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鐘悠揚化成寺

作者:宜春釋出
晚鐘悠揚化成寺

宜春八景之化成晚鐘位于宜春市區西北郊、秀江北岸的化成岩,山勢從河岸平地崛起,海拔163米。洞幽石怪,自成岩壑,以“清奧”見稱,素來被譽為“江南一勝”和“天然圖畫”。每當漁舟唱晚,牧笛催歸之際,寺内鐘聲悠揚,頓增古樸氣氛。宋人趙善堅《化成岩》一詩,有“僧居羅上下,鐘聲答晨暮”句,故題曰“化成晚鐘”。

韓愈詩雲:“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2200多年悠久曆史的宜春城,是江西最早置縣的三大古城之一,1500多年曆史的古袁州治所。

“宜春八景”一詞的曆史稱謂始于明代。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袁州推官徐之孟對袁州珠泉倍加賞識,便在泉上建亭、甃池建橋,從此把一泓清泉辟為觀賞勝景。萬曆末年,袁州知府黃鳴喬重修樓台,建立珠泉寺,“軒豁深窅,為宜巨觀”。至此,遂與宜春台、化成岩、盧洲等連成一氣,形成“宜春八景”:春台曉日、化成晚鐘、釣台煙雨、南池湧珠、盧洲映月、袁山聳翠、雲谷飛瀑、仰山積雪。

曆經千百年的滄桑,如今走近化成岩,人們依稀還能聽到悠揚的鐘聲。

1 衛公點化 折桂蟾宮

唐初,在山的半腰處建有化成寺。寺坐北向南、依山面水。公元835年,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在朝廷牛李黨争中落敗,幾經遭貶而來到袁州做了一名長史。這位失意的朝廷命官無意于這樣一份閑職,幹脆寓居于城北郊的化成岩,終日讀書吟詩,修心養性。有袁州學子盧肇、易重諸人,慕其學問人品,常去拜谒問候,請教學業。

後來,李德裕官複原職,重新當了宰相。盧肇、易重等人也分别于會昌三年和會昌五年前去赴試,結果,盧肇成了江西的第一個狀元,易重則成了江西的第二個狀元。蟾宮折桂的喜訊頻傳,不僅讓世人驚歎,也讓宜春人從古代一直自豪到了今天。

宜春人總是向五湖四海的朋友講述這個穿越千年而曆久彌新的故事。長久以往,李盧之誼作為一種典範,早已成為了一代又一代宜春讀書人的期待。至今,“李衛公讀書處”的碑文仍然清晰奪目。

化成岩的名字來自于清乾隆年間楊應瑤的一篇文章《複修化成岩李衛公祠碑》:“袁之文章節義自肇始,公(李德裕)實成之……公之作新僻壤,振拔士類,其過化存神,成就斯郡,其淺鮮哉!”後來宜春人就以其“過化成就”之德,名其所居山岩為“化成岩”。

“夢回先秦”沒有觀乎宜春這段人文,也就化成不了化成岩的含義。

這段曆史在李木子先生的《宜春古今談》中有記錄:“唐朝宰相李德裕左遷宜春時,曾在岩旁古刹裡讀過書。他在那裡既寫文章,‘昭諸史冊’,又‘拔士類’,指點宜春盧肇等人攻書作文。後來,盧肇還跳龍門,中了狀元。這樣,‘其過化存神,成就斯郡者豈淺鮮哉!’因而那裡的‘一丘一壑’,都因為李德裕的聲望而‘增重’,‘以化成名岩而終不可谖也’。”谖,音宣,“忘記”的意思。

2 累經修葺 開化信衆

為紀念名賢,宋紹光十九年(1149年),州判汪應辰首先立祠供奉;元延祐間(1314-1320年),鎮守萬戶那海刻李德裕像于岩下石上,并建祠宇,匾曰:知李;明萬曆五年(1577年)知府鄭淳典又加修葺,增立山門,匾曰:化成岩。

此後還建立妙峰、仰止、振鹭、倚岩、翠霭、妙高、介休、語石、保安等軒于岩上,建高塔于岩頂,飛檐碧瓦,朱牆花牖。後毀于兵燹。千百年來,過境名賢,在鄉宿學,登臨攬勝,俯仰遺迹,形諸題詠,幾近百章。

自唐以來,僧人亦在上岩建佛寺,曰開化院;下岩曰惠明院。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開化複修。清康熙初僧人念融重建,知府李芳春題額曰“贊化裁成”,後遂稱“化成岩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同知楊應瑤改建為清音閣,祀李衛公。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僧人募建關帝殿,增建東曰敬業堂,西曰面壁軒。直至建國時,仍有僧尼看守。

明時曾有一尼在此修行,俗姓錢,名素琴。其父曾在高安為官,因虧空官銀不得不破家賠償,故而緻其女墜入歡場賣笑。後遇宜春縣舉人唐大年,兩情相悅,遂嫁為小妾。唐大年去世後,錢氏攜一小婢出家為尼,法号達禅,栖身于宜春城西觀音庵(舊址在老汽車站附近)。

唐大年的童年舊友李某不忍,遂募數百金,修葺化成古寺,以為達禅淨修之所。達禅會些武功,乃唐大年所授。

達禅喜詩詞書畫,曾手繪“新篁滴翠圖”立軸一幅,懸于寺壁,上題句雲:“借來千點湘妃淚,寫就新篁竹數枝。”透出其悲怆痛苦的内心世界。達禅之徒萍鄉寶積寺方丈來宜春,曾在寺殿後牆嵌石書聯一幅,以感念這位才貌雙絕的尼姑,雲:“化度憶前遊,數月依栖,每聽鸾音開我達;成全思此日,三壇說法,敢希龍女證心禅。”聯語句尾,嵌入“達禅”二字,并镌款雲:“達禅大士淨修化成古寺,一心苦行,超人信仰,年近七十矣。”

3 化成名号 衆說紛纭

化成岩的名字始于何時,一直是衆說紛纭。

一種說法是五代十國時,一位雲遊和尚在此小憩,看到山雖蔥茏,卻無奇石,便連夜從各地趕來鳳凰、仙鶴、虎、牛、馬、羊等,用手一點,讓其化成石頭。後人感念其點化奇石之功,便以化成名之。這多少有些臆想之嫌。

第二種說法則是以李德裕點化成就盧肇等人的恩德,取名化成岩。

第三種說法是,化成岩其實叫花城岩。說的是王母娘娘生日那天,各路神仙紛紛準備祝壽的禮品,隻有神筆馬良得道之前家中貧寒,得道之後仍是一無所有,無禮可送,急得他團團轉。

鐵拐李大仙見馬良無計可施,就給他出了個主意,畫幅山水畫相送。畫幅畫對神筆馬良來說當然不是什麼難事。于是,馬良就雲遊各地,遍訪名山大川。當他來到宜春時,發現化成岩這個地方山清水秀,于是就把這裡的山水畫成一幅彩墨圖。

王母娘娘生日那天,馬良将畫獻給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看大加贊賞,問馬良畫的是什麼地方,馬良就如實說了。王母娘娘說:“下屆也有這麼美麗的地方,真難得,索性讓它錦上添花更好看。”随即命仙女向宜春化成岩撒下無數的花朵。這樣一來,化成岩更加美麗,從此這裡就叫花城岩。

後來,人們說走了音,把“花”讀成了“化”,花城岩便成了化成岩。無論哪一種說法,人們都希望給這座小而幽雅的土山賦予更多的人文色彩。

自唐初有僧人在岩上建立開化寺以後,化成岩一直香火不絕。南宋嘉定年間曾因破敗而一度重修,但後又頹廢。直到清康熙初年,一個叫念融的僧人又将其重建,袁州知府李芳春題額曰“贊化裁成”。從此,佛寺便改稱化成岩寺,一直延續至今。其後又有僧人募建了關帝殿、敬業堂、面壁軒等,悠遠的晚鐘聲遂又萦繞在秀江橋頭、袁水之濱了。

來源:宜春市廣播電視台 記者劉建赟綜合整理

編輯:何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