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雷軍All in造車背後,小米一年沒了3600億,被使用者狂吐槽

雷軍All in造車背後,小米一年沒了3600億,被使用者狂吐槽

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财經

雷軍咋了?

近日,天眼查的資訊顯示,雷軍密集退出小米科技的相關公司的法人、執行董事或董事長職務,包括廣東小米、廣州小米、武漢小米等,此事兒迅速登上了熱搜。

當然很快,就有小米的人出來回應,正常的變更,雷軍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造車上。

雷軍All in造車背後,小米一年沒了3600億,被使用者狂吐槽

但普通的變更咋就還上了熱搜呢?

一方面雷總天然的網際網路icon形象,另一方面則是讓人擔憂的小米,比他當年輸了賭局還讓人擔心。

要說2021年,董明珠和雷軍可以稱得上是難姐難弟了。

當年的10億賭局炒得轟轟烈烈,都是兩家的高光時刻,但現在有點同病相憐。董大姐的翻車之路,很不好走。

雷軍的日子也沒那麼好過。

昔日,看好小米的機構曾給出小米36港元的目标價,但是小米年内最高價也僅有35.9港元,然後就開始一路向下,距離期待中的萬億市值,越來越遠。

2021年初小米市值超過8000億港元,至今隻剩下了4500億港元(約合3600億人民币)左右,距離年初的高點的9000億港元,市值蒸發一半了,雷軍的身價也要跟着折半,成為中國最慘的富豪之一。

更慘的是,目前的股價已經越來越接近當年17港元的發行價,股價即将回到原點。

“年輕人的第一隻股票”,面臨再次破發的危險。

股價是大家真金白銀買出來的,近一年小米的表現确實不太行。

小米目前官網在售的手機有24款,細分程度非常高,尤其是旗艦機型小米11,普通版、Pro版、Ultra版、青春版,而青春版後還有一個青春活力版,其他的部分機型還分4G版和5G版。

這些手機大部分都是今年新釋出的,但能成為爆款的并不多。

小米11剛發售的時候,小米的營銷還是老辦法,一點一點放出來,還能吊一波胃口。今年的二季度,小米手機的市占率全球第二、中國大陸第三,這是小米首次到達全球第二,聽起來取代三星成為世界第一也指日可待了,但到三季度,就又回到了第三的位置,沒有爆款的拉動,确實不太行。

現在為情懷買單的使用者不多了,對産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呢,小米11在年初發售,賣完之後品質問題卻集中爆發了,僅在黑貓平台,就有10772條相關投訴。

雷軍All in造車背後,小米一年沒了3600億,被使用者狂吐槽

主要的投訴都集中到了手機無故黑屏關機,開機後主機闆故障,wifi、熱點等功能損壞。

雷軍All in造車背後,小米一年沒了3600億,被使用者狂吐槽

在電商平台買手機的更慘一點,有的因為扯皮,有些設計故障并不會在電商的“七天無理由退貨”期内出現,往往想要退貨就很難。

投訴到小米這邊,退貨又變成了“哪裡買哪裡退”。這使用者哪幹啊。

于是雷軍的微網誌也成了小米11使用者投訴的主戰場,往往一條高贊評論下,會有多個投訴帖出現,其中不乏雷軍鐵粉,小米服務也不得不出來為老闆滅火。

雷軍All in造車背後,小米一年沒了3600億,被使用者狂吐槽

曾有形容稱,小米是“科技界的南極人”,靠賣牌生長。

當然這種說法肯定是誇張了,但是小米的一衆“米鍊”企業,闖不出名堂來的,終歸要沾小米的光,品控有不确定性;而闖出來的,則更想着擺脫“米鍊”的束縛,成為獨立的品牌,和小米又沒什麼關系了。

令人尴尬的局面還不僅如此。

最近,高通釋出了新一代的處理器骁龍8,坊間傳聞,這一次的性能提升是“恐怖級”的。

而小米12又是骁龍8的首發機型,雷軍不僅在微網誌上公布了這個消息,還參加了随後舉行的高通骁龍技術峰會連線,公布了這個消息。

雷軍All in造車背後,小米一年沒了3600億,被使用者狂吐槽

不過,這事兒大家并不意外,畢竟小米和高通的關系擺在那裡,從小米一代就開始合作,小米的重要機型,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高通的晶片。

不過,高通還是敲了敲邊鼓——

“高通将很快會推出新的技術,去替換這種建立在高通骁龍移動平台上基礎上的技術能力。這些ISP技術能力能發揮的實際作用延續的時間不會太長。”

啥意思呢?

原來小米在今年4月份,出了自研的ISP晶片澎湃C1,這讓市場非常振奮的,畢竟那時的手機市場缺芯狀況,“不是缺,是非常非常缺”。

還有人指望自研晶片能實作徹底替代,但是澎湃C1的應用非常窄,在自己的産品裡,僅有小米MIX Fold折疊手機上使用了,不過,這款手機并沒有成為小米的爆款,反而很快就降價了。

而小米的旗艦機型,根本就沒用過這個晶片。

雷軍自己在近半年内,基本上沒提過這款晶片,現在,又被高通diss了。

即便如此,小米對高通也無可奈何,因為最重要的晶片依賴高通,那麼在其他方面,也就不得不讓步,受制于人,就得聽話,這事兒放之四海而皆準。

與前幾年的高歌猛進不同,今年的小米顯得頗不順心。

現在,“All in”造車又成了小米的新原點。

3月份的時候,小米提出了造車計劃,大概是雷軍的最後一次創業,首期100億、10年100億美元的投入不可謂不大,今年9月份,小米汽車也終于注冊,落戶在亦莊的小米産業園。

雖然雷軍當年曾留下名言,說,“網際網路造車幾乎等于騙子”。

雷軍All in造車背後,小米一年沒了3600億,被使用者狂吐槽

但實際上,他對汽車項目盯得挺緊。

2013年的時候,雷軍兩度拜會馬斯克,特斯拉入華,雷軍就是第一批的特斯拉車主。

2016年,雷軍投資的蔚來釋出了NIO品牌,蔚來的創始人李斌弄了5台電動超跑,分給了它的幾個重要投資人,雷軍就是其中之一,據說一台的價格接近千萬人民币,而另一台量産的ES8,也是來自李斌。

等李斌從“2019年最慘男人”翻身後,他的投資人也加入了造車大軍的行列裡,然後成為了2021年最慘的男人。

今年“提車就漲、沾锂就富”的市場局面下,按說造車是個不錯的市場故事,但小米在波瀾不驚中進入了下行空間,沒辦法,市場不太認。

為啥呢?

1、小米造車,還在概念階段。

天眼查顯示,小米兩家汽車公司,一個注冊在9月份,一個注冊于11月份,公司剛剛組建,距離步入正軌尚待時日,雖然已經規劃起總部、整車工廠等部門,也預計在2024年首款車下線并量産,但是在相關技術積累小米有啥優勢還不清楚。

2、資源到底咋投入?

造車很燒錢,還需要牢靠的供應鍊,小米投資了不少跟造車相關的公司,這個做法倒是很像再造一個“小米造車生态鍊”,這個生态夠不夠給力還存疑。

同時小米系的智米公司也傳出了造車的消息,有說小米雙線造車的,小米很快辟了謠,“智米公司出于興趣研究電動車,組建一個小團隊,在做非常早期的工作”。但内部的資源怎麼整合,也是個有意思的問題。

3、現在入場還晚不晚?

今年的電動車市場主旋律就是缺貨,造車缺芯、電池缺锂。

傳統車企今年在大幅度削減産能,因為晶片不夠,勞工都不加班了,電動車的上遊電池廠商也不消停,什麼锂礦、鹽湖提锂都是市場熱門,锂價大漲,不少投資者都想衆籌買礦去了。

補貼在退坡,晶片要搶,電池不便宜,一頓操作下來,減配啊、漲價啊,最終都得消費者買單。

各路大佬都看好這條路,但是确實也不好走,“不造整車”的華為,在華為智選和華為HI在網際網路上紅過一陣之後,現在也回歸平靜了。

傳統車廠在加速進入這個領域,造車新勢力也在努力搏銷量,還有一大堆錢打算殺進來,小米的車還沒出來,市場已是一個大紅海。

“年輕人的第一輛車”,還要讓年輕人們等很久。

還有一個問題,雷軍都去造車了,小米手機咋整?維持嗎?維持得住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