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級決定用4個師突圍,他建議減掉一個,結果全軍覆沒,司令被俘

1948年,發生了一場我國近代規模十分罕見的主力大決戰——淮海戰役,這是一場完全出乎了對戰雙方最開始對戰役的構想,此戰之後,僅僅三個月,解放軍基本解放全國,而失敗的蔣介石一方則江河日下,敗逃台灣。

在1948年11月25日的這一天,這是淮海戰役開始的第十九天,劉鄧大軍将帶領着12萬人馬的黃維兵團困在了以雙堆集為中心的狹窄區域内。

上級決定用4個師突圍,他建議減掉一個,結果全軍覆沒,司令被俘

說起這個時任兵團司令的黃維,當時滿打滿算不過剛剛上任三個月,出任兵團司令前是在武漢的陸軍學校搞教育的,後來經陳誠的推薦去出任兵團司令,但遭到了黃維和何應欽的拒絕,最後蔣介石看中了他的忠心耿耿和才華卓絕,多次邀請之下,黃維不得不出任兵團司令。

當時黃維兵團雖然身處在劉鄧大軍的包圍之中,士兵的數量僅僅隻有12萬,但是與劉鄧大軍相比,裝備精良,兵強馬壯,戰鬥力絕對不可小觑。

同時對于黃維兵團,劉鄧大軍也絲毫不敢怠慢,這樣一支擁有精良裝備,不俗戰鬥力的兵團為何最終會會全軍覆沒?發生這一結局的原因令人深思。

上級決定用4個師突圍,他建議減掉一個,結果全軍覆沒,司令被俘

黃維兵團最初行動計劃

黃維在劉鄧大軍的包圍之中,他深知固守本地是行不通的,必須采用奇襲突圍的手段方能有一線生機。具體的行動計劃就是從駐守的四個軍中分别調出一個主力師,然後齊頭并進才有可能有一線生機。

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講,這個行動是極有可能成功的。因為當時劉鄧大軍雖然包圍住了黃維的軍隊,但是當時劉鄧大軍的武器裝備并不是十分先進,對于重武器的匮乏亦是如此。

再加上包圍的時間尚且很短暫,防禦工事有的還沒有建立完成,綜上來說,黃維的計劃成功率至少在五成以上。

上級決定用4個師突圍,他建議減掉一個,結果全軍覆沒,司令被俘

行動計劃的轉變

若是依照最初的行動計劃,那麼一個突出的問題擺在黃維面前,這幾個師合起來到底該讓誰來打頭陣呢?

在國民黨的軍隊中,一個将領有一個自己的部隊,那麼這個将領方能立于軍隊中,若是逞一時之勇,主動站出來帶兵打頭陣,那麼就會成為最開始被劉鄧大軍攻擊的目标,部隊的損失絕對不會是一個小數目,部隊的損失過多,把本錢打沒了,在部隊中的地位權利什麼就都沒有了,是以這四個師的将領誰也不願意打頭陣。

就在這時85軍110師的師長廖運周主動承擔了這個任務,這讓黃維十分感動,在說完對廖運周的一番溢美之詞後,廖運周向黃維提出了一個建議:“将四個師突圍換用三個師突圍,18軍的主力師是陳總長的起家部隊,若是最後拼完了,怕是和司令不好交代,可以選擇讓18軍的主力師跟在大部隊後面随時增援。”

上級決定用4個師突圍,他建議減掉一個,結果全軍覆沒,司令被俘

最終黃維答應了這個建議,将四師齊頭并進換為110師帶頭沖鋒,其餘兩個師跟進。

誰也預料不到的是這一個行動計劃的改變竟從根本上改變了整個兵團的命運,在後續的作戰過程中,由于後面跟進的兩個師勢單力薄,根本無法在劉鄧大軍打開突破口,緻使整個兵團在雙堆集全軍覆沒,黃維最終也成了解放軍的俘虜。

“書生帶兵,有死無生”

黃維兵團最終的結局不禁令人唏噓,但當我們深究造成這場戰役失利的原因。我們發現,黃維本身之前隻是緻力于在武漢的陸軍學校的教育,并沒有親自帶兵打仗的經曆,而這一先決條件的缺失讓我們看到了很多暴露在其中的問題。

上級決定用4個師突圍,他建議減掉一個,結果全軍覆沒,司令被俘

讀書人去點兵,這本就犯了兵家的大忌。戰國時期的趙括亦是如此,身為趙國名将趙奢的兒子,趙括自幼便熟讀兵書,但隻知紙上談兵,缺乏戰場經驗,不懂靈活變通。

後來在秦國的計謀下,趙括代替廉頗,改守為攻,最終在長平之戰中斷送了趙國的四十五萬士兵的性命,加速了戰國時期趙國的滅亡程序,這便叫前車之鑒。

而這一紙對黃維的任命卻也冥冥之中暗示了黃維的結局。

上級決定用4個師突圍,他建議減掉一個,結果全軍覆沒,司令被俘

民間有句玩笑話叫:“書生帶兵,有死無生。”這其中并沒有歧視書生的意思,隻是在論證戰場經驗的重要性,一個隻知死讀書,不懂變通,不敢堅定自己的方法的将領如何帶領士兵們去奪得戰役的勝利。

早在陳誠向蔣介石的舉薦時,何應欽就以“書生不宜點兵”的理由反對黃維當兵團的司令,但最終蔣介石并沒有聽取何應欽的意見。

上級決定用4個師突圍,他建議減掉一個,結果全軍覆沒,司令被俘

國民黨軍隊體制的弊端

在這個真實的案例中,我們顯而易見地看到在進行計劃的布置時,國民黨的軍隊毫無主動性可言,帶領打頭陣本是一件顯示自己勇氣與志氣的事情,但就在黃維要親自點将時,廖運周才是第一個敢于站出來的人。

很多人說,這場國民黨部隊慘敗的戰役有很大一部分在廖運周,這本無可厚非,廖運周的真實身份就是我軍的秘密地下黨員,潛伏在12軍團裡很久,一直在尋找合适的時機率衆起義。

上級決定用4個師突圍,他建議減掉一個,結果全軍覆沒,司令被俘

在這場關鍵的戰役中,廖運周表面上帶人沖鋒,實際上在戰役中率衆起義,給了本就遭受圍困的黃維兵團緻命一擊,最後在與我軍的裡應外合之下,大敗黃維兵團。

去除我軍秘密黨員廖運周,兵團無人敢帶頭沖鋒是國民黨軍隊的悲哀,而這一點也早已暴露出軍隊體制的弊端,注定了其失敗的結果。

上級決定用4個師突圍,他建議減掉一個,結果全軍覆沒,司令被俘

小結:

在錯誤的行動指南下,黃維兵團最終在我軍武器裝備遠遠落後的情況下兵敗雙堆集,12萬大軍全軍覆滅,因為在一定意義上來講,黃維兵團就是整個淮海戰役的勝負手,也是唯一由中野部隊消滅的重兵集團,由此,我軍迎來了整個淮海戰役的勝利。

黃維兵團的失敗一方面充分印證了戰場經驗對于一個指揮戰役的将領的重要性,同時也在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國民黨軍隊自身存在的将領自私性導緻國民黨軍隊失敗的結果。

人心向背是一場戰争勝負的關鍵,人民選擇了我黨,我黨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決定了我黨最終一定會取得戰争的勝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