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國巴比松派畫家,米勒的最著名的傑作《晚鐘》賞析

作者:清韻逸品

法國巴比松畫家,米勒最著名的傑作《夜鐘》欣賞

法國巴比松派畫家,米勒的最著名的傑作《晚鐘》賞析

晚禱(《三鐘經》)

讓-弗朗索瓦.米利特報道

年份: 1857-1859

繪畫:油畫。帆布 布面油畫

尺寸: 55 x 66 厘米

寄件人: 奧賽博物館,奧西畫廊,巴黎,法國

《晚禱》顯示,一對農民夫婦在暮色中聆聽遠處教堂的鐘聲時祈禱。米勒本人曾強調,這幅畫的情緒主要是表現鐘聲。因為當他畫晚禱時,他回憶起小時候在田裡幹活的時候,每天晚上鐘聲響起,他的祖母停止工作,為可憐的死者祈禱。宗教就其本質而言是"鴉片的精神",但在誠實的工作者中,信仰是"追求道德",即"向善",他們真正相信"人不僅依靠面包生活",而且依靠第一理想支援。他們認為統治階級的貪婪是無恥的,違背了"上帝的旨意"。他們沒有看到,當宗教勸說人們和平地生活時,它實際上是在捍衛剝削者的利益。但從勞動者自身的言行和苛刻的方面,展現出他們品格的優秀品質。

《晚禱》正是因為它深刻地反映了這樣一個複雜的沖突,因而具有長遠的魅力。在螢幕上,夕陽,一對工作了一整天的農夫夫婦,聽到遠處教堂的鐘聲響起,把工作計劃丢在手裡,低頭默默祈禱。畫家們努力描繪他們的虔誠,我們被他們的簡單和誠實所感動。但畫中反映的真實生活告訴人們,他們虔誠的結果是什麼——破舊的工具,破舊的衣服,兩小袋洋芋,在無盡的大地背景下,他們是如此的孤立。晚禱的主題不僅是對命運的謙卑和溫柔,更重要的是,人們記住了地球為養育萬物農民而付出的辛勤勞動和汗水。米勒在法國繪畫中樹立了一幅真實反映農民日常生活和辛勤工作的新風俗畫,《晚禱》是這部傑作的主題。

作者介紹

讓-弗朗索瓦·米萊特(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是現代法國繪畫史上最受喜愛的畫家。他簡單而親密的藝術語言尤其受到法國農民的歡迎。他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就表現出繪畫天賦,并受到老師的鼓勵學習繪畫。代表性作品包括:《播種者》(1850年)、《牧羊人的女孩》(1852年)、《尖峰拾取者》(1857年)、《夜鐘》(1859年)、《扶手的男人》(1863年)、《喂食》(1872年)、《春天》(1873年)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