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國開國将軍中,有好幾位将軍早年曾經當過警衛員、勤務兵。
若幹年後,他們的職務追平了“老首長”,甚至後來者居上,成為了“老首長”的上司。

比較有名的如詹才芳将軍。
大授銜時,詹才芳被授予中将軍銜。
将軍當年的三個勤務兵、三個警衛員中,有一位成了上将,軍銜超過老首長,兩位“追平”了老首長,成為中将,另外三位成了少将。
又如“将軍班”老班長陳先瑞将軍。
1955年大授銜時,“老班長”陳先瑞被授予了中将軍銜。
而老班長手下的兩個兵-劉震和韓先楚都被授予了上将軍銜。
開國上将許世友也曾有一位勤務兵,離開将軍兩年後,就與老首長成為平級搭檔,三年後,就成為許世友将軍的頂頭上司。
他就是英年早逝的紅軍戰将陳海松。
陳海松1914年出生于河南羅山宣化店李陳窪村,這個地方如今屬于湖北大悟。
他16歲參加童子團,同年參軍,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十二師三十四團,成為許世友的勤務兵。
許世友當時已經參加革命三年,時任三十四團團長。
在許世友同志麾下,陳海松學到了不少東西,其中,許世友團長的勇猛頑強給陳海松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次作戰,許世友揮舞着大刀殺向敵人時,陳海松總是緊随在他身邊,猛打猛沖,毫不畏懼,是以,深得許世友喜歡。
一段時間後,陳海松就當上了班長,兩次戰鬥後,又升任為戰鬥連的排長。
1931年春,陳海松在雙橋戰鬥中身負重傷,傷愈歸隊後,陳海松離開了老首長。
因肅反擴大化,陳海松險遭錯殺,紅四方面軍成立後,陳海松被降到第十二師第三十六團第九連。
“是金子總會發光”,陳海松從戰士做起,一步步提拔到連宣傳隊長、營宣傳隊長、團政治處宣傳隊長。
商潢戰役、潢光戰役後,因為作戰勇敢,殺敵有功,陳海松被提升為三十六團特務連指導員。
1933年春天,紅四方面軍進入四川,占領了巴中地區,陳海松也有了新的任命。
他被調到了機槍連,擔任這個連的指導員。
機槍連連長原來當過國民黨兵,加入紅軍後,他作戰勇敢,打仗很有一套,但是性格傲慢,脾氣暴躁,與前幾任指導員都合不來。
上級讓陳海松當機槍連的指導員,就是看中了他的綜合能力,希望他與這個連長密切配合,讓這個連發揮更大的作用。
陳海松果然不負衆望,他拜這個連長為師,虛心學習機槍射擊技術,同時,與連長成為了好朋友。
不久後的一次戰鬥中,陳海松的機槍射擊水準讓連長刮目相看。
也許是英雄惜英雄,兩人合作的非常愉快,機槍連的整體戰鬥力也大有提升。
紅十二師擴編為紅九軍後,紅九軍成立了教導隊,陳海松調任為教導隊政委。
這段時間,陳海松帶領同志們克服困難,教學成果非常顯著,為紅四方面軍培養了不少戰将,得到了方面軍首長的高度認可。
之後,陳海松被提拔為紅二十五師政委。
陳海松與他的老首長成為了搭檔,紅二十五師師長正是許世友将軍。
曾經的上下級,兩年後變成了工作搭檔,一同奮戰在反“圍剿”戰鬥的第一線。
剛開始搭檔合作的時候,陳海松在老首長面前還有些拘謹。
比如,許世友脾氣大,脾氣暴躁,有時缺乏冷靜。
而陳海松遇事頭腦清醒,處事方式也比老首長溫和、理性得多。
這一對搭檔能不能處理好關系?
對此,不少人都覺得“很難”。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兩個人以事實讓大家心裡踏實了。
萬源保衛戰,許世友與陳海松通力配合,堅守大面山四個半月,擊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為紅四方面軍粉碎敵人“六路圍攻”做出了重大貢獻。
1934年11月,陳海松升任為紅九軍政委。
三年前,陳海松還是許世友的勤務兵,如今,他成為了老首長許世友的頂頭上司。
說來也巧,不久後,紅九軍何畏軍長因戰負傷,上級任命許世友為紅九軍軍長。
就這樣,許世友與陳海松再次成為平級的搭檔。
短短三年多時間,陳海松就從一個勤務兵成長為紅九軍政委,進步之快,實屬罕見。
由此可見,陳海松的政治水準和軍事才能有多強,這一點毋庸置疑。
可是,天妒英才,1937年,陳海松遭遇了不幸。
在一次戰鬥中,陳海松被敵人重兵包圍,子彈打光了,糧食也沒有了。
在突圍途中,陳海松身中八彈,壯烈犧牲,年僅二十二歲。
聽到陳海松犧牲的消息後,許世友傷心欲絕,幾天時間裡一直寡言少語。
在漫長的烽火歲月,許世友身邊的勤務兵、警衛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不少人都成為了勇猛善戰的英雄戰士。
而能夠成為許世友将軍搭檔和上司的隻有一位,他就是陳海松。
假如陳海松能夠幸免于難,相信他的名字一定會出現在共和國開國将軍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