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不禁感到好笑的是在古代出現這樣一類現象,從三品官員被降到正四品官員反而是一種令人感到高興的事情,人們按照正常思維不是應該想要升官才對麼,怎麼這降職了反而會高興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個情況?

在明朝時期發生過這樣一類事情,記載在史書中,在京城擔任三品官職的官員,從光祿太仆卿升到佥都禦史,從三品官員轉到正四品反而要謝君主。按照正常邏輯思維這不是降職了麼,怎麼還會擡着大轎子去感謝君主。事實上這是工作内容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三品到四品,這三品幹的工作内容不是個好差事,不僅容易勞神費腦,還得不到較好的收入。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梁就有一個極具盛名的官職名叫光祿卿,其實這個職位是處在正四品與三品之間的,主要是負責什麼工作内容呢,原來是負責祭祀、國家宴請、開會等事宜,聽着内容好像還不錯的樣子,其實隻是伺候那些權貴吃飯喝酒的差事,得力不讨好。宮中君主的家眷親戚幾百号人口的日常吃飯、飲食都是由他負責。工作辛苦不說,哪天要是安排的飲食不受待見還要受到相關懲罰,你說這受氣差事誰願意負責呢。
這樣的話人們會産生疑問,難道這太仆卿就是個好差事嗎,具體又是負責哪些工作呢,這倒是負責馬匹,車轎方面的管理工作,這難道和齊天大聖在天宮幹的活有什麼差別呢。手下還管理着幾百号的獸醫,雖管理全國大小的馬車事項并不威風。這金都禦史即使隻是四品人家好歹是督察院最高負責人,身份地位就擺在那了。督察院即使是七品官員但是管理的事項還是比較特殊的。這明朝時期的禦史制度,可不是鬧着玩的,雖說這級别不高,實際上的掌控的東西比較大。專門負責對那些不幹好事的官員進行監督,發現有不合理現象便會被彈劾。
雖說被彈劾之後也并不是犯了什麼滔天大罪,但是是直接向君主彙報的,而且這範圍極其廣泛,工作态度不認真彈劾你,穿着打扮是否得體,要是有傷風化還是會彈劾你,會讓那些官員被彈劾的内心厭煩。
在京城地區除了維護日常秩序以外,還會被派遣到各個地區進行出巡,地方官員任職過程中到地方百姓是否遵守秩序都在他的審查監督範圍内,各個地區衙門一旦發生了什麼事都會經過他們向君主報告,這實際上是在行使君主對地方的管理。這個差事倒是算上體面,像是三品官員平時裡都得注意自己言行,地方藩王自然遇到他們也會客氣的很,當年這内閣首府大臣張居正都被他彈劾過,自然這督查能力還是很強的。
在唐朝時期便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節度使被朝廷升了官,奈何他是一介武夫,不懂這朝中職務的分工,隻知道尚書到仆射是升官,他便滿心不愉快,便将那君主派遣去慰問的将士全部扣留。
這工部和吏部同樣都屬于是正三品,從工部調遣到吏部從名義上看隻是平行調動,但這吏部掌管了全國的官員升職或者降職工作,怎麼會說這吏部不如工部,所有的官員恨不得巴結吏部人員,能夠得到吏部重視。工部則是負責這宮中建築方面大小事務,工程建設是否偷工減料,品質是否符合标準。自然而然在這一對比下就知道哪個更加有實權一些。
有一些潛規則不知是在現代社會所具有,在古代社會也是會出現。這幾千年來形成的人情社會自然在各個時期都會出現。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質往往會導緻實權比名義上的大很多。是以不僅僅在升官時注重品級,對工作範圍同樣是格外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