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遷為什麼恥于當比丞相地位還高的中書令

文/王國棟

漢武帝晚年,不知道是良心發現還是哪根筋不對,重用提拔了被他實施了宮刑的司馬遷,任命其為中書令。中書令以前的官制中沒有,是漢武帝新創的一個職務,主要工作就是幫助自己處理公文、起草頒布诏書,上朝時的班次在丞相之前,是一個既有權力又非常榮耀的高職。但是司馬遷卻不領漢武帝的情,多次上書辭職。太史公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司馬遷為什麼恥于當比丞相地位還高的中書令

根據史書記載,司馬遷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書令。或許現在的曆史愛好者不清楚中書令是個什麼樣的職務,那小編就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中書令是漢武帝晚年創立的一個全新職務,一般由宦官擔任此職,專門負責輔佐皇帝管理、處理公文,有權向皇帝面呈密事,并且掌管诏書撰寫、頒布,位在丞相之上,是一個非常有實權的職務(中書令是皇帝與外界的傳聲筒,是皇帝的私人秘書兼官方發言人,能夠天天和皇帝粘在一起,想不升官發财都難)。東漢初年,出于皇帝對中書令的忌憚,廢中書令一職。三國時,重新設立中書令,由皇帝親信的大臣或宦官擔任,地位相當于皇帝的私人秘書。

司馬遷為什麼恥于當比丞相地位還高的中書令

隋朝時,中書令正式歸入宰相一列,專門由皇帝親信的大臣擔任,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事。但隋朝中書令的官品僅僅為正三品,是一個權力大而品級低的職務。唐朝中葉,中書令官品調整為正二品。北宋時,将中書令提升為正一品,但屬于虛職,隻贈予親王和年老有功的宰相。真正讓中書令這個職務大放異彩是在元朝,中書令不但是名副其實的宰相,而且是首相,實際權力僅次于皇帝,皇帝不在位時,中書令可以代行皇帝職權。有鑒于元朝中書令位高權重,禍亂朝綱,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沒有廢除中書令一職,但刻意淡化了中書令的職權,使中書令雖有宰相之名,卻沒有宰相之實。至最後一任中書令胡惟庸被誅殺後,中書令一職被正式廢黜,退出曆史舞台。

司馬遷為什麼恥于當比丞相地位還高的中書令

從中書令的職權和官秩來看,設立的那一天開始就是朝廷重臣。能夠位列丞相之上,這份榮耀按理也稱得上光宗耀祖了。但是我們的太史公可不這麼想。他認為漢武帝設立這麼一個閹人才能擔任的職務,是在侮辱自己的人格。我司馬遷堂堂七尺男兒,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就因為幫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就被處死,最後為了撰寫《史記》,不得不以宮刑替代死刑。現在皇帝竟然把我當閹人看待,讓我擔任閹人才能擔任的職務,我覺得丢人,我不想幹。司馬遷說到做到,多次上書辭中書令一職。漢武帝一開始還極力挽留,不批辭呈。後來被司馬遷糾纏煩了,也就順水推舟讓太史公回家養老去了。但事實上漢武帝任命司馬遷為中書令,還真沒有侮辱他的意思。司馬遷棄職後,接任中書令的人是酷吏張湯的兒子張安世。張安世輔佐漢昭帝劉弗陵一十三年,為官清正廉明,拜富平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