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是中國境内白種人民族,會說兩種語言,被誤認為雅利安人後代

人類最早在帕米爾高原的“告别”,意味着大家都離開了那裡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比如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主體在中亞,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烏茲别克斯坦等國和地區,中國境内的塔吉克族隻要聚居于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為塔吉克斯坦的主體民族,中國境内的塔吉克族人口約為5萬餘人。

這是塔吉克族的人口分布,對于塔吉克族的人類與語言,今天的是這樣定義的: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民族語言為塔吉克語,包括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兩大方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

他們是中國境内白種人民族,會說兩種語言,被誤認為雅利安人後代

色勒庫爾語是塔什庫爾幹塔吉克居民日常生活中進行交際的主要口語,使用色勒庫爾語的塔吉克人數約3萬多人,使用瓦罕語的人數約1萬多人。但奇怪的是,這兩種語言很難通用,因而也便讓我們有了這樣一種設想:

色勒庫爾語是本身的語言或者是更早操持的語言,而瓦罕語則是後來的影響與介入。色勒庫爾語亦稱作薩裡庫爾語、薩雷闊勒語,意為“高地”,拼音轉寫為Selekur,英語作Sarikoli,這個詞與出自“塔吉”一詞的“塔吉克”,似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塔吉”一詞為“王冠”之意,“王冠”也有“高”的意思,地位的高度。

色勒庫爾語的詞彙和其他東伊朗語言很相近,并表現出和西伊朗語言(如波斯語)的一些相似和不同之處,沒有官式的書寫文字,在中國亦被稱為塔吉克語,但與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語并不相同。因為,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語就是波斯語,隻是在中亞地區被稱呼為塔吉克語,是以,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語被歸入西伊朗次語支。

一個民族所操的兩種語言,就這樣被人為地劃入了一個語支,或多或少都有些粗暴,更準确地說應該是一種模糊曆史的堅硬存在。

他們是中國境内白種人民族,會說兩種語言,被誤認為雅利安人後代

瓦罕語,别稱瓦罕話、瓦汗語、瓦罕方言等,語言歸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在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北部的坎巨提、那格爾,塔吉克斯坦東南以及阿富汗斯坦東北的瓦罕走廊一帶通用。了解瓦罕語的來路最直接也最好的辦法即是了解一個地理學上的名詞——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是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的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整個走廊東西長約300公裡,南北最窄處僅15公裡,最寬處約75公裡。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隻有92.45公裡。

曆史上,這裡及帕米爾高原曾為中國領土,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華夏文明與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東晉高僧法顯、大唐高僧玄奘和西域佛經漢譯創始人安息高都曾經過這裡去印度研究佛法。唐朝,中國設定“蔥嶺守捉”,其管轄範圍是整個新疆西部地區,包括帕米爾。

1759年,清朝政府在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木叛亂後,統一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鞏固了帕米爾在中國版圖中的法律地位。清朝政府長期在帕米爾地區設官、駐軍鎮守,并一直對帕米爾地區行使有效管轄。但到了中日甲午戰争前夕,中國清朝政府無力西顧,最終使這一地區遭到瓜分。

他們是中國境内白種人民族,會說兩種語言,被誤認為雅利安人後代

文化或者說是文明的交流和交融,以最古老最本真的方式展現在了一個民族的語言中,塔吉克族所操的瓦罕語就是這麼來的。塔吉克族很早的時候就分布在中國天山以南的許多地方。以後,“塔吉克”逐漸成為這一地區人民的民族自稱。繁衍生息在新疆廣大地區的塔吉克人,和不同時期從帕米爾西部東遷并定居塔什庫爾幹一帶的塔吉克人,是中國塔吉克族的先民。

今天,有很多網友都說,中國56個民族中,塔吉克族是中國唯一操伊朗語族語言的民族,又說烏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是雅利安人後代。把烏孜别克族的内容留在以後,單就塔吉克族我們始終認為這種說法是欠妥的:首先是塔吉克族用兩種語言,且很難相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真相。這在前文中已經基本述說清楚了。其次是在帕米爾高原、中亞和中國新疆,談所謂的雅利安人,本身就是一個空泛和虛無的概念,就是以種族來過分強調民族的作法和說辭。

現代人類基因圖譜基本上解說或者證明了世界民族的遷移史,也推翻了以往看來是真理的東西。一份由美國人研究出的世界人種基因圖譜(Y染色體)表明,斯拉夫人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在印度操印歐語系的民族之中,雅利安基因占到了39.5%。

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遊牧民族,遷移至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這些人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這就是印度古文獻中提及的雅利安人,他們往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最終古雅利安人和古達羅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體征獨特的南亞次大陸人。

他們是中國境内白種人民族,會說兩種語言,被誤認為雅利安人後代

考古學也證明了這一點:1987年的時候,位于烏拉爾山脈南部的也裡可溫(Arkaim)峽谷本來是要被水淹沒的,因為當地政府準備在那裡修建一座巨大的水壩以蓄水灌溉幹旱地區,數以百萬計的工程毫無原因的停工了。科學家在峽谷中心發現了奇怪的環,當地政府就允許考古學家用12個月的時間發掘這一地區。

當最終發掘完成時,科學家們被這個同埃及和巴比倫有着同樣曆史的也裡可溫驚呆了:負責烏拉爾地區考古探險的專家表示,所獲得的發現結果似乎是難以置信的。居住在也裡可溫的居民,代表着古代印歐文明的最為特别的分支,成為雅利安文明。

這些人可能來過中國新疆,可能和中國史籍裡的塞人有一定的淵源,但中國史籍的塞人稱謂一定是很科學的,因為即使來過也被塞人同化了,再叫雅利安人已經毫無意義了。是以,我們認為塔吉克族是中國史籍裡塞人的後代,至少當下在中國的塔吉克族是這樣的。

位于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縣城以南約70公裡的卡拉其峽谷中,有一處曆史名勝——公主堡。它前臨奔騰咆哮河水如墨的塔什庫爾幹河,後倚高聳藍天的皮斯嶺達坂,突兀高聳,險峻挺拔,有城垣、重門、地穴和石室,古堡所在山頭山勢峻險,北側有山溝可通皮斯嶺大坂,海拔4000米,是絲路南道上的咽喉,也是一個有着非常故事的地方。

從這裡前行,過瓦罕走廊三橋,逆明鐵蓋河行駛約十餘公裡,便可看到——中外著名的明鐵蓋達坂,處雪山高聳,冰川形成的冰舌直瀉山下。在海拔4200米的羅布蓋孜溝的山坡上,“玄奘取經東歸古道”紀念碑。通往明鐵蓋達坂的羅布蓋子溝的山坡上,矗立着“玄奘取經東歸古道”紀念碑。

他們是中國境内白種人民族,會說兩種語言,被誤認為雅利安人後代

兩千多年以前,西漢王朝在西域設定“西域都護”,就使帕米爾東部的部落與中央王朝确立了行政上的從屬關系。其後,前往大月氏、安息等國的使節和商人不斷經過帕米爾地區,帕米爾成為古代“絲綢之路”上東西交通的必經之路,使得塔吉克族和漢族等兄弟民族之間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促進了塔吉克族古代社會的發展。

大約公元2、3世紀,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族先民們建立了朅盤陀國。“朅盤陀”一詞在東部伊朗語中意為“山路”或“山間平地”。 朅盤陀地處絲綢之路的孔道關隘,對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起着橋梁作用。唐朝時,玄奘經過這裡時,曾聽到一個動人的故事:當地的渴盤陀國王自稱至那提婆瞿坦羅,意為“漢日天種”。

傳說曾有一位波利斯國王,娶了一位漢族公主。迎親隊伍回到這裡,因戰亂遇阻,找到一處孤嶺危峰住下,周圍嚴密禁衛,任何外人不能上山。不想過了3個月。公主卻有了身孕。迎親使團十分惶懼。據公主貼身侍女稱,每天中午,有一個俊偉男子從太陽中騎馬下來與公主相會,緻使公主懷孕了。

怎麼呢?上述說法肯定是波斯王子不能接受的,而公主也不可能挺着肚子回到娘家。于是,使者和衛兵就地安營紮寨,在山頂上“築宮起館”,把公主正式安頓下來,并擁立為王。使者和衛兵則在山崗附近的帕米爾高原上就地開荒種糧。第二年,公主生下一個相貌偉岸的男孩,自此以後繁衍生息,成為玄奘途經時“朅盤陀國”的祖先。

他們是中國境内白種人民族,會說兩種語言,被誤認為雅利安人後代

“漢日天種”這個名字很有意思:朅盤陀國王因母是漢族人,父乃日天之種,故為此名。傳說在這裡不僅道出了過去生活在這一帶的民族對于太陽的崇拜,也反映出了古代塔吉克族與漢族人的交流融合。

曆史上,塔吉克族根據帕米爾高原有山、有谷、有水的地理特點,利用帕米爾牧草豐茂,水源充沛的自然條件,在高山牧場上放牧牲畜,在低谷農田中種植莊稼,形成了農牧結合,以畜牧業生産為主,兼營農業的格局。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裡,分布着塔吉克族的村莊和田園。牧業生産和廣種薄收的農業經濟形成了村落零散的狀态,戶與戶之間距離也較遠。塔吉克人每年春天播種青稞、豌豆、春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着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周而複始,過着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他們曾經信仰過祆教、佛教等多種宗教。

朅盤陀國在我國塔吉克族曆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據《大唐西域記》及其它史料的記述,朅盤陀國在當時塔什庫爾幹及其周圍地區開挖管道,興修水利,大力發展灌溉農業;修建驿站及免費提供過往行旅住宿的房舍,以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修建城堡、城市,社會文化也得到相當大的發展。在南北朝時期國力最為強盛,都城周圍約十餘裡,還環繞着12座城堡。當時,朅盤陀國建築了10多座寺院,僧侶達500人之衆,國王還恃武力,從鄰邦“請”來當時号稱“四日照世”之一的名僧童受,并為他修建了“台閣高廣,佛象威嚴”的寺院,使朅盤陀成為這一地區小乘佛教中心。

他們是中國境内白種人民族,會說兩種語言,被誤認為雅利安人後代

約10世紀,塔吉克族開始信仰伊斯蘭教。公元11世紀在著名的塔吉克詩人和伊斯瑪儀派的傳教士納賽爾·霍斯魯的勸說下,開始遵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個支派——伊斯瑪儀派。塔吉克族的宗教活動較少,清真寺也很少。部分老人每天在家中作兩次禮拜外,一般群衆僅在節日進行禮拜。

宋元之際,塔什庫爾幹被稱為色勒庫爾,朅盤陀的後代也随之成為色勒庫爾人。塔吉克族的口語色勒庫爾語的名稱就是因為這個地名而來的——位于帕米爾高原東部,為朅盤陀國故地,是塔吉克族聚居區。在元朝的史籍裡也作撒裡桓或撤裡黑昆,黑是北方的意思,昆即昆侖山。

清代以前,由于地理環境等因素,塔吉克族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畜牧業、農業生産都比較粗放,生産水準長時期地停滞在比較低下的狀态。由于缺乏鐵器,塔吉克族一直使用帕米爾特有的、體型高大的野羊犄角來犁地。

清初,色勒庫爾回莊與喀什、葉爾羌等地的貿易交換逐漸開展,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糧食、棉布、鐵器等生産和生活必需品輸入塔吉克族地區。尤其是在漢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人民的幫助之下,塔吉克族在改進耕作方法、興修水利、畜産品加工、繁殖牦牛、大尾羊等技術方面,都有了較快的提高。

1949年12月,五星紅旗插上了白雪皚皚的帕米爾高原,塔吉克人民從此真正開始了光明、幸福的新生活。1954年,塔什庫爾幹自治區成立,1955年改自治區為自治縣。在其他的塔吉克族聚居地,也都先後建立了塔吉克民族鄉。

他們是中國境内白種人民族,會說兩種語言,被誤認為雅利安人後代

在塔吉克的村莊裡,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厚而結實。頂部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稭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靠近牆角。頂部中央開天窗,通風透光。牧民夏季上山放牧,多住氈房,或在牧場築土屋。家庭形式是家長制的大家庭。男性長者為一家之主,家庭成員的生産活動和生活都由家長作主安排。在塔吉克家庭裡,嬰兒出生是件大喜事。凡是生了男孩,要鳴槍三響或大喊三聲,祝願其長大後英武有為;生了女孩則在其頭下放一把掃帚,祝願其長大後善理家務。

塔吉克族有尊重婦女的優良傳統。如果一起到某人家去做客,或者參加婚禮、葬禮、拜節等,主人将來客中年齡最大的婦女視為最尊貴的賓客,進門要請她先進,其他人則按先女後男、先大後小的秩序進入。在塔吉克人室内炕上,右邊為上席,左邊為下席。客人進屋上炕後,女賓坐右邊,男賓坐左邊,女賓中年齡最長者坐右邊首席。如果為客人們宰了羊,要把裝有鮮美的羊頭和羊尾的盤子,先放在年齡最長的女賓面前,以示尊重。但在葬禮中卻表現出了男尊女卑“深度”,男子的墓穴深約兩米,女子則僅及胸前。按照傳統的習慣,客死異鄉的塔吉克人,遺體必須運回安葬。守靈之夜和殡葬之日,親友和同村人都要前來吊唁、陪送,但是女子不能接近墓地。

塔吉克族實行一夫一妻制。本民族内通婚。婚姻大緻經過擇偶、提親、定親、結婚等諸多過程和儀式。男女雙方商定婚期後,從男方來的年長婦女單獨會見未來的新娘,給她戴上戒指,圍上紅頭巾,表示姑娘已有對象。婚後,新娘在發辮上綴以一串串白扣子,以與姑娘相差別。(文/路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