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車臣默爾根哈敦:新疆草原上的女英雄,和清軍一起戰鬥,是蒙古人

格登山在昭蘇縣以西60餘公裡處,“格登”是蒙古語“腦後骨高”之意,形容此山拱起如後腦骨。林則徐有詩:“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馬看。”勒馬回首,林公内心充滿眷戀之情,不僅有山河的風景,更有英雄的事迹。

在格登山上,有一座碑,平定準噶爾勒銘碑,立于1761年,是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曆史見證,具有較高的曆史價值,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正是這座碑讓格登山聲名遠播。乾隆在碑文中說:“漢置都護,唐拜将軍,費賂勞衆,弗服弗臣。既臣斯恩,既服斯義,勒銘格登,永诏億世!”他将自己的功績與漢唐在西域的作為做了對比,認為自己更高一層,既收複了疆土,更收複了人心。

我們不對這種“對比”做評議,隻想說這碑背後的幾位英雄,兩個男英雄和一個女英雄。

車臣默爾根哈敦:新疆草原上的女英雄,和清軍一起戰鬥,是蒙古人

清統一準噶爾之戰長達近70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才宣告結束,其中一場戰役是非常有名的,即平定達瓦齊中的格登山之戰。這中間出了個大英雄阿玉錫。1755年,五萬清軍出師伊犁,參加平定準噶爾之役,準噶爾部總台吉達瓦齊率近萬人退守格登山。阿玉錫帶了一支隻有20多人的騎兵隊伍前往偵察,傍晚時分,他們到達格登山山頂。當看到格登山軍營内的混亂局面,阿玉錫決定來個奇襲。

車臣默爾根哈敦:新疆草原上的女英雄,和清軍一起戰鬥,是蒙古人

史書裡說,阿玉錫和那些偵察的勇士們“拍馬橫矛,搴纛大呼,槍矢并發,聲震山谷”,最終“擒獲大小首領二十餘人,降者六千五百人,達瓦齊率殘部落荒而逃”。20多個人,能讓一支萬人的軍隊潰敗,還捉住了其中的六千多人,無疑是戰争史上的奇迹了。對此,有人說,就是捉六千多隻羊,阿玉錫他們也得花一陣子工夫,但他們卻在瞬間完成了這一壯舉,顯得非常不可思議。我們要說的是,羊與人的不同在于人會投降,而羊不會,捉羊,羊要上蹿下跳、到處亂跑,但人可能就不會了,隻要舉起雙手即可。

阿玉錫他們聲震山谷的“大呼”,吓破敵膽,也便成了大英雄。事後,乾隆禦筆題寫長詩,其中幾句是這樣的:“神勇有如阿玉錫,知方亦複如報恩。今我作歌壯生色,千秋以後斯人聞。”阿玉錫的形象也被郎世甯作成《持矛蕩寇圖》,懸挂于紫光閣,列入平準五十功臣之中。

車臣默爾根哈敦:新疆草原上的女英雄,和清軍一起戰鬥,是蒙古人

與阿玉錫相比起來,有一個人比較沉默,他沒有吼,但在青史中亦留下了英名。他的名字叫博爾濟吉特·班第,蒙古鑲黃旗人,官學生出身,曆任内閣學士、兵部侍郎、湖廣總督、兵部尚書。乾隆二十年(1755年),被授予定邊将軍之職,領兵西征準噶爾。

沒有疑問,班第是阿玉錫的上司,史書裡說,當年四月,班第率軍至博羅塔拉(今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得知達瓦齊在伊犁無備,令軍急進,攻克伊犁,緻使達瓦齊以萬人保格登山。阿玉錫出場後,史書裡的描述是這樣的:達瓦齊以萬人保格登山,侍衛阿玉錫以二十馀騎擊之,驚走。上(皇帝)獎班第功,封一等誠勇公,賜寶石頂、四團龍補服、金黃縧朝珠。班第以伊犁厄魯特生計甚艱,不足供大兵。

車臣默爾根哈敦:新疆草原上的女英雄,和清軍一起戰鬥,是蒙古人

這時候,英雄“驚走”敵兵,清軍雖殲滅了準噶爾部軍隊主力,但其統帥仍在草原上的艱難度日,班第還想着大軍要吃什麼,下一步的仗怎麼打。直到當年六月,僅帶家屬和少數親信翻越天山達坂向南逃竄的達瓦齊,被烏什的維吾爾族首領霍集斯捕獲,押解至清軍大營,班第才松了一口氣。

其後,達瓦齊被獻俘京師,班第被留在了草原。表面上,強盛數世紀的準噶爾汗國已經滅亡,蒙古貴族及其後裔在天山南北地區長達五百餘年的統治也已結束,但到了八月,事情又來了。原因是“上察阿睦爾撒納有異志,令班第嚴限制”,而這個阿睦爾撒納也最終反了,把變亂複起的苦難再一次帶給了草原,使清廷不得不組織第二次遠征伊犁。

車臣默爾根哈敦:新疆草原上的女英雄,和清軍一起戰鬥,是蒙古人

阿睦爾撒納是誰?清朝厄魯特蒙古輝特部台吉,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外孫。曾助達瓦齊襲殺喇嘛達爾劄奪取汗位,不久又與達瓦齊發生火并,被擊敗。為借助清軍之力翦除政敵,歸附清廷,被封為親王。1755年,清軍征伐達瓦齊時,任定邊左副将軍。

達瓦齊被擒後,阿睦爾撒納的野心瞬間膨脹了起來,以“總汗”自居,迫不及待地發動了新的叛亂。朝廷以入觐為名,準備将他召入内地,将其剪除,但他走到半道上卻殺了回來。班第以五百人應戰,最終被包圍,班第拔劍自刭。英雄的故事在這裡成了馬革裹屍,清史中說,“喪還,上親臨奠”,為後五十功臣首。

車臣默爾根哈敦:新疆草原上的女英雄,和清軍一起戰鬥,是蒙古人

吼或者不吼,阿玉錫與班第都是留下名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有一位女英雄卻沒能留下名字。這位女英雄是車臣默爾根哈敦,哈敦是王後的意思,車臣默爾根意為聰明、智慧,但這是她的尊号。最終陪伴班第将軍的那五百士兵中有一百人是她派出的。

車臣默爾根哈敦的丈夫叫達什達瓦。1746年,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統治集團内部為争奪統治權發生了持續不斷的混戰,達什達瓦和他的兒子圖魯巴圖也被卷入了這場混戰,結果兩人都在混戰中被殺。其後,達什達瓦的部衆集于其妻的統轄之下。這支部衆近萬人,能夠上馬參加戰鬥的約有2000人,成為各派勢力拉攏的對象。

車臣默爾根哈敦:新疆草原上的女英雄,和清軍一起戰鬥,是蒙古人

達瓦齊被消滅後,阿睦爾撒納也盯上達什達瓦的部衆,首先提出要娶達什達瓦的女兒做自己的妻子,但被達什達瓦的妻子拒絕,随後又提出讓自己的外甥來管理達什達瓦的部衆,再次被達什達瓦的妻子拒絕。即便如此,阿睦爾撒納仍不死心,時常采取恫吓等手段來威脅達什達瓦的妻子,讓達什達瓦的妻子看清了他的險惡用心。

班第被圍後,達什達瓦的妻子堅定地與清軍一起戰鬥,派出100騎兵前往解圍,但這杯水車薪的兵員,最終隻能與班第将軍一道戰死。其後,達什達瓦的妻子覺得僅靠達什達瓦的部衆根本無力回天,為擺脫全族人被阿睦爾撒納吞并,決定趁亂轉移,向着清廷在東疆地區的西北大營巴裡坤前行。一個女人帶領着一支部衆跋山涉水的艱難由此開始。阿睦爾撒納聽到消息,先後兩次進行圍截,但卻沒能阻擋達什達瓦部轉移的腳步,達什達瓦人的戰刀是以被鮮血染紅。

車臣默爾根哈敦:新疆草原上的女英雄,和清軍一起戰鬥,是蒙古人
車臣默爾根哈敦:新疆草原上的女英雄,和清軍一起戰鬥,是蒙古人

到達巴裡坤後,達什達瓦的妻子和部衆受到了當地官員的熱情接待。因為達什達瓦人的遷移同時是場反對分裂的正義行動,朝廷除了撥調大批銀兩、牛羊、茶葉接濟他們,給他們嘉獎外,乾隆還派出欽差封賜達什達瓦的妻子為“車臣默爾根哈敦”。雖說,由于年代遠久,達什達瓦的妻子這位巾帼英雄的名字卻被遺失在了草原上,但“車臣默爾根哈敦”這個封号卻永遠活在達什達瓦人的心中。

(本文圖檔本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西部人文地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