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君王一朝臣,每一代帝王再睿智、再賢明,能統治起一個國家都不隻是靠他自己,而是離不開他手下的一批能臣虎将,大臣官員們希望自己的畢生所學能夠輔佐明君,能夠實作自己的政治抱負,能夠報效國家。帝王們根據他們不同的能力特點,知人善用,這是個互相促進的關系,這樣才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條件。
我們今天所說的這位君王,他的手下就不缺文臣虎将,而且随便一個都是叫得上名字的人物,其中光唐宋八大家就占了六個,作為皇帝的他差點就淪為背景闆了。他就是宋仁宗趙祯。

聽他的這個廟号"仁宗"就知道他應該是個仁慈賢明、好脾氣的皇帝,事實也确實如此,用"仁"這個字形容他最合适不過了,而且他的治國理念也是如此,但這樣也是有弊端的,他做事不夠果斷,還有些軟弱。
比如慶曆新政,大家一定有學過《嶽陽樓記》吧,開篇第一句就是"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推行新政的官員們最後大部分都被貶黜,這是為什麼呢?北宋建國後,冗員冗兵冗費問題漸顯,造成了後來積貧積弱的情況,另外邊境戰争不斷,民間起義頻發,看似繁榮的國家其實危機四伏,是以以範仲淹、富弼等為首的官員向皇帝提出要進行改革,剛開始皇帝确實也聽取了這個建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這場改革最終因為觸犯到了官僚階級的利益最終失敗了,提議改革的這些文臣也遭到了貶谪。
這樣看來宋仁宗這個皇帝似乎很平庸,但既然作為一朝君王肯定是有過人之處的,而且人家背景過硬啊,身在帝王之家,資本雄厚,拼爹拼得過,拼媽也拼得過,談到他的母親這裡就得細說一下了。
趙祯的生母是李氏,但當時的皇帝寵信劉氏,還想封她為皇後,但劉氏出身卑微且之前還嫁過人,直接冊封恐不能服衆,是以才想到了這招,如果李氏生了皇子,就對外假稱是劉氏所生。就這樣劉氏順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後之位。
劉氏雖為女子,但她的才略一點也不輸男子,她常常陪伴皇上左右處理政事,皇上也很信任他,但後來皇上病重,她的野心便藏不住了,漸漸開始掌握朝政,皇上自然也知道此事,是以就讓此時的太子趙祯監國。但他的這一舉措并沒有遏制住劉氏,當時的太子年幼,直至皇上駕崩時,太子也才十三歲,是以政事方面還是劉氏在掌控。
但也多虧了劉氏才保住了趙祯的皇帝之位,為什麼這麼說呢?趙祯登上皇位,有一個人是有些怨恨的,那就是八賢王。
這個八賢王是仁宗的叔叔,也就是仁宗父親真宗的弟弟,當時他是很受重視而且有機會争一争皇位的,弟即兄位也不是沒有先例,在真宗病重時,他以探病為由進宮住了多日,弟弟照顧生病的哥哥,兄弟情深,這樣的理由也挑不出什麼毛病,朝中大臣都很擔心他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卻也想不到什麼辦法把他支走,就在大臣們都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劉氏心生一計,她叫來太子少傅李迪,兩人商量了一個計策,這一天八賢王需要熱水,侍從準備好正要端去時,李迪叫住了他,拿起桌上毛筆在盆中一攪,八賢王看到一盆黑水,還以為有人下毒想害他,吓得馬上走了。
僅僅一滴墨就解決了當時的危機,劉氏确實很聰明。但八賢王也不是省油的燈,劉氏病逝後,他告訴仁宗并非劉氏所出,生母是李氏,而且李氏死得蹊跷。仁宗本就是個孝順的孩子,聽到這話,悲痛不已,停朝多日,為母親哀悼,還寫下自責書,并為母親追谥。後來他提拔母家,還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自己母家的表弟,但同時也造成了女兒的婚姻悲劇。
上文所說的這些事情在電視劇《清平樂》中都有所展現,雖然電視劇演繹的并非史實,但對于大家了解這段曆史還是有所幫助的,對于這段曆史中的每一個人物我們都應該多角度去分析,我們看看劉氏的野心,但也有她的機智,我們看到仁宗的平庸,也應該看到他的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