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级决定用4个师突围,他建议减掉一个,结果全军覆没,司令被俘

1948年,发生了一场我国近代规模十分罕见的主力大决战——淮海战役,这是一场完全出乎了对战双方最开始对战役的构想,此战之后,仅仅三个月,解放军基本解放全国,而失败的蒋介石一方则江河日下,败逃台湾。

在1948年11月25日的这一天,这是淮海战役开始的第十九天,刘邓大军将带领着12万人马的黄维兵团困在了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狭窄区域内。

上级决定用4个师突围,他建议减掉一个,结果全军覆没,司令被俘

说起这个时任兵团司令的黄维,当时满打满算不过刚刚上任三个月,出任兵团司令前是在武汉的陆军学校搞教育的,后来经陈诚的推荐去出任兵团司令,但遭到了黄维和何应钦的拒绝,最后蒋介石看中了他的忠心耿耿和才华卓绝,多次邀请之下,黄维不得不出任兵团司令。

当时黄维兵团虽然身处在刘邓大军的包围之中,士兵的数量仅仅只有12万,但是与刘邓大军相比,装备精良,兵强马壮,战斗力绝对不可小觑。

同时对于黄维兵团,刘邓大军也丝毫不敢怠慢,这样一支拥有精良装备,不俗战斗力的兵团为何最终会会全军覆没?发生这一结局的原因令人深思。

上级决定用4个师突围,他建议减掉一个,结果全军覆没,司令被俘

黄维兵团最初行动计划

黄维在刘邓大军的包围之中,他深知固守本地是行不通的,必须采用奇袭突围的手段方能有一线生机。具体的行动计划就是从驻守的四个军中分别调出一个主力师,然后齐头并进才有可能有一线生机。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讲,这个行动是极有可能成功的。因为当时刘邓大军虽然包围住了黄维的军队,但是当时刘邓大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是十分先进,对于重武器的匮乏亦是如此。

再加上包围的时间尚且很短暂,防御工事有的还没有建立完成,综上来说,黄维的计划成功率至少在五成以上。

上级决定用4个师突围,他建议减掉一个,结果全军覆没,司令被俘

行动计划的转变

若是依照最初的行动计划,那么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黄维面前,这几个师合起来到底该让谁来打头阵呢?

在国民党的军队中,一个将领有一个自己的部队,那么这个将领方能立于军队中,若是逞一时之勇,主动站出来带兵打头阵,那么就会成为最开始被刘邓大军攻击的目标,部队的损失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目,部队的损失过多,把本钱打没了,在部队中的地位权利什么就都没有了,所以这四个师的将领谁也不愿意打头阵。

就在这时85军110师的师长廖运周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这让黄维十分感动,在说完对廖运周的一番溢美之词后,廖运周向黄维提出了一个建议:“将四个师突围换用三个师突围,18军的主力师是陈总长的起家部队,若是最后拼完了,怕是和司令不好交代,可以选择让18军的主力师跟在大部队后面随时增援。”

上级决定用4个师突围,他建议减掉一个,结果全军覆没,司令被俘

最终黄维答应了这个建议,将四师齐头并进换为110师带头冲锋,其余两个师跟进。

谁也预料不到的是这一个行动计划的改变竟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兵团的命运,在后续的作战过程中,由于后面跟进的两个师势单力薄,根本无法在刘邓大军打开突破口,致使整个兵团在双堆集全军覆没,黄维最终也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书生带兵,有死无生”

黄维兵团最终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但当我们深究造成这场战役失利的原因。我们发现,黄维本身之前只是致力于在武汉的陆军学校的教育,并没有亲自带兵打仗的经历,而这一先决条件的缺失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暴露在其中的问题。

上级决定用4个师突围,他建议减掉一个,结果全军覆没,司令被俘

读书人去点兵,这本就犯了兵家的大忌。战国时期的赵括亦是如此,身为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便熟读兵书,但只知纸上谈兵,缺乏战场经验,不懂灵活变通。

后来在秦国的计谋下,赵括代替廉颇,改守为攻,最终在长平之战中断送了赵国的四十五万士兵的性命,加速了战国时期赵国的灭亡进程,这便叫前车之鉴。

而这一纸对黄维的任命却也冥冥之中暗示了黄维的结局。

上级决定用4个师突围,他建议减掉一个,结果全军覆没,司令被俘

民间有句玩笑话叫:“书生带兵,有死无生。”这其中并没有歧视书生的意思,只是在论证战场经验的重要性,一个只知死读书,不懂变通,不敢坚定自己的方法的将领如何带领士兵们去夺得战役的胜利。

早在陈诚向蒋介石的举荐时,何应钦就以“书生不宜点兵”的理由反对黄维当兵团的司令,但最终蒋介石并没有听取何应钦的意见。

上级决定用4个师突围,他建议减掉一个,结果全军覆没,司令被俘

国民党军队体制的弊端

在这个真实的案例中,我们显而易见地看到在进行计划的布置时,国民党的军队毫无主动性可言,带领打头阵本是一件显示自己勇气与志气的事情,但就在黄维要亲自点将时,廖运周才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的人。

很多人说,这场国民党部队惨败的战役有很大一部分在廖运周,这本无可厚非,廖运周的真实身份就是我军的秘密地下党员,潜伏在12军团里很久,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时机率众起义。

上级决定用4个师突围,他建议减掉一个,结果全军覆没,司令被俘

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廖运周表面上带人冲锋,实际上在战役中率众起义,给了本就遭受围困的黄维兵团致命一击,最后在与我军的里应外合之下,大败黄维兵团。

去除我军秘密党员廖运周,兵团无人敢带头冲锋是国民党军队的悲哀,而这一点也早已暴露出军队体制的弊端,注定了其失败的结果。

上级决定用4个师突围,他建议减掉一个,结果全军覆没,司令被俘

小结:

在错误的行动指南下,黄维兵团最终在我军武器装备远远落后的情况下兵败双堆集,12万大军全军覆灭,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黄维兵团就是整个淮海战役的胜负手,也是唯一由中野部队消灭的重兵集团,由此,我军迎来了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

黄维兵团的失败一方面充分印证了战场经验对于一个指挥战役的将领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国民党军队自身存在的将领自私性导致国民党军队失败的结果。

人心向背是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人民选择了我党,我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决定了我党最终一定会取得战争的胜利。

继续阅读