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我中原大地天下大亂,一時之間,群雄并起,各路諸侯為權利和欲望征戰。在這亂世之中,若想拼得一份榮譽,從軍立業是最有效且便利的途徑。
在各路諸侯征戰之時,出現了很多英雄豪傑。他們巧弄天下局勢,抓住戰亂帶來的機遇,各自效力于己方君主,為君主的大業和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而努力奮鬥,甚至不惜以命相搏。
這其中,就出現了許多威震一時的名将,且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獨有的痕迹,蜀漢集團中的張飛就是其中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

在我們後世人的印象中,張飛是一個重情重義、武藝高強的将軍,當年在當陽橋上一個人爆喝吓退曹軍大将的威猛,是整個中國曆史上都少有的。但他性格暴躁易怒,僅憑勇武之力而無智慧,最後也就是因為他這個缺陷,才慘遭背叛,被下屬殺害。
他之是以能夠成為蜀漢集團中舉足輕重的大将,除了武力值爆滿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有兩個穩重的哥哥。正是他的兩位哥哥有勇有謀,張飛才能從一介武夫成為蜀漢集團元老。
不過我們對張飛的這些認知,事實上都是建立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之上。《三國演義》這本書雖然是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且文學價值也很高,但是作者對于三國曆史的記叙都充滿了明顯的個人情感。
在這本書裡,很明顯的能感覺到作者對蜀漢集團的偏愛,一讀此書,就能發現劉備是劇中絕對的男主角,而且對劉備的仁義之心都感到欽佩。
作者對三國加入的個人情感,同樣影響到了張飛。其實,與《三國演義》中的張飛不同的是,曆史上的張飛雖然的确是一個武功高強,天不怕地不怕的大将,但是他并非是一介武夫,其軍事戰略方面的能力其實是很強的,雖然比不上諸葛亮等謀士,但帶兵打仗的智慧也很高。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三英戰呂布"事件,而張飛的智慧在這件事中,就曾發揮過重大作用。
東漢末年,董卓老賊趁大漢王室衰微之際入駐皇宮,并殘害大量王室成員,遭緻各路諸侯的強烈不滿。這些諸侯組成十八路聯盟軍,讨伐董卓。
董卓的勢力龐大,單個諸侯的勢力完全沒有任何機會能戰勝董卓,但這十八路聯軍的聯合之勢卻隐隐壓過了董卓軍,讓董卓老賊也感到了壓力。
不過董卓手裡卻握着一張王炸,這張牌不除,十八路聯盟軍的勝利就遙不可及。這張王炸是一個人,即無雙戰神—呂布。
呂布有多強?這個答案其實每個人都知曉。在這十八路聯盟軍與董卓軍對峙之時,呂布一人出現,便讓局勢陷入了僵局。僅呂布一人,就把各路諸侯派來的大将打得屁滾尿流,甚至一度沒人敢上場迎戰。
後來,聯盟軍每個陣營都派出了自己的大将,試圖通過圍攻的方式擊敗呂布,卻都被呂布一一打敗。就在呂布要将這些大将中實力最強的公孫瓒斬于馬下的時候,卻見遠處狂喝一聲"三姓家奴",一黑臉大漢騎馬狂奔而至,定睛一看,且是那還未成氣候的劉備三弟—張飛。
這之後便是著名的"三英大戰呂布"事件了,張飛一人力戰呂布,雖幾十回合立于不敗之地,卻已見頹勢,而關羽上陣之後,也隻是打平,直到劉備也加入,三人一起圍毆,呂布才敗下陣來,卻也快馬而逃了。
可見,張飛并沒有與呂布相比對的實力,但他為何還敢當着那麼多人的面大罵呂布是"三姓家奴"這種積極侮辱性的詞彙呢?
其實除了張飛性格暴躁外,還有一點原因,這原因,就展現了張飛的智慧。
張飛大喝"三姓家奴",能夠激起呂布的憤怒,讓呂布的動作淩亂,不再有章程,這樣,就能讓呂布實力的發揮打折扣,而這招,就是所謂的"激将法"。
張飛這個二弟敢對呂布如此破口大罵,為什麼他二哥關羽—一代武聖卻一直尊稱呂布為将軍呢?莫非關羽還沒有張飛有膽量?看到呂布的實力就慫了?
當然不可能,了解曆史的人都知道,雖然關羽的表現沒有張飛膽大妄為,但其實是因為他是一個性格沉穩的人,不會被情緒左右。
關羽之是以不罵呂布,是因為關羽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化修養,就算後來忙着與劉備打江山,但他也一直在讀《春秋》。是以,良好的文化素養才使得關羽不會對呂布破口大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