時候,提到他是借醉說出的預言,是以他那番話是有意為之。他要做的就是給二人的人品定性,即使魏延不是小人,他也要為其打上小人的标簽,為的就是引發内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