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華軒
01、一個秀麗的小山村和一位開明的老師
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現在這個村有500多戶、1800多人。如果上推到一百多年前,上個世紀初時隻有三十多戶人家,全都姓林,無一雜姓。後來又遷入了其他姓氏,是一個很小的山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山村,在上世紀,村裡竟然走出了幾位如雷貫耳的大人物,令人驚訝。
這個山村叫林家大灣村,屬于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鎮,村子坐落在白羊山下,村子景色秀麗,群山環抱,确實是個好地方。山川有靈,秀水有性。村子三面環山,前面是一方池塘,山上山下,是碧濤一般的竹林,竹下的溪水和竹上的鳥兒互相相應地鳴叫。如此仙境,隻宜産生神話般的傳說,千百年來,這裡的傳說層出不窮。白羊山後面的水塘中央就是梁山伯墳,大灣裡梁姓和祝姓的人堅持說梁祝的故事發生在這裡,聽衆稍有懷疑,他們就會立即去墳上取來一塊青磚以示證明。

先簡要介紹一下一百多年前林家大灣村子裡的一位教書先生李卓侯。李卓侯先生很文雅謙卑,但是,他有三件事引為平生自豪:
第一件是參加過同盟會,跟孫中山、黃興等革命先驅共過事;
第二件是給林氏三兄弟啟蒙,三兄弟中有一個叫林育蓉(有誰知道他後來的名字,請在評論區讨論);
第三件是培養出自己的兒子、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卓侯是個非常有學問的人,但是他不是那種隻知道四書五經的古闆先生,李卓侯思想十分開明,對于革命也是充滿了熱情,在他眼裡知識是靈活的,不是死闆的。
林氏家族淵源深厚。
林氏宗譜記裁,林氏乃商朝比幹之後,當日比幹被纣王剖心處死後,其子孫紛紛逃入山林,其年長者指林為阖族之姓,從此林姓産生。宗譜上還講,孔子培育的"七十二賢人"中的林放也是林氏祖先。 根據這份宗譜,我們可以這樣設想:比幹的子孫們當年從殷都河南安陽市西北小屯村出發,跑到山東曲阜附近的某一個林子裡,他們在林中避了500多年以後,選了一個傑出青年去師從孔子,以使其後裔的血管裡能夠流淌賢達之血。
02、林氏三兄弟
林家大灣最有名的就是"林氏三兄弟"。
"林氏三兄弟"是黃岡白羊山林氏家族的第八代,林育英(化名張浩)、林育南、林育蓉。在他們的父輩時代,這還是一個殷實的家族,有水田,有染鋪,還在武漢開了一家頗具規模的布行。論輩分,林育英是林時朗的侄孫,林育南和林育容則是林時朗的孫子。"林氏三兄弟"是堂兄弟關系。
林育容衆所周知,就不多介紹了。
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英,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是在堂弟林育南的引導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為了革命事業,他幹過很多工作,辦學校、當勞工、辦工廠、上司工運。在長期的革命鬥争中,他曆盡千難萬險。林育英到蘇聯參加共産國際會議,肩負重任返國後,在同張國焘的鬥争以及抗日救亡鬥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如果不是因傷病早逝,他會有更多的傳奇。
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南是"三林"中的老二,他比林育英小兩歲,比林育容大八歲。當年他從黃岡考入武昌"中華大學"附中部之後,結識了教務主任恽代英,随即加入了由恽創辦的"互助社"。1921年6月,恽代英、李求實和林育南、林育英在他們創辦的"浚新國小"内發起成立了"共存社"。
1931年2月7日,何孟雄、林育南以及"左聯"五烈士等共24人英勇就義于上海龍華。魯迅聞訊後悲憤地寫下了《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1952年民政部門發給大灣48塊光榮牌,林家有林育英、林育南,還有在解放太原的戰役中犧牲的林育容的小弟弟林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