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部落進入黃土高原後幹了些什麼?分明隻有這樣4個字——發展壯大,然後使我們這個民族擁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夏。

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黃帝帶領他的先民遷移到北方黃土高原,有天突然狂風大作,黃帝立即命全部先民,人人抱樹,個個藏身,以防狂風卷走,黃帝隻顧别人的安危,不料,自己頭上戴的遮太陽的大圈帽,被狂風吹掉。他連忙抓住一棵小樹,就地蹲下。黃帝發現他的大圈帽被狂風吹得就地滾動,并不倒地。
這給了黃帝一定的啟發,他砍了一根樹枝,紮成圓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滾了不到一丈遠又倒了。黃帝沉思了很久,然後又紮了一個圓圈,給兩個圓圈中間紮了個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長樹枝,把兩個圓圈紮在這根樹枝的兩頭,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這次雖然沒有倒,滾不了多遠就停下來。這時,常先、風後、倉颉一起走來,問黃帝在幹什麼?黃帝把剛才發生的事向三位參臣訴說了一遍。智多謀廣的風後,連忙剝了一條樹皮,拴在兩個圓圈中間的橫杆上,一手拉着往前走,兩個圓圈一直滾動着,并未倒地。
黃帝一看,突然哈哈大笑,一下醒悟過來。他叫常先再紮兩個同樣的圓圈,四個木圓連在一起,好比四個車輪,穩穩當當向前滾動着,再也不怕倒地。風後看後,好像腦子裡一下也醒悟過來,他命常先去采石場弄兩個圓形石盤,中間鑿個洞。不到半天工天,兩個圓形石盤就做成了。風後從中間橫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間綁了一條草繩,叫常先拉上使勁往前跑。後邊跟随了一群先民看熱鬧。倉颉連忙向黃帝說:我給這個東西起個名,叫做“車”。黃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
車就這樣被發明了,但是,我們分析,啟發黃帝的一定不是帽子,因為那個時候人們衣不蔽體,而頭上有那麼多的毛發自顧,不一定是有帽子的,這種啟發可能來自于滾木或者石塊,然後就有了車子。然而,這對人們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車子,但車子并不一定隻是車子,代表着的應該是那個年代發明創造的能力,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生産力,有了它,黃帝部落才可以發展壯大,戰勝其他的部落。
在衆多關于夏的解釋裡,我們相對偏向于《爾雅》的說法:夏者,大也。《說文解字》也說夏是中國之人也,遠古中原人的自稱。在黃帝部落壯大了的時候,他們當然也就成了一個大族,他們這樣自稱或者别人這麼稱呼他們都是能講得過去的,都是更加合乎情理的,也是符合曆史發展的規律的。除此之外,其他的說法都會顯得牽強。另外,從象形文字的角度來看,夏更像是一個直立行走的、衣冠堂堂的人。
夏就這樣融入了我們的生命,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源頭的風景,但是,我們必須要說的是,在“大”這一前提下,我們這個民族從一開始就沒有種族的說法,是多個部落或者是多個民族的融合,融合成“大”。而後來才有的華夏族的說法,也不僅僅是針對漢族人而言的,從地域和經驗的角度進行科學的分析,今天中國境内的很多少數民族,都與華夏族有着不可分割的淵源,華夏族也絕對不是漢族人的祖先專利。
在這裡,讓我們回到文章之初的那個傳說故事上來,黃帝号軒轅,和車着着密切的關系,在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中有很多先民也是同車有聯系的,比如高車和車師。
高車,是北朝人對漠北一部分遊牧部落的泛稱。南朝人稱其為“丁零”,漠北人又稱其為“敕勒”(敕,音:赤chi)、“鐵勒”、“狄曆”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活躍于中國北部和西北部的遊牧民族。自号狄曆,春秋時稱赤狄,西晉以後塞外各民族稱之為敕勒,北朝人稱為高車,遷入内地者被稱為丁零。原始居地在今貝加爾湖一帶,每當雄踞漠北草原的匈奴和鮮卑先後遷走或衰弱之機,便入主草原。
這個民族及其先民就是因為善于造車而得名的,其所造之車“車輪高大,輻數至多”,車師是他們的一個分支,公元487—541年在今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一帶建立高車國,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門戶高昌以及焉耆、鄯善,勢力東北至色楞格河、鄂爾渾河、土拉河一帶,北達阿爾泰山,西接烏孫西北的悅般,東與北魏相鄰。在西域存在了50餘年,共七主。和今天的維吾爾族人有着一定的親情關系。
軒是古代一種有圍棚或帷幕的車,轅是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一副車就這樣把我們的民族聯系在了一起,今天我們看中國地形圖,就會發現西部海拔高、東部海拔低,地勢可劃分為三級階梯。
第一階梯為青藏高原,位于昆侖山、祁連山之南、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階梯為内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平均海拔1000-2000米。第三階梯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 ,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一二階梯分界線為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二三階梯分界為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可以肯定的是,當年的黃帝部落就是在第二階梯的黃河流域發展壯大的。據說,阪泉之戰是華夏集團内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争雄的戰争,在這場戰争裡,黃帝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号神農氏,他發明醫藥、制耒耜種五谷、制作陶器、開辟集市,聯合黃帝打敗蚩尤。
據傳,這兩個部落都是從與有峤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黃帝部落發祥于姬水,即古漆水,發源于今陝西麟遊西偏北的杜林,于今武功入渭。是以,他們以姬為氏族;另一個發祥于姜水,在今陝西境内的渭水上遊一帶,以姜氏族。有峤氏似乎與傳說中的西王母古國有聯系,而姜為女羊,即西總牧羊人的女兒。是以,我們分析,這兩個部落在進入黃土高原之後,應該與青藏高原、河西走廊以及新疆地區的古羌人有着非常密切的關系。
在數千年的曆史程序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發展,開辟新的生存空間,尤其是東向發展的區域并非無人之境,分布着東夷、九黎族以及三苗部落等等,但黃帝部落無一例外地将他們打敗了。這些部落的遺民後來都很成了我們今天很多少數民族的祖先,是以,中華民族從一開始便是一個命運的共同體。
公元前2697年,姬軒轅在泰山之巅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禅儀式,統一了各部落,不但自己擁有了“黃帝”這一尊稱,也讓我們有了“夏”這一名号。
車從高原來,帝從泰山出,夏就在最中間的那個地方,後來被稱為了中國。從西到東,由中至南北,那就是我們。(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