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牛李一男造車,要過五關斬六将

小牛李一男造車,要過五關斬六将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探客Tanker,作者 | 行者,編輯 | 蛋總

熱潮洶湧的新能源汽車賽道,又迎來了一位“頗有來頭”的競争者——曾被稱為“華為前太子”的李一男。

小牛李一男造車,要過五關斬六将

圖 / 李一男,圖檔來源@李一男微網誌

12月15日,小牛科技創始人李一男心心念念的創業項目——電動汽車正式官宣了,這款新能源電動車品牌名為“NIUTRON”,中文名為“自遊家”,其宣布NIUTRON首款車型為中大型增程SUV,定名自遊家NV,将于2022年9月上市。

如今,官宣正式下場造車的小牛和李一男,在電動汽車行業成了一個新熱點。人們特别感興趣的是:做兩輪電動車的李一男和小牛,怎麼突然對電動汽車上了心?現階段入局新能源汽車賽道,小牛将面臨多少造車難關?李一男手上又有多少勝算?

1、亟需第二條增長曲線

實際上,如果單看小牛科技剛釋出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報,李一男與小牛現在面臨的增長困境就一目了然,而恰恰是這個增長放緩的事實,迫使李一男和小牛必須盡快尋找“第二條增長曲線”。

從這個角度看,與兩輪電動機車有較多技術和邏輯共通的電動汽車,就成為李一男最優先的選擇。

三季報顯示,小牛電動2021年三季度實作營收12.26億元,同比增長37.1%,環比增長29.8%,第三季度GAAP淨利潤為9171萬元(去年同期為8000萬元,今年二季度為9183萬元),Non-GAAP淨利潤為1.02億元(去年同期為9056萬元,今年二季度為1.04億元);GAAP淨利率為7.5%(二季度為9.7%)。

這看起來挺好的銷量和淨利潤增長,是在跨越式銷售額激增背景下實作的。三季報顯示,小牛三季度銷量達到39.7萬台,同比增長58.3%,其中國内銷量39.2萬台,同比增長59.9%,在國内依舊有散點疫情及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保持穩增。

按理說,還在上升期的公司如果銷量增長近6成,那麼營收和利潤應該随之增長才對,但這個季度小牛的營收增速幾乎隻是銷量增速的一半,純利潤甚至比上個季度有所下降。

之是以出現這種情況,大機率是因為小牛銷售的産品絕大多數都是低端或者特價的車型,而在這種市場銷售和産品價格制定政策的背後,顯示出小牛電動車高端化的戰略幾近失敗。

這意味着,為了應對市場相應需求縮減的變化,小牛不得不采用降價銷售和推出特價機型的方式,促進市場銷售額度的增長,而這種營銷政策給公司的可持續性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由于淨利潤增長率第二季度是9.7%,第三季度才有7.5%,根據經濟學理論,在原有曲線裡面,沿着原有的技術、産品、行業、市場漸進性地增長,隻能産生10%以下左右的增長速度,這不可能滿足一家處于上升期的企業對自身的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就需要開辟“第二條增長曲線”了。是以,在這個時候尋找小牛增長的第二條曲線,對李一男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

創新理論鼻祖熊彼特說:無論把多少輛馬車連續相加,都不能造出一輛火車出來。隻有從馬車跳到火車的時候,才能取得十倍速的增長。

而從現有的增長曲線轉換到第二增長曲線上,有一個“第一性原理”,意味着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删除。一般企業在尋找第二條增長曲線時,都必須注重第一條曲線跨越到第二條曲線需要的連續性,第一性原理就能幫助企業實作這一點。

換言之,就是企業要找到那些與業務相關的高速發展市場并進行轉換,這樣成功率較高。

2、李一男的想法是什麼?

對于尋找第二條增長曲線,李一男應該早有布局。

客觀來看,如今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符合小牛在第一性原理下向第二條曲線遷移的需求。

首先,這幾年小牛在電池生産、管理、兩輪電動車的研發以及在整車的制造方面,都積累了相應的技術和經驗。這其中有不少技術是跟電動汽車一脈相承的,比如電池的研發和生産,後續電控系統的布局,整車管理系統以及輪胎測定、速度控制等等。

之前在小牛電動車高端車型上,李一男還曾嘗試過自動駕駛技術的輔助。不過,當時大家都認為這項技術用在兩輪電動車上有點“莫名其妙”,但現在看,很可能是李一男想利用小牛電動車來測試自動駕駛的資料,為後續轉型做準備。

其次,來自資本層面的壓力,讓李一男必須盡快尋找到一個新的發展區間。在三季報釋出當日,因受到财報不及市場預期的影響,小牛的股價大跌16.83%,報收20.01美元,創近一年來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美東時間12月15日收盤,小牛電動股價隻有16.58美元,已較年内高點53.38美元跌去近7成,市值僅為12.65億美元。

此前,小牛對資本市場講述“電動車銷量持續上升”的故事,現在看來已經行不通了。

因為随着小牛電動産品銷量的上行,讓所有投資人已将其視為一個成熟且穩定發展的企業,這種企業市場的增量超過10%是一個必然的事情,而一旦低于這條線,所有的投資人都會擔憂其發展的前景。

最後,就是李一男本人的性格使然,促使他進軍四輪電動車行業。從之前以“天才少年”身份加盟華為,到最後不歡而散創立小牛,李一男給外界的印象大都是“真性情且願意接受人生挑戰”。再加上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是他的好友,兩者在常州的工廠距離不到30公裡。是以,他下決心造車或許與其性格、朋友間的建議有關。

更重要的是,随着低碳出行和全球減碳共識的日益擴充,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資本關注的熱點,在國内汽車市場也成為大勢所趨。

是以,小牛造車也就變成一個可以了解的選項。

3、小牛造車的挑戰

12月15日,李一男釋出的小牛第一款電動汽車,配置并不低,甚至在自動駕駛等技術領域這款車看似還有不錯的表現。

不過,在「探客Tanker」看來,李一男此次造車,依然走的是“蔚小理”輕資産造車的路線,在打法方面沒有什麼“驚喜”。現在基本能确認的是,除了少數零部件和整車系統以外,小牛的電動汽車電池,電機,電控核心三大系統部件幾乎全都來自供應商。

據媒體報道,李一男在常州的汽車工廠是以租賃的方式使用着的大乘科技産業園。在流程走完後,8月前後牛創汽車員工已陸續入駐産業園辦公,這裡大機率将成為牛創汽車的制造基地。而據報道顯示,這個工廠占地面積77萬平方米,年産能最高達到18萬輛。

在這個園區之中,小牛沒有收購其他汽車工廠類似技術和生産線,應該隻是以組裝和後期測試調校為主,它并不具備電池、電機和電控等系統的生産能力。

這一點在以前市場供應充沛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問題,但目前市場競争激烈,各大廠商對于供應鍊的相應要求比較高,上遊零配件企業的話語權增加,很多時候大型廠商可通過長期供貨協定加高單價的方式,鎖定未來幾年的各種核心零配件供給,這種操作的背後就必然是車企每個月大量的交車和銷售才能支撐。

而李一男新創立的NIUTRON,一開始不可能有高銷售額,在目前供應鍊緊張的狀态下,其如何保證生産進度和交車數量,就成為考驗他造車業務的第一個大難題。

另一方面,李一男旗下企業雖然有制造兩輪電動車的經驗,電動汽車與電動機車并不是一個産品,相應的技術有延展性但不完全一樣。這也就讓其在短期範圍内提升生産線的良品率,幾乎并不可能。

因為供應鍊緊缺,再加上生産線良品率控制的問題,大機率會讓李一男的NIUTRON在前期交車的速度較慢,而這會不會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也就成了李一男接下去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另外,目前電動汽車技術上的同質性和内卷,也是李一男必須克服的重要問題。

目前,絕大多數電動汽車生産商都是采購供應鍊成熟産品,後期再進行組裝,自己隻負責設計外觀以及作業系統。這就讓大家能比較的性能方面其實相差不大,隻能在軟體和自動駕駛等方面展開競争。

是以,如何突破“行業内卷”的格局,是李一男推出NIUTRON的重要考驗之一。

況且,汽車跟電動車之間有一個特别大的“安全限定”差別。從某種程度上看,汽車是危險的交通駕駛工具,是以安全性極其重要。隻有兩輪電動車制造經驗的小牛,如何做出符合安全性,且能在控制成本的條件下提升安全效能的汽車設計,也是李一男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報道顯示,小牛造車的項目将主要聚焦在智能高端新能源汽車,未來NIUTRON的車型也将以增程式和純電動兩個方向打造,并擁有智能座艙和先進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如今,NIUTRON研發團隊已接近1000人,全部來自一線汽車公司,平均工作年限10年以上,此外,曾有消息稱小鵬P7的設計團隊就被小牛高薪挖走。

小牛的研發實力到底如何,還要看後續量産車輛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各家已經在拼電池密度,紛紛寄希望于2022年推出續航超過1000公裡的電動車。而這必然讓電池價格進一步暴漲,上漲的電池價格就會推高汽車本身的售價。再加上國家新能源補貼的退坡,也讓新能源汽車相較于傳統汽油車的價格沒有了任何優勢。

是以,李一男隻能往高端化去打造自己的電動車品牌和配置,因為這樣才能保證在單車價格提升的同時,還有比較高的利潤率。然而,目前國内主打豪車的電動汽車高合,銷量并不理想,如超過30萬元以上的電動汽車,其銷量都沒有18-25萬元之間的電動汽車多。

這在某種程度上可判定,消費者心目中電動汽車最合适的價格,就是18-25萬元。在這種價格下,汽車廠商隻要控制不好成本就一定虧損。這也是為什麼“蔚小理”在去年還紛紛虧損,而且成本占收入比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總的來說,李一男現在下場造車,需要拿出“過五關斬六将”的勇氣。因為在他面前的不光是鮮花錦簇的發展大道,同時花叢之下還遍布荊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