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赓:第一任妻子去世後,不忘妻子的家人,把妻妹介紹給了陳錫聯

愛一人就要愛她或他的全部。不知道是誰說的這句話,後來就被很多人時常挂在了嘴上,但現實的情況是,把它挂在嘴上的人卻往往不知道或不能完全知道它内含的分量。是以,有時候,“愛她或他的全部”并不一定要看那個夫妻的人怎麼去說,而是要看他或她怎麼去做。

在風雨如晦的革命歲月,先輩們立身行道,往往不會有關于愛情的豪言壯語,但卻能做到愛行合一 、無問東西,愛就愛一個人的全部。這背後是先輩們高貴純潔的品質,陳庚和王根英就是這樣一對令人敬重的夫妻。

陳赓:第一任妻子去世後,不忘妻子的家人,把妻妹介紹給了陳錫聯

1939年3月8日,那時候,已有“三八婦女節”這個節日了。1924年,為确立婦女在社會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則,我國第一個公開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在廣州舉行,鼓勵婦女堅決地走“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帝國主義和婦女自求解放的道路”,但在15年後的冀南軍區駐地,這個節日裡仍然響着激烈的槍聲。

南宮市,今河北省轄、邢台市代管縣級市,但在當時,這裡還是一個縣,為冀南軍區駐地。縣裡有個叫“前後王家村”的村子,是一二九師供給部駐地,王根英時任供給部财經幹部學校任政治指導員。3月8日這天,敵人包圍了王家村,王根英把組織給自己的騾子讓給了傷員,自己同警衛部隊一起徒步突圍,但當他們好不容易沖到村外,卻發現裝有檔案和公款的挎包沒有帶出來。怎麼辦?王根英毅然決定回村取回挎包,警衛部隊的同志們沒有攔住她,她一個人再次沖進了敵人的槍林彈雨。然而,當她取回挎包,再次突圍卻在敵人機槍的瘋狂掃射下倒下了。

同志們清楚地看到王根英倒下時的模樣,手裡拿着槍,還想朝敵人開火,挎包被她背在身後,敵人的子彈朝她射來,她的身體瞬間變成了彎曲的弧狀,似乎被敵人的子彈推着向後漂移了一下,然後就倒在村口了。組織隊伍營救,同志們看到她身上的血汩汩流淌,除了子彈留下的彈洞,還有之前與敵人搏鬥時,敵人的刺刀留下的多處洞痕,鮮血染紅了她身下的土地,也染紅了在犧牲的那一刻,被她由身後緊緊抱在了懷裡的挎包。

王根英同志就這麼走了,沒有留下一句話,她的丈夫陳庚正率三八六旅越平漢線西進,當天就收到了她壯烈犧牲的消息。手握電報,陳庚淚水滾落,當夜在日記裡寫道:“三八,是我不可忘記的一天,也是我最慘痛的一天。”随後,陳庚中斷了一個多月一直寫日記的習慣,決心要為妻子守節三年。

王根英

王根英1906年出生于上海浦東,9歲起在外商紗廠當童工,16歲頂替别人名字進怡和紗廠。1924年進思恩義務夜校讀書時,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被吸收為中共黨員。與陳庚相識是在1923年,當時陳赓在上海,公開身份是勞工夜校教員,不但課講得好,而且在講授之後還能與學員們打成一片。王根英很愛聽陳庚講課,被陳赓幽默潇灑的言語和外表深深吸引,而她的美麗漂亮和灑脫大方讓陳赓十分賞識,并對她産生好感。

陳赓是個十分聰明的人,到上海不久便學會上海話,利于開展工作的同時,也有益于結交一些朋友。陳赓時常用上海話和王根英聊天,還陪王根英去破舊棚戶區看望王根英的父母,王根英的父母也很喜歡陳赓。據說當時陳赓就對王根英進行了表白,但王根英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并沒有答應陳赓。之後,兩人匆匆作别。

1927年2月從蘇聯回到上海,3月前往武漢,在北伐軍第2方面軍任特務營營長。同年年4月出席在武漢舉行的中國共産黨第5次全國代表大會,王根英作為上海代表也出席了此次會議,陳赓決定抓住機會向她表白。在一次聽報告時,陳赓在一張紙條上寫下:“王根英同志,我愛你!我向你鄭重求婚,希望你嫁給我!”之後把紙條遞給了王根英。王根英雖然在心裡喜歡陳赓,但她并不喜歡陳赓的這種表白方式,又覺得陳赓在這樣的場合向自己表白很不嚴肅,把陳赓寫的紙條貼在了身邊的牆上,然後繼續聽報告。

沒想到陳赓不但沒有收斂,反而又遞了第二張紙條過來:根英,我愛你!我請求你做我的妻子!王根英同樣将這張紙條貼在了牆上,陳赓更來勁兒了,又傳了第三張紙條:根英,我發誓娶你為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王根英有些生氣,看也沒看就把第三張紙條和前兩張一樣都貼在了牆上。休息時,大家都圍了過來問王根英:“你這樣處理情書,到底是同意還是不同意呢?”王根英還沒回答,陳赓就搶先說:“這還不好了解嗎?她把條子貼在牆上是想讓更多人看到我向她求婚!”

王根英很不高興,對陳赓說:“你也太自信了吧!”随後又問陳赓:“你也問問你自己,我憑什麼嫁給你!”陳赓幽默地說:“你憑什麼嫁給我?這個還是簡單嘛……首先是我愛你,然後是我們都是革命同志,有感情基礎……”但他的話沒說完,王根英就轉身走了。雖然,陳赓的這次表白碰了壁,但這件事轟動了大會,周恩來知道這件事後,嚴肅地批評了陳赓,說陳赓不分場合,不懂戀愛的藝術,求愛不講政策。陳赓接受,随後周恩來和鄧穎超親自出面找王根英談話,王根英這才羞澀地答應了。就這樣,1927年5月經黨組織準許,陳赓和王根英在武漢結婚,成為一對革命夫妻。

陳赓:第一任妻子去世後,不忘妻子的家人,把妻妹介紹給了陳錫聯

新婚不久,陳赓便與王根英分别,跟随周恩來去了江西,籌措和參加了南昌起義。王根英雖在會場拒絕了陳赓,但那隻是不喜歡陳赓的表白方式,陳赓走後,他帶着對陳赓的綿綿思念一個人回到上海,和很多新婚的女性一樣,在她的心裡有着對丈夫的太多的柔情蜜意,但三個多月後,她看到的卻是一個傷痕累累的丈夫。原來,起義軍撤出南昌向廣東進軍中,陳赓于8月24日的會昌戰鬥中負了重傷,左腿中了三顆子彈,胫骨腓骨全被打斷。一路艱險,陳赓經汕頭、香港,最終來到上海治療。

王根英又喜又悲,看着重傷的陳赓忍不住哭了起來,陳赓說:“哭啥呢?死不了!”王根英趕忙說:“我這是高興的,見到你受傷的你,總比見不到你要好!”随後,陳赓進骨科醫院治療,在王根英的精心照顧下很快康複,化名王庸,在上海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隐蔽鬥争。王根英協助陳赓開展情報工作,為免敵人疑心,她帶來年幼的妹妹王旋梅、弟弟王鑫昌,四人組成一個“像模像樣”的家庭。

1931年4月,因顧順章被捕叛變,陳赓先是在上海隐蔽,不久又帶着王根英前去天津工作。這時候,他們的兒子陳知非還不足兩歲。9月,陳赓裝作一個病人,帶全家從天津乘火車繞道青島回到上海,随後,陳赓被派往鄂豫皖紅四方面軍工作,王根英帶着兒子陳知非留在滬東區工作。此時,面對離别,陳赓除了妻子心裡除了妻子,還有對兒子的依依不舍,而王根英除了對丈夫的思念,還有一份讓年幼的兒子再次見到父親的希望。

陳赓:第一任妻子去世後,不忘妻子的家人,把妻妹介紹給了陳錫聯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中共上海黨組織緊急動員起來,全力支援十九路軍。王根英組織了滬東勞工救護隊,直接開到前線服務。“一·二八”抗戰結束後,王根英回到工廠做工,她先後在香煙廠、鞋廠當勞工,繼續上司群組織勞工的鬥争。期間,全國總工會成立女工部,王根英被調任女工部部長。

經過革命風雨的洗禮,王根英的内心更加厚重并且成熟,但在她的日思夜想裡,戰火歲月為她送來的依然是一個受傷的丈夫——1932年秋天,陳赓在新集-胡山寨會戰中右腿膝蓋處負重傷,同年10月離開部隊到上海治傷。家就這樣成了陳赓最佳療傷地,回到家中的那一刻,他雖然能暫時避避戰場上的槍林彈雨,卻把殘酷的戰場痕迹帶到了家裡,傷口依然是疼痛的血流。妻子王根英接受并愛着他的全部,在為他安撫傷口、料理生活的過程中,兩人的愛情變得堅如磐石。任憑風和雨,磐石無轉移。而在這個過程中,默默照顧着丈夫的王根英更像是古詩詞名句中與磐石相伴的一株蒲葦,是絲一樣的柔軟,卻始終堅韌并且結實。

1933年,陳赓傷愈,黨組織決定他和王根英夫婦一同回中央蘇區。這對陳赓和王根英來說都是幸福的,因為它意味着結婚已有六年之久的他們可以在一起工作、學習并且團聚了,但不幸的是,在他們動身之前,因為叛徒出賣,王根英被捕,被關進了上海提籃橋監獄。陳赓逃出,來到中央蘇區,任紅軍第1步兵學校即彭楊步兵學校校長,1934年10月随中央紅軍長征,很難再有妻子王根英的消息。

陳赓:第一任妻子去世後,不忘妻子的家人,把妻妹介紹給了陳錫聯

王根英被判有期徒刑8年,後被轉送“南京第一模範監獄”,在獄中,她開展數次絕食鬥争,堅定勇敢,早就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根本沒打算活着出去,但讓她沒有想到的是,1937年經過組織營救,她被接到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之後來到到西安,輾轉雲陽八路軍總政治部和丈夫陳赓團聚。

團聚的那天是8月26日,陳赓在第二天的日記裡說,同志們為他們加菜為慶賀,組織給他們騰出了專門的住處,當晚他們互訴離情,直達深夜,沒有一點倦意,其快樂有勝于1927年武漢新婚之夕。又說:“根英在獄達4年,艱苦備嘗,在敵威迫利誘下,始終堅持共産黨員的立場,不為動搖,使我對她更加敬佩。”這就是革命人的愛情,在最苦最甜時,始終不能忘記或者說始終與之相伴的都是革命,愛因革命而情深,革命始終都貼近着彼此的心靈。

陳赓:第一任妻子去世後,不忘妻子的家人,把妻妹介紹給了陳錫聯

接下來便有了前文中寫到的王根英同志的壯烈犧牲,便有了三八成為陳庚生命中最慘痛也不可忘記的一天,以及他為妻子的守節。1943年2月,陳赓與傅涯結為伴侶,但這時的陳赓依然沒有忘記王根英,一方面是兒子陳知非還在王根英的娘家,另一方面是陳赓總想為王根英的家人做些事。但現實的情況是,王根英犧牲後,陳赓就再沒有得到王家的任何消息,直到1946年,在組織安排下,當年那個曾為姐夫、姐姐站崗放哨的隻有十多歲的王璇梅,才帶着陳知非來到了解放區,而這也是王家人自陳赓離家後,第一次得到的、确切的、關于陳赓還活着的消息。

與陳赓一起來見王璇梅和陳知非的是傅涯,在那一刻裡,王璇梅才了解到自己的姐姐王根英已經犧牲了,同樣,隻有17歲的陳知非才知道自己的媽媽王根英已經不在人世了。眼淚的相逢讓陳赓深感愧疚,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得考慮考慮兒子的前途了,同時,無論如何也該為王根英的家人做一些事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陳知非進入華北大學學習,王璇梅則進入北方大學醫學院讀書。因為王根英,陳赓一直都非常關心王璇梅,他常寫信給王璇梅,要王璇梅好好學習,在上學期間不要談戀愛。

王璇梅和陳錫聯

王璇梅非常聽陳赓的話,1949年畢業後參加了南下工作團的她,從長沙經過南京時,請假回上海看望闊别3年的母親。很巧的是,就在她要離開的前一天,姐夫陳赓也到了上海。這時,王璇梅已經27歲了,告訴陳赓自己第二天就要走,陳赓看着王璇梅,忽然想到該是給王璇梅介紹個對象的時候了。随後,陳赓想到了與自己一同來上海的陳錫聯。

陳錫聯的夫人1948年春天病故,留下一個3歲的兒子,陳赓把陳錫聯的情況向王璇梅作了介紹,王璇梅相信陳赓,答應和陳錫聯處一處。但處了一段時間,兩人并沒有什麼動靜,陳赓一邊催王璇梅,一邊又跑去找陳錫聯,還說:“人家女孩子家,你不主動怎麼行?”這樣,陳錫聯便主動來找王璇梅了,最終是在陳赓熱心撮合下,兩人順利戀愛,并于同年完婚。

陳赓:第一任妻子去世後,不忘妻子的家人,把妻妹介紹給了陳錫聯

1961年3月16日,陳赓在上海去世,終年58歲。此時,陳赓與傅涯的4個孩子均未成年,但臨行前,陳赓囑咐傅涯的卻是,要傅涯替自己照顧好王根英的母親。遵從陳赓遺願,傅涯每月都寄給王根英烈士的母親生活費,直到老人家去世。而傅涯也在這個過程中,把她和陳赓的4個未成年的孩子撫養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這更是愛一人就要愛她或他的全部,就像陳庚愛着王根英的全部、王根英愛着陳庚的全部,傅涯愛陳庚也接受和承擔了他的全部。

在陳赓去世50年後的2011年,陳赓的骨灰從八寶山革命公墓移出,按照陳赓遺願,葬回了湖南老家。與此同時,妻子王根英和傅涯的墓也遷了過來,陪伴在了陳赓将軍的左右。愛在他們的心裡早就站成了溫暖的牽手和擔當,此時以碑的姿态出現,更是一路堅如磐石的永久。傅涯同志是2010年離世的,陳赓去世後,她不僅保護了陳赓的手稿和日記等遺物,還主持編輯出版了《陳赓日記》等書籍,在軍内外引起很大反響。

陳赓、傅涯一家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